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老师:有关古诗词的解释请教老
《诗经》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说做人、做事、做官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善终。细细体味此言,觉得其中的确蕴涵了深刻的哲理和警示。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出处《左传·闽公元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释义: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的;比喻不清 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国家就不得安宁。
《老子》的:“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不自矜,故长。”
译:委屈反而可以保全,弯曲反而可以伸直,底下反而可以盈满,破旧反而可以更新,少了反而可以得到,多了反而变得疑惑。
所以圣人守道,以作为天下的法则。不自我表现,反而更凸显,不自以为是,反而更显着,不自夸邀功,反而有功劳;...全部
《诗经》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说做人、做事、做官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善终。细细体味此言,觉得其中的确蕴涵了深刻的哲理和警示。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出处《左传·闽公元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释义: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的;比喻不清 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国家就不得安宁。
《老子》的:“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不自矜,故长。”
译:委屈反而可以保全,弯曲反而可以伸直,底下反而可以盈满,破旧反而可以更新,少了反而可以得到,多了反而变得疑惑。
所以圣人守道,以作为天下的法则。不自我表现,反而更凸显,不自以为是,反而更显着,不自夸邀功,反而有功劳;不自大自满,反而能够长久。
正因为不和人争,所以全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古时候所谓“委曲求全”这样的话,难道是假的么!实在应该维护遵守并此为方向才对!
《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
译:一个人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
《论语· 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译: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1]可见,“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
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2]。
孔子则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一种矛盾而又无法解决时,教师才去点拨一下。
然后又让学生自己继续去认真思考,等到学生进入“悱”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二种矛盾且无法解决时,教师又再点拨一下,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