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古人告状为什么要击鼓鸣冤?

全部回答

2011-01-02

0 0
    因古代军营悬挂猛兽獠牙以示威武,古称“牙门”。唐代“牙”与“衙”互通,故写为“衙门”。至宋代,人们便只知“衙门”不知“牙门”了。   大门东侧廊下为喊冤鼓,供百姓喊冤报官之用,但喊冤人一次只能击三下,若乱击就要先挨扳子后审案。
   大门里仪门前甬道东西两侧各有一莲池,南北长18米,东西宽6。  5米,深3米。甬道下有三孔石券桥洞使东西两莲池连通。莲池内植藕养鱼。莲池与“廉耻”谐音,寓意清水衙门,廉洁清政,出污泥而不染。
  莲池通常为高等级官衙所用。 仪门为“有仪可象”之意,表示县令的行为能为民表率,是为进入县衙后第一道礼仪之门。除重大庆典活动或审理重大案件,正门通常并不开放。  仪门两侧设便门,东侧为“人门”,又称“生门”为平常人们进出所用;西侧为“鬼门”,又称死门,平时关闭,只在处决死犯时才开门拉出行刑。
   大堂正中设知县公堂,上悬“明镜高悬”和御赐东汉卓茂的“汉褒德旧制”匾额,公案之上放置文房四宝及红、绿头捕签。正面屏风彩绘“海水朝日”图,象征清如海水,明似日月。  大堂顶棚彩绘八卦太极图,系按堪舆学说八卦方位图含义设计;四周仙鹤向中心飞去象征四 方归心。
  传说第五任县令索长官公堂断虎一案便在此处。   大堂两侧陈列县官仪仗,有青旗、蓝伞、青扇、桐棍、堂鼓、四抬蓝绢轿等。大堂西侧另设汉朝至民国期间密县历任县长(共计197人)介绍。     大堂西侧为典章阁,民国时为水利股办公处,现辟为新密革命史陈列室。
     二堂院   大堂后面的二堂、厢房、宅门等,共同构成县衙第三进院落,为知县行使权力所用。   宅门为第三进院落入口,面北书写“天理”“国法”“人情”六字,提醒县官在办案时要顺天理、行国法、通人情。
       宅门是县衙咽喉之地,所有进出人员,均要在宅门东侧的门子房登记,寻亘查明存入号簿,一般人等不可随便进入。在封建社会,门子房的门子往往向进出人员索要贿赂,进而演变为封建衙门的一大陋习。
  曹雪芹《红楼梦》《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回中,就对官衙中门子的丑恶嘴脸进行了生动的刻画。   三堂院   二堂之后是三堂院,为县衙第四进院落,是官员居住、办公、来往的地方,一般平民难以到达。
  因此院常种植南天竺、桂花等花卉,故也城竺桂院,意与“主贵”谐音。 击鼓鸣冤的由来   相传,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登基不久,他的侄子在大街上遇到了美若天仙的民女苏小娥,便上前调戏,却被苏小娥一巴掌打到了脸上。
    皇侄恼羞成怒,夺过随从手里的齐眉棍向苏小娥打去。这时旁边一大汉出来阻拦,将齐眉棍击落在地。皇侄身边的随从拔剑直刺大汉,大汉一闪身,竟把皇侄刺死了。众随从连忙抬尸体回府,栽赃说皇侄被大汉所杀。
  刘邦当即下令把大汉打入监牢,定了死罪。   苏小娥闻知恩人即将被害,决意闯金殿救人,便与妹妹手持锣鼓,在宫殿前猛敲起来,大喊冤枉。  刘邦听到鼓声,传苏小娥上殿,待问清事情始末,就放了好汉,将那随从斩首,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受苏小娥的启发,刘邦下令各级官署大门前必须设置喊冤鼓,以方便百姓告状。击鼓鸣冤从此成为封建官吏体察民情的重要手段,自汉朝到清末,沿用两千多年。 衙神庙的由来   古代各县衙衙神庙里供奉的都是汉代的两位名臣:萧何与曹参。
    萧何辅佐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后任相国,制订各种律令典章,史称“萧何定律”,对巩固西汉政权起到关键性作用。萧何死后,曹参继任相国,一切均从旧例,即“萧规曹随”。   此后,萧曹二人为古代地方官署衙门掌管文书的官员胥吏所崇拜,所有的县衙均供奉萧曹二神,一方面是学习他们忠君爱国,恪尽职守的工作精神;另一方面也是想求得他们的保佑,使自己官运亨通。
       除衙神外,衙神庙里还供奉有胥吏神。在宋代时,官衙中的胥吏们每年秋天,都会凑钱举行赛神会祭祀苍颉。苍颉为神话人物,传说是创造文字的黄帝史官。由于“苍颉造字”的典故,文笔吏们将他视为为自己的保护神。
  萧曹二人有时也被奉为胥吏神。  “三尺公案”与竹签签筒   旧时衙门公堂上,都有一张桌案,上有文房四宝及惊堂木、签筒等办案所需要之物,俗称“三尺公案”。  其实,这桌案既非三尺长,亦非三尺宽。
  以清代为例,“三尺公案”长约六尺,宽约两尺。既然如此,公堂上的桌案又为何称“三尺公案”呢?   在纸张发明以前,文字都写在三尺竹简上,故古代法律又称为“三尺罚”。而衙门公堂是县官根据法律审理案件的地方,故审案用的桌案就被称为“三尺公案”了。
       旧时衙门大堂审案,三尺公案总放着两个签筒,分别放着红、绿头签。县官大老爷抽出绿头签是派衙役前去拿人,抽出红头签便是要当堂打人。清代,竹签与签筒还有一个特殊作用,一个签筒的容积刚好是户部额定的一斗,而一只竹签的长度则刚好是标准的一尺。
  集市贸易中若发生缺斤短两的纠纷,告到衙门理论,县官可当堂用竹签签筒加以衡量。   古代各级地方衙门口,都设置一面喊冤鼓,供老百姓鸣冤之用。据传,鸣冤击鼓的先例是由一位少女所开,被汉高祖刘邦采用并形成定制。
     相传,汉代开国皇帝刘邦登基不久,他有个侄子倚仗皇势胡作非为。一天,京城少女苏小娥正在街上行走,恰遇浪荡皇侄,他见小娥貌美若仙,心生邪念,遂上前调戏。  只听“啪”的一声,小娥一巴掌扇到皇侄脸上。
  皇侄在众人面前挨此一掌,岂肯罢休,骂道:“不识抬举的贱娼,我要你立死此地!”言毕,夺过随从手中的齐眉棍,使劲向小娥头上砸下。只听“咣当”一声,皇侄举起的木棍断落在地。皇侄一愣,定睛一看,救人者原是个彪形大汉,遂令随从动武。
       岂料,一随从举剑刺向大汉时,大汉猛地一闪,锋刃却捅进了趋前挥棍的皇侄肚腹,皇侄倒地身亡,随从们急忙抬起尸体回府。那误杀皇侄的爪牙便串通同伙,栽赃说皇侄是大汉所杀。
  刘邦获悉,下令将大汉捉拿收监,定处死刑。   脱险的苏小娥得知恩人将被问斩,深感不安,决定去闯金銮殿。  但皇宫戒备森严,她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一日,小娥和妹妹各持一小鼓、一小锣,来到金殿门前,突然猛击锣鼓,连声高喊:“冤枉!”,锣鼓声频传,惊动了刘邦,他下令拿当事人上殿。
     小娥胸有成竹,见了皇上从容答道:“万岁,小娥若不击锣鼓,咋能面君,我的冤情又咋能申呢?”   接着,小娥便把皇侄劣迹、随从恶行一一陈述,继而又恳切地说:“万岁你切莫屈杀英雄,小女冤枉事小,朝廷声誉事大啊!”刘邦听毕,觉得言之有理,遂提囚犯与皇侄随从对质,随从见抵赖不过,只好招认误杀。
       刘邦十分愤怒,厉声吼道:“小奴才,跟随王爷不劝其走正道,还断送其命,诬陷他人,寡人今日亲审此案,方知真情,差点错杀英雄。来人,将小奴才推出去斩了!”   好汉被释放回家,百姓闻讯,无不赞颂高祖英明。
     苏小娥击鼓鸣冤这一举动,倒给刘邦一个启示,为方便百姓告状,他特下圣旨,命各级官署大门必须置一鼓一钟,并规定钟鼓一响,官必上堂,藉以显示便民、德政。  到了清代,规定“必关军国大务、大贪大恶、奇冤异惨”方可击鼓。
  上诉程序从基层到各衙门仍不得申冤者,方许擂鼓,否则要处以重刑,而且擂鼓之声并非都可“直达圣听”。看来,苏小娥是最幸运的。 相传,汉高祖刘邦登基后不久,他有个侄子倚仗权势,胡作非为。有一天,京城少女苏小娥正在街上行走,那位皇侄见她貌若天仙,就上前调戏。
    这时有一位好汉打此路过,见此情景,便过来救助弱女苏小娥。皇侄指使打手们大打出手,就在一打手举剑向大汉刺去时,大汉一闪,锋刃却捅进了皇侄的肚皮,霎时就一命呜呼了。打手们急忙抬起尸体回府,并诬陷大汉残杀皇侄。
  这天,苏小娥和妹妹各持一小鼓小锣边走边敲地来到金銮殿前,高喊数声冤枉,锣鼓声频传,惊扰了刘邦,他勃然大怒道:“来者何人?可知击锣打鼓扰乱朝堂有罪!”苏小娥回答:“万岁,民女若不击锣鼓,怎能面君?我的冤情怎么申啊?”接着,便把皇侄的胡作非为陈述了一遍。
    刘邦听后,立即提审囚犯,刘邦断明案情后,当即处斩真凶,释放了好汉。此后,刘邦为了方便民众鸣冤抱屈,特传下圣旨,命令各级衙门必须在衙门口左右各摆一大鼓一大钟,并规定钟鼓一响官必上堂,以显示其“德政”,击鼓鸣冤之制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

2010-12-30

159 0
    古代各级地方衙门口,都设置一面喊冤鼓,供老百姓鸣冤之用。据传,鸣冤击鼓的先例是由一位少女所开,被汉高祖刘邦采用并形成定制。 相传,汉代开国皇帝刘邦登基不久,他有个侄子倚仗皇势胡作非为。
  一天,京城少女苏小娥正在街上行走,恰遇浪荡皇侄,他见小娥貌美若仙,心生邪念,遂上前调戏。  只听“啪”的一声,小娥一巴掌扇到皇侄脸上。皇侄在众人面前挨此一掌,岂肯罢休,骂道:“不识抬举的贱娼,我要你立死此地!”言毕,夺过随从手中的齐眉棍,使劲向小娥头上砸下。
  只听“咣当”一声,皇侄举起的木棍断落在地。皇侄一愣,定睛一看,救人者原是个彪形大汉,遂令随从动武。   岂料,一随从举剑刺向大汉时,大汉猛地一闪,锋刃却捅进了趋前挥棍的皇侄肚腹,皇侄倒地身亡,随从们急忙抬起尸体回府。
  那误杀皇侄的爪牙便串通同伙,栽赃说皇侄是大汉所杀。刘邦获悉,下令将大汉捉拿收监,定处死刑。 脱险的苏小娥得知恩人将被问斩,深感不安,决定去闯金銮殿。  但皇宫戒备森严,她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一日,小娥和妹妹各持一小鼓、一小锣,来到金殿门前,突然猛击锣鼓,连声高喊:“冤枉!”,锣鼓声频传,惊动了刘邦,他下令拿当事人上殿。 小娥胸有成竹,见了皇上从容答道:“万岁,小娥若不击锣鼓,咋能面君,我的冤情又咋能申呢?” 接着,小娥便把皇侄劣迹、随从恶行一一陈述,继而又恳切地说:“万岁你切莫屈杀英雄,小女冤枉事小,朝廷声誉事大啊!”刘邦听毕,觉得言之有理,遂提囚犯与皇侄随从对质,随从见抵赖不过,只好招认误杀。
     刘邦十分愤怒,厉声吼道:“小奴才,跟随王爷不劝其走正道,还断送其命,诬陷他人,寡人今日亲审此案,方知真情,差点错杀英雄。来人,将小奴才推出去斩了!” 好汉被释放回家,百姓闻讯,无不赞颂高祖英明。
   苏小娥击鼓鸣冤这一举动,倒给刘邦一个启示,为方便百姓告状,他特下圣旨,命各级官署大门必须置一鼓一钟,并规定钟鼓一响,官必上堂,藉以显示便民、德政。  到了清代,规定“必关军国大务、大贪大恶、奇冤异惨”方可击鼓。
  上诉程序从基层到各衙门仍不得申冤者,方许擂鼓,否则要处以重刑,而且擂鼓之声并非都可“直达圣听”。看来,苏小娥是最幸运的。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K12
学习帮助
学习帮助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