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婴幼儿肺炎、口腔溃疡等的问题
婴幼儿肺炎防治知识知多少
2003年8月8日 11:53 《孩子》
肺炎是儿童时期的一种常见病,多见于婴幼儿,是目前引起5岁以下小儿死亡的首要原因。
婴幼儿肺炎多由细菌(如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支原体等病原微生物引起。 与一般肺炎不同,婴幼儿肺炎值得我们警惕的有三大特点:病情不典型(易与感冒混淆)、合并症多(如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死亡率高。
怎样知道孩子得了肺炎?
婴幼儿得了肺炎往往有以下表现—
发烧
不同年龄、不同病原体所致肺炎多有发烧,但程度可从38℃左右的低烧到39℃甚至40℃的高烧。
...全部
婴幼儿肺炎防治知识知多少
2003年8月8日 11:53 《孩子》
肺炎是儿童时期的一种常见病,多见于婴幼儿,是目前引起5岁以下小儿死亡的首要原因。
婴幼儿肺炎多由细菌(如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支原体等病原微生物引起。
与一般肺炎不同,婴幼儿肺炎值得我们警惕的有三大特点:病情不典型(易与感冒混淆)、合并症多(如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死亡率高。
怎样知道孩子得了肺炎?
婴幼儿得了肺炎往往有以下表现—
发烧
不同年龄、不同病原体所致肺炎多有发烧,但程度可从38℃左右的低烧到39℃甚至40℃的高烧。
咳嗽
较为频繁,早期常为刺激性干咳,以后程度可略为减轻;进入恢复期后常伴有痰液。
气促
多出现在发烧、咳嗽之后。病儿常常有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烦躁不安、轻度腹泻或呕吐等全身症状。
呼吸困难
病儿常出现口周、鼻唇沟发紫症状,而且呼吸加快,每分钟可达60-80次,可有憋气,两侧鼻翼一张一张的(医学上称为鼻翼扇动)。
防治肺炎,父母要特别留心观察孩子的呼吸情况:一是数呼吸次数,二是看胸部的凹陷程度。
观察小儿的呼吸要在小儿安静的状态下进行。健康小儿安静时的呼吸次数因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异,以每分钟为例,2个月内的婴儿呼吸次数应少于60次,2-12个月的婴儿应少于50次,1-4岁应少于40次。至于胸部凹陷,是指孩子吸气时下胸壁内陷的程度。
如果小儿咳嗽,并伴有呼吸增快,则为轻度肺炎;如果呼吸增快伴有胸部凹陷,则为重度肺炎;如果在上述基础上还伴有不能饮水和绀紫,则为极重度肺炎。
如何与感冒区别?
重度以上肺炎易与感冒区别,但轻症肺炎区别就较为困难。
家长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悉心加以比较—
一看体温高低。
小儿肺炎大多会发烧,而且一般都在38℃以上,并持续2-3天以上不退,即使使用退烧药也只能暂时退一会儿。若是一般感冒,虽也发烧,但以38℃以下为多,持续时间也较短暂,使用退烧药效果明显。
二看咳嗽及呼吸。
小儿肺炎大多有咳嗽或喘憋,且程度较重,常有呼吸困难。而感冒引起的咳嗽一般较轻,不会引起呼吸困难。
三看精神状态。
感冒病儿一般精神状态无甚改变,照常玩耍不误;肺炎患儿大多精神状态不佳,常有烦躁、哭闹不安或者昏睡、抽风。
四看饮食。
感冒病儿饮食较正常,或仅为进食(奶)量稍减。但一旦罹患肺炎,食欲明显下降,不吃东西,不吃奶,或者一喂奶就因憋气而哭闹。
五看睡眠。
感冒一般不影响睡眠;但肺炎临身后,往往睡不熟、易醒、爱哭闹,尤其在夜间有呼吸困难加重的趋势。
得了肺炎怎么办?
孩子得了肺炎除了由医生医治外,家长还应成为医生的好助手,协助做好病孩的护理工作—
◎防止孩子在病房内交叉感染。如不要让孩子在病房走廊内长时间地逗留、玩耍;不要让病儿之间过多地亲密接触或近距离交谈等。
◎勤开窗户,以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室温以18-20℃为宜(新生儿可提高到20-24℃),并保持适当湿度(约60%),以防呼吸道分泌物变干而不易咳出。
◎保证孩子充分休息。病孩的房间要安静,尽量减少探视;妈妈不仅要有爱心,还要细心,最好将测体温、换尿布、喂药等操作集中起来一次做完,以免影响孩子的休息,因为孩子的哭闹、活动会使缺氧症状加重,增加心脏及肺部的负担,妨碍康复。
◎强化皮肤护理。孩子发烧出汗多,要及时更换衣服,并用热毛巾将汗水擦干;同时,经常让孩子变换体位,减少肺部淤血,促进炎症吸收。还可轻轻拍打孩子的背部,便于痰液顺利排出。
◎补足水分。
饮食要求易于消化、多水分、高热量、高维生素。高烧病儿多给流质饮食,如牛奶、米汤、豆浆、蛋花汤、鱼汤、牛肉汤、菜汤、果汁等;退烧后可加半流质饮食,如煮烂的面条、米粥、豆腐花、蛋羹等。
◎肺炎急性期应严格卧床,恢复期可下床适当活动。
婴幼儿肺炎防治4方
1。加强体质锻炼,鼓励孩子多做户外活动,接受日光浴,提高耐寒能力。
2。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积极防治营养不良及佝偻病。
3。
少到人多嘈杂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在呼吸道发病率较高的季节。
4。作好计划免疫,如按要求接种麻疹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流感疫苗以及肺炎疫苗等。
婴 幼 儿 口 腔 保 健
一、口腔保健的意义
口腔、牙齿的疾病与孩子的全身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如何育儿所体现的全身健康状况又直接影响到口腔、牙齿的健康。
口腔具有多种非常重要的功能:它能摄取食物、咀嚼吞咽、语言、呼吸,而这些功能的执行又与牙齿的作用息息相关,共同维持人体生命的各种需要。有的妈妈惊喜第发现,刚出生的宝宝就具有吸吮、吞咽的能力,但这仅仅是一种原始反射的最初表现,随着孩子的不断生长发育,其口腔功能也将日趋完善,所以从现在开始,家长就必须关注孩子的口腔、牙齿的保健,帮助孩子迈出口腔健康管理的第一步。
二、小儿出牙顺序
牙齿名称 萌出时间 萌出总数 出牙总数
下门牙
4-10 个月
2 2
上门牙
上侧切牙
6-14个月
4 6
下侧切牙
6-14个月
2 8
第一乳磨牙
10-17个月
4 12
尖牙
16-24个月
4 16
第二乳磨牙
20-30个月
4 20
三.口腔护理
对于幼小的宝宝,年轻的妈妈们往往只关心其吃的好不好、睡得香不香及哭闹与否等方面,而很少把注意力放在口腔上,这样做是不够的。
婴儿的牙齿及其清洁应该引起父母的特别关注,这可预防长大后的诸多问题,例如龋齿以及其他器官的疾病等。因为良好的消化功能取决于咀嚼食物的方式是否正确,只有这样,才会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宝宝。
在人们称之为"奶牙"的牙齿还未长出之前,也就是在宝宝不到6个月大时,牙齿的护理工作就应该开始了。
因为如果这时出现的问题没有得到适当处理,很有可能遗留到宝宝换牙之后。
鉴于预防是最好的原则,对奶牙的护理也应该开始于还未长牙之前,而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在每次进食之后,用浸过盐水的棉棒擦拭牙床,避免食物和奶渍遗留在牙床上,而且还可帮助宝宝将来养成清洁口腔的习惯。
一般情况下,将近6个月的宝宝会在睡觉前进食或喝奶,所以建议父母教宝宝漱口,最好用温开水,这样可以清除口腔中的食物残渣。同时还要避免晚间残留在宝宝牙床上的由牛奶的糖份发酵生成的分解物,这种物质会破坏牙齿釉质,导致龋齿。
除牛奶外,其他含糖食品也会导致蛀牙的出现。宝宝长到6个月大以后,最初的牙齿出现,宝宝的进食就以流质食物改为固体食物了。这个时期的许多食物都是有助于牙齿清洁的,如苹果等一些水果和蔬菜等。
当宝宝快1周岁时,大都孩子都已经断奶了,有的家长总担心孩子的营养不够,怕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多吃一点,长胖一点。
有的家长生怕孩子睡觉时肚子饿而睡得不塌实,就在睡前给孩子再吃一些食物,殊不知这种习惯很不好,因为孩子到了睡觉的时间吃着吃着就睡着了,嘴里含着食物,特别容易使牙齿坏掉。
另外,睡前吃东西也不利于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因睡前人的大脑神经处于疲劳状态:胃肠消化液分泌减少。
因此,睡前不易给孩子吃东西。
市场上有数不清的各类牙刷和牙膏,而最重要的是刷牙的技巧。对于小孩来说,牙刷首先必须实用,其次才是造型吸引孩子。儿童牙刷应该柔软且呈圆状,以避免损坏小孩脆弱的牙齿釉质。
每三个月要更换一次牙刷。建议两岁以上的宝宝使用牙刷,并应使用含氟牙膏以避免牙釉质受损。
平时,家长不仅要注意孩子的营养和膳食平衡,还应给孩子吃些粗糙、含纤维多的食物,少吃甜腻、精细的软食。
因为软甜的食物会影响孩子的食欲,减少咀嚼运动和唾液分泌,削弱牙面的自洁能力。软甜食还能长时间残留在口腔内,有助于细菌的繁殖,软化牙质,诱发龋齿。另外注意不要让孩子偏食,因为偏食会导致身体缺乏某些供身体发育的营养物质,有的还可影响牙齿的发育,等到牙齿发育障碍后再进行补充,则为时太晚。
这样,当宝宝的20颗奶牙全部长出时,宝宝将渐渐了解如何护理自己的牙齿了。
四、常见口腔疾病的预防及护理
1.鹅口疮
又称"雪口",多发生在2-8天内的新生儿。
鹅口疮是婴儿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之一,容易发生在颊、舌、软腭及唇黏膜上,发病开始仅有口腔黏膜发红,并有散在的色白如雪的柔软小斑点,如大头针的针头大小,不久,这些小斑点相互融合为白色或蓝白色丝绒状斑片,并且可以扩大蔓延至牙床、咽部、扁桃体处。
由于这种斑点附着不十分紧密,稍稍用力即可擦掉,而暴露出红色的黏膜糜烂面及轻度出血,患儿因创面疼痛而常常哭闹,不肯吃奶或吸吮无力,有时有轻度发热,但全身反应一般比较轻。仅有少数严重的可能蔓延到食管和支气管等部位。
鹅口疮的发生多因母亲怀孕期间阴道白色念珠菌感染率增高,分娩时新生儿受感染;也可因奶头、哺乳工具不清洁,导致婴儿娇嫩的口腔黏膜发生念珠菌感染。所以,我们可以提醒妈妈们注意孕期、分娩期、哺乳期的卫生,喂奶前清洗奶头、洗手,勤换内衣,哺乳用具煮沸消毒并保持干燥,喂奶后再喂一点百开水,以清除口腔中残留的食物,从而消除感染源。
一旦孩子患有鹅口疮时,应立即请医生诊治。可用1%-2%碳酸氢钠(小苏打)擦洗患儿口腔,操作要轻。症状比较轻的2-3天内即可消失,但仍需要继续用几天药,以防复发。症状比较重的,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其他药物。
2.牙龈炎
孩子在睡觉时,会不明原因的口中出血,或早晨刷牙时口中出血,或在肯咬苹果时留下血迹,这多半是由于小儿口腔卫生习惯不良引起的牙龈出血,但也有一些可能是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慢性肝病引起的。
遇到这种情况应尽快到医院做些检查,判断是局部因素还是全身因素引起的,争取早期发现,对症治疗。
正常的牙龈是淡粉色、质地坚韧,不受损伤是不会出血的,牙龈发炎时牙龈颜色变为深红色,牙龈边缘水肿肥厚,质地变得松软,一碰容易出血。
牙龈红肿、出血时,常伴有口臭,医学上称"牙龈炎"。患牙龈炎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小儿的牙齿排列不整齐、口腔清洁作用差,或饭后不漱口、刷牙不认真,从而使食物残渣留在牙缝中、牙面上,形成菌斑、结石,而刺激牙龈,引起牙龈发炎。
患了牙龈炎光靠吃消炎药是不容易见效的,应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但因怕刷牙出血而不敢刷牙是不对的。
3.口角炎
口角炎是指口角有湿白、糜烂、皱裂等现象,常发生在秋冬干燥季节,因而用舌舔唇和口角而引起。
有经常咬手指、咬铅笔等不良习惯的小儿唾液分泌过多,使口角部位潮湿也会引起口角炎;长期服用抗生素导致白色念珠感染,可导致白色念珠菌口角炎。儿童体内缺乏核黄素或患有缺铁性贫血,也会引起口角炎。
口角炎一般是两侧口角对称,开始先出现三角形红斑、水肿,以后发生糜烂、皱裂。
皱裂处因有唾液,在大张口讲话时会有出血、疼痛。除了纠正不良习惯外,还应对症治疗和补充维生素等。
4.乳牙外伤
小儿常因打闹、玩耍、爬楼梯和走路不稳而摔跤,使前牙撞到硬物或地面而发生乳牙外伤。
外伤可能会把牙齿碰松、碰掉、碰坏等,遇到这种情况应立即带孩子到口腔科看急疹,最晚不要超过24小时。外伤牙应按医嘱坚持复查,直至观察外伤部继承恒牙的萌出。
5.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是指口腔黏膜表面发生的局限性破损。
发生口腔溃疡时,进食会使疼痛加重,使小儿不敢吃东西,当父母看到孩子不肯吃饭一定很焦急。引起口腔溃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全身性的,如睡眠不足、发烧、疲劳、消化不良、便秘和腹泻等等。也有局部的原因,如先天齿、新生牙造成舌系带两侧的溃疡;吸吮拇指、橡胶奶头、玩具而造成的上颚黏膜溃疡;乳牙残冠、残根即慢性根周炎而根尖外露使相应部黏膜的局限性溃疡;由于咬舌、唇、颊等软组织引起所谓"自伤性溃疡"。
溃疡开始时,大都为小红点或小水泡,以后破裂成溃疡,溃疡周围红肿充血,中央微微凹陷。可有灰白色或黄白色膜装物。溃疡的愈合需有个过程,不是用药后一下就能够好的,一般要7-10天恢复。在这期间父母要给孩子一些清淡的食物,不要让孩子吃过烫或刺激性食物,以免加剧疼痛。
也可以在小儿吃饭前用1%普鲁卡因液涂在溃疡面上,以减轻小儿吃饭时的疼痛。对溃疡治疗,除局部应用抗感染药物外,去除治病的刺激因素和不良习惯也很重要。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