搜索
首页 社会民生 其他社会话题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

有哪几个,分别列举要干什么事。

全部回答

2011-06-04

0 0
清明节 四月五日 祭祖、扫墓 端午节 五月初五 又称端阳节,吃粽子 七夕节 七月初七 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日 重阳节 九月初九 敬老节

2011-06-04

春节 正月初一 元宵节 正月十五 中秋节 八月十五 清明节吧

2011-06-04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重阳节,腊八节等;目前,国家法定休假的节日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 春节的习俗有:   守岁 放鞭炮 贴春联 拜年演变 清明的习俗有: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还有踏青等。 端午的习俗有: 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榕枝,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等 中秋的习俗有: 中秋夜人们会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到庭院赏月。
   。

2011-06-04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是会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象征一天的开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  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  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
    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
  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清明节前一天:寒食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  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
  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之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
    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
    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情人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
  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  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
  ”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
    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烘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
  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代,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
  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  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代、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由于该诗感情真挚,至今脍炙人口。  )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  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  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
    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

2011-06-04

    很多,比如 【春节】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 习俗 : 熬年守岁 【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 【寒食节】时间: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清明节】时间:农历三月初八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习俗:扫墓、踏青。   【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习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时间:九月初九 习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习俗:赏月。 【腊八节】时间:农历腊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 。

2011-06-04

    中国传统节日  (以下为农历日期)  • 腊八节(腊月初八) • 除夕(腊月的最后一天) • 春节(一月一日) • 元宵节(一月十五日) • 寒食节(清明的前一天) • 清明节(春分后十五日) • 端午节(五月初五) • 七夕节(七月初七) • 中元节(七月十五日) • 中秋节(八月十五日) • 重阳节(九月九日) • 下元节(十月十五日) 春节 夏历正月初一 俗称过年,传统上从岁末除夕、新年正月初一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吃元宵、汤圆) 元宵节 夏历正月十五日 吃元宵,庆团圆 清明节 阳历四月五日左右 祭祖、扫墓 端午节 夏历五月初五 又称端阳节,主题:吃粽子 七夕 夏历七月初七 又称星期,即中国爱情节、情侣节,神话传说中鹊桥相会之日 中元节 夏历七月十五 又称盂兰节,俗称七月半、鬼节,有祭祀灵魂等民间习俗 中秋节 夏历八月十五 举家团圆节,主题:赏月、吃月饼 重阳节 夏历九月初九 敬老节,并有其他多种主题 古尔邦节 伊斯兰历十二月十日 宰牲节 1月1日 元旦节 公历新年 放假一天 3月8日 国际妇女节 庆祝妇女为社会、政治、经济等做出的贡献 妇女放假半天 3月12日 植树节 孙中山逝世纪念日,以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为纪念,1979年全国人大恢复 不放假 5月1日 国际劳动节 庆祝劳工运动为社会及经济等作出的贡献 放假三天 5月4日 五四青年节 纪念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的反帝爱国学生运动 不放假 6月1日 国际儿童节 庆祝儿童福利的促进 儿童放假一天 7月1日 中国共产党建立纪念日 纪念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不放假 8月1日 建军节 纪念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不放假 9月3日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纪念1945年9月2日日本与盟国签订降伏文书 不放假 9月10日 教师节 庆祝教师为社会做出的贡献,1985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 小学、初中一年级教师和学生放假一天 10月1日 国庆节 纪念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放假三天 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 农历新年 放假三天 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 赏灯,吃元宵 不放假 农历二月初二 春农节 又称“农头节”,传说“二月二、龙抬头” 不放假 农历节气清明 清明节 扫墓祭祀 不放假 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 纪念屈原(存在争议),吃粽子,赛龙舟 不放假 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 又称“七巧节”、“乞巧节”,相传牛郎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中国的情人节 不放假 农历七月十五 中元节 又称“鬼节”、“盂兰盆节”、“七月半” 不放假 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 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 不放假 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 登高,老年节 不放假 农历十二月初八 腊八节 祭祖先神灵,祈丰收吉祥 不放假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 (或二十四) 小年 祭灶,送灶王爷上天 不放假 农历最后一个月最后一天 除夕 岁末,守岁 不放假 回历10月1日 开斋节 又称“肉孜节”,斋月结束,伊斯兰教节日 不放假 回历12月10日 宰牲节 又称“古尔邦节”,朝圣次日,伊斯兰教节日 不放假。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社会民生
其他社会话题
公务办理
法律
军事
求职就业
时事政治
宗教
其他社会话题
其他社会话题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