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语文阅读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
阅读现代文,一般有两种观念:一种是传统阅读观念,另一种是现代阅读观念。传统阅读观念,其实质是文章学观念,它比较重视研究文章本身,如文章的观点、材料、结构层次、写作特点等等。现代阅读观念,则是以传统阅读观念为基础,更着重强调从整体上把握阅读材料的主旨,然后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达到阅读的目的。 要获取信息,就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在文章重要内容上。这也就是现代文阅读的信息筛选能力。就现代文阅读的信息筛选而言,目前既是语文高考考察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在阅读现代文时常常出错的环节。因此,掌握一定的现代文阅读信息筛选方法,既有利于学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在...全部
阅读现代文,一般有两种观念:一种是传统阅读观念,另一种是现代阅读观念。传统阅读观念,其实质是文章学观念,它比较重视研究文章本身,如文章的观点、材料、结构层次、写作特点等等。现代阅读观念,则是以传统阅读观念为基础,更着重强调从整体上把握阅读材料的主旨,然后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达到阅读的目的。
要获取信息,就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在文章重要内容上。这也就是现代文阅读的信息筛选能力。就现代文阅读的信息筛选而言,目前既是语文高考考察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在阅读现代文时常常出错的环节。因此,掌握一定的现代文阅读信息筛选方法,既有利于学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在考场上准确高效的解题。
那么,应当怎样快速高效的从考场现代文阅读材料中去筛选信息呢?
一、 快速阅读,同时勾画出文章中的重要信息
对一般读者而言,阅读的目的通常都是为了获取信息。获取信息的过程是:阅读——检索——辨认——筛选——加工——储存。
要筛选重要信息,就必须明确什么是重要信息。对考生而言,重要的信息就是指题目设问中涉及到的知识。如果试题中是关于新概念、新知识的内容,那么,凡是与新概念、新知识有关的信息都是重要的信息;如果是对新概念、新知识解释的语句,而试题中又涉及这些内容,那么,这些解释性的语句就是重要信息。
因此,考生在快速浏览阅读材料的同时,应当用笔勾画出材料中的基本概念、新的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进行解释的语句、表现作者观点的语句以及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语句,以便快速检索。
例如:阅读材料——
标本兼治的基因疗法
基因治疗作为新型生物治疗方法异军突起,主要是由于该疗法在理论上有治标又治本、无毒副作用的特效优势。
基因治疗是指通过基因水平的操纵而达到治疗或预防疾病的疗法。基因水平的操纵主要包括用正常基因替代致病基因、封阻或剪断致病基因、修复被损害的基因和重建正常的基因表达调控体系等内容。
由于基因治疗的独特优势和技术上的难度和复杂性,目前在是否采用基因治疗时通常遵循“优后原则”。
所谓优后原则,即为某种疾病在所有疗法都无效或微效时,才考虑使用基因疗法。基因的异常可能发生在体细胞中,也可发生在性细胞(精子和卵子)中,后者异常的基因信息可遗传。故基因疗法既可针对体细胞也可针对性细胞。
“基因的异常”另有一种特例——人工造成的基因修饰,如在正常人的基因组中加进某种动物的“强壮基因”或美人的“美人基因”、“保嫩基因”等等,总之希望使人在某些方面具有更优越的特点,这种在基因水平上操纵的行为通常被称为“基因美容”,它在性质上与基因治疗迥然不同。
在伦理道德上,目前只有用于治病救人目的的基因治疗才被接受和允许进行。
这道阅读材料实际上是让考生筛选有关基因治疗的信息。考生在快速阅读材料时,可以同时从第一段中勾画出基因治疗的性质与特点:“新型生物治疗方法”“有治标又治本、无毒副作用的特效优势”;从第二段中勾画出基因治疗的目的和内容:“治疗或预防疾病”“用正常基因替代致病基因、封阻或剪断致病基因、修复被损害的基因和重建正常的基因表达调控体系”;从第三段中勾画出基因治疗的原则、基因信息遗传特点以及基因修饰的含义和限制条件等信息。
而这些信息,恰恰是考题设置的内容。
这道阅读题的考题设置:
问题一:对基因治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基因治疗属于生物治疗方法。
B、 基因治疗具有治标又治本、无毒副作用的优势。
C、 基因治疗对疾病可以治疗,但无法预防疾病的发生。
D、 基因治疗实际实施起来,在技术上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
这道题,完全可以通过考生刚才勾画的重要信息迅速解决。A、B、D三项与原文完全一致,只有C项,与基因治疗的目的“治疗或预防疾病”不符,所以,考生可以立即判断出该题选项为C项。
这就大大提高了解题的速度与效率。
二、 结合选项,在原文中迅速确认信息的检索区间
在实际阅读活动中,选择题的答案总是要按照一定的要求去寻觅择取的,而这些要求,实际上也就是规定的范围,要求考生在确定的范围里进行取舍。
因此,考生在阅读完材料之后,要迅速看题干,弄清楚问的是什么,并且迅速在原文中确定检索区间,并在这区间内详细比较分析,以便快速找到答案。
例如:阅读材料——
安于途中
从起点到终点,其距离就是途中。
感觉生命总是在途中。就像候鸟,总是从南飞到北,又从北飞到南;就像泉水,总是从溪流入河,又从河流入海;就像花草,总是从春长到夏,又从夏长到秋。是的,自从离开起点之后,生命就总是在途中,在时间与空间的途中。
而且不管情愿与不情愿,总是在日渐靠近某个可知的或未知的终点。这很自然——有花开就有花谢,有日出就有日落,有起点就有终点。但对一些具体的生命而言,似乎出发就是为了抵达,似乎付出就要有结果,于是必经的过程被视作漫长的等待,总是在途中就感觉到生命最大的煎熬和无奈。
然而,抵达真的那么重要吗?终点真的那么美好吗?等待或许是一种煎熬,然而生命总是在途中真的就只有无奈吗?
水汽抵达天空或许就成了彩虹,蛹到了生命的尽头或许就成了蝴蝶。但并不是所有的抵达和终点都具有终极辉煌。
花朵的终点是凋谢,生命的终点通常是死亡。即使水汽是因为抵达天空才成为彩虹,蛹是因为到了生命的尽头才成为蝴蝶,它们也是分别经历了一定的转化和蜕变过程,才各自化为虹和化为蝶的。是过程成就了它们最终的美。
其实,过程对于任何一个生命体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甚至可以说,过程即生命;或者说,生命就是一个个过程的完整体现,是无数生活细节的集结。而终点不过是生命的界限,主要用于喻示生命体的无结;它有可能构成生命的升华,却绝不是生命的目的。
……
这道阅读题的考题设置:
本文否定了对生命的哪些看法?
答:
考生解决这则阅读材料题,可以在勾画出每一段重要信息的基础上,把问题放回到原文,确定问题涉及的范围,然后分析得出答案。
从原文的几个段落不难看出,有作者进行否定或质疑的句子的段落也就是2、3段。从2段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对这几个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但对一些具体的生命而言,似乎出发就是为了抵达,似乎付出就要有结果,于是必经的过程被视作漫长的等待,总是在途中就感觉到生命最大的煎熬和无奈”;而第三段作者又提出了三个反问:“抵达真的那么重要吗?终点真的那么美好吗?生命在途中真的就只有无奈吗?”。
把这两处比较分析,再结合全文,不难发现,作者就是对这三个问题进行否定。所以,答案自然也就可以快速的归纳出来:作者否定了“出发就是为了抵达”“付出就要有结果”“把生命的过程看作最大的煎熬和无奈”。
三、 抓关键词,把选项的信息与原文的语句进行比较分析
所谓关键词,就是指一些重要的词语。这些词语或者能对材料的中心、主旨、段意、层意作高度归纳与概括,或者对中心语进行强调和限制。现代文阅读的信息选择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文章中出现的新概念、新知识是否理解与掌握。
命题时,往往对文中的相关信息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或者偷换概念,或者内容错位,或者增删了某些限制词语,或者文句颠倒等等。因此,考生在作题时,不仅要读懂题干,而且要读懂选项,抓出其中的关键词,然后把选项的信息与原文的语句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快速得出正确答案。
例如:阅读材料——
大自然五彩缤纷,绚丽的色彩装扮着世界。
颜色是一种视觉信息。可见光的不同波长(一般为380——780纳米)作用于视网膜,转换成光化学能,又通过视觉神经转化为生物电能,最后传递给大脑皮层枕叶的视觉神经中枢产生视觉,并以记忆方式将信息储存起来,便成为颜色。
颜色是一个心理物理量,有些颜色会使人感到温暖,如红、橙、黄色,称之为暖色调;有些颜色使人感到清凉寒冷,如蓝、青、紫色,称之为冷色调。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我们的记忆器官里储存有这样的信息:橙红色的太阳和火焰是温暖的;冬天青灰色的天空是寒冷的,碧蓝的湖水是清凉的。
这是人们对外来颜色信息进行综合后反馈出来的信息。
颜色产品的生产管理需要一个标准,国外曾应用颜色体系、色谱或色卡作为某些行业的颜色标样,如美国的孟塞尔色卡。我国标准样品——中国颜色体系样册是根据国家标准《中国颜色体系》的规定研制的。
样册以红、黄、绿、蓝、紫为五基色,共包括40种色调、不同明度和彩度的色样品1338块。
颜色可分为有彩色和无彩色两大类。样册中的无彩色系由白色、黑色和灰色组成。灰色由白色和黑色按不同比例混合而成。
而有彩色,是由特定的色调、明度及彩度的色样品组成。
颜色是物体和产品外观的重要属性。颜色设计与控制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纺织、建筑、装饰材料、军事伪装、交通安全、化工、印刷、影视、艺术等。
中国颜色体系样册具有中国特色,是我国颜色样品的最高标准,它将促进我国颜色产品市场逐步规范和统一。
这道阅读题的考题设置:
下列不能作为“颜色是一个心理物理量”这一判断的依据的一项是
A、 暖色调和冷色调本身没有温度,冷暖仅是人们心理上的一种感受。
B、 红、橙、黄色能给人温暖,而蓝、青、紫色使人感到清凉寒冷。
C、 人们生活经验的积累是形成冷暖色调这一视觉现象的主要原因。
D、 所谓的冷暖色调是外来刺激与人们的记忆储存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题干分析,关键的词语是“心理”一词,那么,可以分析得出,答案应当与人的心理感受有关。这是解此题的关键所在。再分析四个选项,A、C、D都符合这一分析,而B项的前一句,不是人们自身的心理感受,而是“颜色带给人温暖”,所以,此项明显有错,应当选B项。
另外一题: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波长小于380纳米,大于780纳米的光,是无法作用于视网膜的,因此是不可见光。
B、 既然颜色是一个物理量,因此是可以用单位计量的。
中国颜色体系样册就是我国颜色样品的计量标准。
C、 无彩色系中的白色、黑色即是基色,由白色和黑色按照不同比例混合成各种不同的灰色。
D、 我国颜色产品市场的发展将受到我国颜色样品的最高标准——中国颜色体系样册的规范和制约。
从选项抓关键词分析,A选项的“无法作用于视网膜”,明显与实际情况不符,因为,任何波长的光线,都可以投射到人的视网膜上,这也就是作用于视网膜。同时,纳入原文比较,也与原文不相符合,再把B、C、D三项纳入原文比较,都符合文意,因此,可以立即判断出此题选A项。
四、 紧扣语境,结合原文或题干中的相关提示语准确筛选信息
所谓紧扣语境筛选信息,就是根据原文的语意、上下文的关系、语言环境等多种因素,结合原文或题干中的相关提示语准确筛选信息。
例如:阅读材料——
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
早在《诗经》中就有提到竹子的诗。到了唐代,竹诗竹画大为兴盛。萧悦工画竹,有雅趣,白居易曾为之题《画竹歌》:“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写竹的诗,名篇佳句颇多,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甲”、韩翊的《秋斋》:“乙”等,都生动地表现了竹子地声音和动态。
……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丙”,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
问题:甲、乙、丙、三处,作为例证的诗句各是哪一项?
A、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香。
B、 萧萧数竹不胜寒,到此方知画竹难。
谁言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
C、 隔牖风吹竹,开门雪满山。
D、 山月皎如昼,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前人独宿。
选项所提供的都是诗句,要求考生选出能够分别印证文中有关观点的诗句。
从题干来看,其中“例证”一词是提示信息,即要求所选诗句必须能够印证原文相应的观点,作到观点与材料统一。从原文看,必须抓住相关的提示信息,才能保证正确筛选。如甲处,“夏日”是最重要的信息,据此,“荷风” 、“竹露”都具有“夏日”的特点,所以,应当选A项。
而乙处,“秋”是最重要的信息,根据选项,D项的“霜风”符合这一特点,所以,应当选D项。而丙处,“墨竹”本身就是重要的信息,同时结合原文“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只有B项“到此方知画竹难”与此符合,所以应当选B项。
以上仅仅是现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与技巧,要真正提高现代文阅读的解题效率,还应当在平时多阅读,积累更多的方法与技巧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