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易梁文言文

翻译!急!马上要!!!要准确的。

全部回答

2009-12-03

0 0
    臣之里有巨室,梁蛀且压,将易之。召匠尔,匠尔曰:“梁实蛀,不可以不易,然必先得材焉,不则未可也。”其人不能坎,乃召他匠束群小木以易之。其年冬十有一月,大雨雪,梁折而屋屺。
   注释: 臣:叙述人宜申自称 压:倒塌 坎:胜任 雨:下 屺:‘山’旁改‘土’旁,读音qǐ,倒塌。   翻译: 我住的村庄有座大房子,屋梁被虫蛀将要倒塌,准备换了它。
  召来工匠尔,工匠尔说:“梁确实被蛀了,不能不换,然而必须先弄到适合的材料,否则不可以换啊。”这人无法承受这木材的价钱,就另召别的工匠来将很多小树木捆在一起来换了梁。那年冬天十一月,猛下雪,屋梁断折房屋倒塌。
     。

2009-12-03

92 0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 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 ’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 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 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 百辆兵车的大夫。
    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 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 永远不会满足的。
  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 君王的。  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⑴:‘经始灵台⑵,经之营 之。庶民攻⑶之,不日⑷成之。经史勿亟⑸,庶民子来⑹。  王在灵囿⑺,幽鹿攸伏⑻。幽鹿濯濯 ⑼,白鸟鹤鹤⑽。王在灵沼⑾,於轫⑿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 ‘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⒀曰: ‘时日害丧⒁?予及女⒂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顾盼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一面说:“贤 人也以次为乐吗?”   孟子回答说:“正因为是贤人才能够以次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的 。
  《诗经》说:‘开始规划造灵台,仔细营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来干,几天建成速度快。  建台 本来不着急,百姓起劲自动来,国王游览灵园中,母鹿伏在深草丛。母鹿肥大毛色润,白鸟洁净 羽毛丰。
  国王游览到灵沼,满池鱼儿欢跳跃。’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 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把那个台叫做‘灵台’,把那个池叫做‘灵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鱼鳖等 珍禽异兽为快乐。
    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能真正快乐。相反,《汤誓》说:‘你这太阳啊, 什麽时候毁灭呢?我宁肯与你一起毁灭!’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即使你有高太深池、珍 禽异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快乐吗?”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①承教。
    ”    孟子对曰:“杀人以挺②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③有肥肉,厩④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 恶⑤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⑥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⑦, 其无后乎!’为其象⑧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译文】    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
  ”    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没有什么不同。
    ”    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者 饿死的人。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人尚且厌恶它;作为老百姓 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那又怎么能够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 ‘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该是会断子绝孙吧!’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 葬罢了。
    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原文】    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②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③ ;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④;南辱于楚⑤。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⑥,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⑦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⑧;壮 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 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 【译文】    惠王说:“魏国曾一度在天下称强,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
  可是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被齐 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都死掉了;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楚国的侮辱。我为这 些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我要怎样做才行呢?”    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
    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 ,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 、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
  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 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       “因为那些秦国、楚国的执政者剥夺了他们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 赡养父母。  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离西散。
  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伐他们, 有谁来和您抵抗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王请不要疑虑!” 【原文】    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③问曰:‘ 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④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 雨,则苗渤然⑤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⑥,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 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⑦水之就下, 沛然谁能御之?’” 【译文】    孟子见了梁惠王,出来以后,告诉人说:“远看不像个国君,到了他跟前也看不出威严的 样子。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    “我回答说:‘要统一才会安定。
    ’    “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又答:‘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他又问:‘有谁愿意跟随不喜欢杀人的国君呢?’    “我又答:‘天下的人没有不愿意跟随他的。
  大王知道禾苗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天旱的 时候,禾苗就干枯了。  一旦天上乌云密布,哗啦哗啦下起大雨来,禾苗便会蓬勃生长起来。这样 的情况,谁能够阻挡的住呢?如今各国的国君,没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
  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 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了。真象这样,老百姓归服他,就象 雨水向下奔流一样,哗啦哗啦谁能阻挡的住呢?” 【原文】    王曰:“吾?涪伲荒芙谑且印T阜蜃痈ㄎ嶂荆饕越涛遥宜洳幻簦氤⑹灾!?    曰:“无恒产②而有恒心者,惟土为能。
    若③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 邪侈④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⑤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 制⑥民之产,必是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 故民之从之也轻⑦。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 惟救死而恐不赡⑧,奚暇⑨礼仪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 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畜之教,申之以 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锦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译文】    齐宣王说:“我头脑昏乱,对您的说法不能作进一步的领会。希望先生开导我的心志,更 明确的教我。我虽然不聪明,也不妨试它一试。”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却有固定的道德观念,只有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一般老 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也就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
    一旦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那就会 胡作非为,什麽事都做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才去加以处罚,这等于是陷害他们。哪里 有仁慈的人在位执政却去陷害百姓的呢?所以,贤明的国君制定产业政策,一定要让他们上足以 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子儿女;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致饿死。
    然后督促他们走善良的 道路,老百姓也就很容易听从了。    “现在各国的国君制定老百姓的产业政策,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足以抚养妻子儿女; 好年成尚且艰难困苦,坏年成更是性命难保。
  到了这个地步,老百姓连保命都恐怕来不及哩,哪 里还有什麽工夫来修养礼仪呢?    “大王如果想施行仁政,为什麽不从根本上着手呢?在五亩大的宅园中种上桑树,五十岁 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丝绵衣服了。
    鸡狗猪等家禽家畜好好养起来,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有 肉吃了。百亩的耕地,不要去防碍他们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认真地兴办 学校,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学生,头发斑白的人也就不会在路上负重行走了。
  老 年人有丝绵衣服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是从来没有过的 。  ” 【原文】    齐宣王①问曰:“齐桓、晋文②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臣未之闻也。无以③,则王 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④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⑤?’ 对曰:‘将以衅钟⑥。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⑦,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 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⑧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⑨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⑩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⑾其无罪而就死地, 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  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    曰:“无伤⑿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⒀也。” 【译文】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代称霸的事情,您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的,所以没有传到后代来, 我也没有听说过。
    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说。那我就说说用道德来统一天下的王道吧?”    宣王问:“道德怎麽样就可以统一天下了呢?”    孟子说:“一切为了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样去统一天下,就没有谁能够阻挡了。
  ”    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吗?”    孟子说:“能够。  ” 宣王说:“凭什麽知道我能够呢?”    孟子说:“我曾经听胡 告诉过我一件事,说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牵着牛从殿下 走过,您看到了,便问:‘把牛牵到哪里去?’牵牛的人回答:‘准备杀了取血祭钟’。
  您便说 :‘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到处死刑一样。  ’牵牛 的人问:‘那就不祭钟了吗?’您说:‘怎么可以不祭钟呢?用羊来代替牛吧!’-----不知道 有没有这件事?”    宣王说:“是有这件事。
  ”    孟子说:“凭大王您有这样的仁心就可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听说这件事后都认为您是吝 啬,我却知道您不是吝啬,而是因为不忍心。  ”    宣王说:“是,确实有的老百姓这样认为。
  不过,我们齐国虽然不大,但我怎么会吝啬到 舍不得一头牛的程度呢?我实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判处死刑 一样,所以用羊来代替它。”    孟子说:“大王也不要责怪老百姓认为您吝啬。
    他们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 里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况,大王如果可怜它毫无罪过却被宰杀,那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宣王笑者说:“是啊,这一点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了。
  我的确不是吝啬 钱财才用羊去代替牛的,不过,老百姓这样认为,的确也有他们的道理啊。  ”    孟子说:“没有关系。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只因为您当时亲眼见到了牛而没 有见到羊。
  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区;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 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原文】    王说⑴曰:“《诗》云⑵:‘他人有心,予忖度⑶之。
    ’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 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⑷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⑸’,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⑹ ’,而不见舆薪⑺,则王许⑻之乎?”    曰:“否。
    ”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 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⑼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⑽,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 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⑾。天下可运于掌⑿。《诗》云⒀:‘刑于寡 妻⒁,至于兄弟,以御⒂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 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 何与?”    “权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⒄王兴甲兵,危 士臣,构怨⒅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
    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译文】    齐宣王很高兴地说:“《诗经》说:‘别人有什麽心思,我能揣测出。’这就是说的先生 您吧。我自己这样做了,反过来想想为什麽要这样做,却说不出所以然来。
  倒是您老人家这麽一 说,我的心便豁然开朗了。  但您说我的这种心态与用道德统一天下的王道相合又怎麽理解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来向大王报告说:‘我的力量能够举得起三千斤,却拿不起一根羽毛 ;视力能够看得清秋天毫毛的末梢,却看不见摆在眼前的一车柴草。
  ’大王您会相信他的话吗? ”    宣王说:“当然不会相信。  ”    孟子便接着说:“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偏偏不能够施及老百姓,是为什麽 呢?一根羽毛拿不起,是不愿意用力气拿的缘故;一车柴草看不见,是不愿意用眼睛看的缘故; 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是君王不愿意施恩惠的缘故。
  所以大王您没有能够用道德来统一天下,是 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    宣王说:“不愿意做和做不到有什麽区别呢?”    孟子说:“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
  ’这是真 的做不到。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 做不到。大王您没有做到用道德来统一天下,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的一类,而是 属于为老年人折树枝的一类。
        “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广到爱护 别人的孩子。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治理了。
  《诗经》 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推广到兄弟,再推广到家族和国家。’说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推广到 别人身上去。  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广恩德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不了。
  古代的圣 贤之所以能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什麽,不过是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大王您的 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不能够施及老百姓,偏偏是为什麽呢?    “称一称才知道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什麽东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
    大王您请 考虑考虑吧!难道真要发动全国军队,是将士冒着生命危险,去和别的国家结下仇怨,这样您的 心里才痛快吗?”    宣王说:“不,我为什麽这样做心里才痛快呢?我只不过想实现我心里的最大愿望啊。
  ” 【原文】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⑴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 与?便嬖⑵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
  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⑶土地,朝⑷秦楚,莅⑸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 ,求若所欲⑹,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⑺有甚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 ,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⑻人与楚⑼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 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⑽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⑾,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澧杏谕酢F淙羰牵肽苡俊? 【译文】   孟子说:“大王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呢?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齐宣王笑了笑,却不说话。
        孟子便说:“是为了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吗?是为了轻暖的衣服不够穿吗?还是为了艳丽的 色彩不够看呢?是为了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还是为了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使唤呢?这些,您手下 的大臣都能够尽量给您提供,难道您还真是为了这些吗?”    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
    ”    孟子说:“那么,您的最大愿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扩张国土,使秦、楚这些大国都 来朝贡您,自己君临中国,安抚四方落后的民族。不过,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 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    宣王说:“竟然有这样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要严重哩。  爬上树去捉鱼,虽然捉不到鱼,却也没有什么后患。以 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费劲心力去干,一定会有灾祸在后头。
  ”    宣王说:“可以把道理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说:“假定皱国和楚国打仗,大王认为哪一国会打胜呢?”    宣王说:“当然是楚国胜。  ”    孟子说:“显然,小国的确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口很少的国家的确不可以与人口众多的 国家为敌,弱国的确不可以与强国为敌。
  中国的土地,方圆千里的共有九块,齐国不过占有其中 一块罢了。想用这一块去征服其他八块,这跟皱国和楚国 打仗有什么区别呢?大王为什么不回 过来好好想一想,从根本上着手呢?”    “现在大王如果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上来做官,天下的农民都想 到您的国家来种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做生意,天下旅行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 旅行,天下痛恨本国国君的人都想到您这儿来控诉。
    果真做到了这些,还有谁能够与您为敌呢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K12
学习帮助
学习帮助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