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如何才能审好作文题?我有时写作文会
一、符合题意
审题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去把握:
1.作文题目的限制性和启发性
要恰当地把握审题方面的宽严尺度,首先要了解作文题目的限制性和启发性。
①作文题目的限制性
严格他说,中学生的写作训练,除自由命题作文外,都是命题作文,所不同的只是命题的方式而已。 凡是命题作文,都在构思方面形成了限制性。这种限制性,有的是由语词构成的,有的是由图形或文字材料构成的。
语词构成的限制
传统的命题方式是代学生拟定题目,这就是狭义的“命题作文”。这一类题目中,语词的作用是缩小题目范围,同时也使写作的目标具体化。 例如1977年北京市高考作文试题《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一年...全部
一、符合题意
审题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去把握:
1.作文题目的限制性和启发性
要恰当地把握审题方面的宽严尺度,首先要了解作文题目的限制性和启发性。
①作文题目的限制性
严格他说,中学生的写作训练,除自由命题作文外,都是命题作文,所不同的只是命题的方式而已。
凡是命题作文,都在构思方面形成了限制性。这种限制性,有的是由语词构成的,有的是由图形或文字材料构成的。
语词构成的限制
传统的命题方式是代学生拟定题目,这就是狭义的“命题作文”。这一类题目中,语词的作用是缩小题目范围,同时也使写作的目标具体化。
例如1977年北京市高考作文试题《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一年”提供了时间的界限,“这”又对”一年”起着特指的限定作用,“我”标明了写作材料选择的范围,“战斗”则用比喻手法规定了写作的内容。作文题目中所使用的词语以及词语的组合、搭配,构成了逻辑上的层层限制。
作为文章的标题,其语言形式必须十分简练,也就是说,它只保留必要的语言信息,其中每一个信息都对写作的范围起着约束、限制的作用。信息越多,写作的范围就越明确、越具体,自由驰骋的作地就愈小。
标题中语词的限制作用,有时是借助于它的基本意义,有时是借助于它的引申意义或特殊语言环境中的特殊意义。
材料构成的限制
作文题中起限制作用的材料,可以采用文字形式,也可以只是图像(或图像加文字)。
但不管采用哪一种形式,和标题相比,它都往往要包含一定的非必要信息甚至是冗余信息,需要学生加以辨析、筛选。因此这类题目在审题要求方面往往带有不同程度的隐蔽性,其审题的难度与所提供信息数量的多少有关,也与非必要信息的干扰程度有关。
②作文题目的启发性
需要注意的是,作文命题对写作构思的启发性恰恰正寓于其限制之中。如果我们解剖一个人的写作构思过程(包括我们自身的经验),我们就会看到它往往要经历一个各种思绪、素材纷至沓来的阶段,所谓“神思方运,万涂(途)竞萌”(《文心雕龙·神思》)。
随着认识的深化,它又由庞杂而简单,由多头绪而逐渐形成统一的线索,从大量感性的材料、凌乱的思路到形成明确的观念,构成清晰的表达程序。好的作文命题,其作用有点类似于照相机的镜头,能把学生的思路集中在一个不大的焦点上,并且使目标清晰起来。
焦点集中了,方向明确了,学生的思维也就有了深化的基础。作文题目的启发性一般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题目的限制性可以使文章的中心明确,排除其它思绪的干扰,便于作者集中精力作更深入思考,从而使思维强化。
与此同时,由于题目的触发,引起作者的联想,把潜存于头脑中而平时并未注意的思想材料集中起来而且逐渐条理化,从而使思想活跃起来。
2.对审题的要求
高考作文题目可以有四个部分:①作文材料;②题干和写作要求(包括注意事项);③标题;④评分表。
不是每道作文都必有这四个部分,材料作文就没有③,命题作文就没有①,全都有的是给材料的命题作文。所谓“准确、全面”,起码就得对作文试题上展现的各个部分仔细地审读一番、揣摩一番,确切了解它们的含意。
也许有同学会说“评分表也要看吗?”简要了解一下并没有坏处。
审题要“准确、全面”,首先是要审清试题的限制性,即审清试题通过标题、材料和写作要求所限定注写作范围。试题规定写的别遗漏,规定不要写的别自作聪明写进去。
审题要真正做到“准确、全面”,除明确写作范围外,还要进一步选准入题的角度,确定切合题目的中心,安排能表现和证明中心的材料,把握符合题意的重点以及采用试题要求的文体和表达方式。审题的范围也就是构思的范围,审题的过程也就是构思的过程。
从写作的结果看,作文的范围、角度、中心、材料、文体、表达,那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都与开头的审题不够准确、全面有关。
3.如何审好题
①审范围
审范围,就是认定作文内容的范围,这是审题的第一个层面,作文试题“题干”和“作文要求”规定了一般的内容范围和特殊的要求(包括“注意事项”)。
一般的内容范围要准确认定;特殊的要求,如想象作文提出“联想合理”,记叙文提出“加以具体的描写”,议论文提出“联系实际”,其他还有能否自选角度、要不要自拟题目、篇幅要求不能少于多少字等等,也都要准确认定。
这样在审题的第一个层面上才能达到“准确、全面”。
根据多年高考作文阅卷实践看,考生在审作文试题的题材范围时,要注意“不能出框”的原则。
试题的“题干”和“要求”规定了作文的内容范围,规定了要写什么、不要写什么。
这个规定就是写作内容所限定的“框”,你只能在这个框子里施展才能。
②审立意
立意是文章的思想灵魂,是文章的组织中心。高考作文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体现作文的创新性。要在创新性上拉开档次,增加区分度,对在语言、表达、内容等方面有突出特色的作文,可以另外加分,这样鼓励单项突出的学生脱颖而出。
考生在认定了作文的内容范围之后,就进入立意的步骤,这是审题的第二个层面,也是更高的层面。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一般有三种情况:
题目就是中心思想
1991年的《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题目就是中心思想,这种情况审题最省事。
1994年题目《尝试》却只有一半的“立意”,需要考生用尝试的“重要性”之类的话
去补足它。例如“尝试是通往成功的第一步,敢于尝试才能尝到成功的甜蜜。”有一篇作文写尝试替代舅舅去卖花,体会却是“小贩虽然很普通,也是很有意义的”,这篇作文记事很好,立意却与题目有距离。
从材料中提炼思想观点
材料作文都是这种立意方式,只是蕴藏在材料中的思想有的显露一些,有的含蓄一些。1990年议论文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展开议论,第一个小姑娘说了什么呢?她说:“这是个坏地方”,“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都有刺”。
只看到“刺”没看到“花”,只看到一面,没看到另一面,并且由此推论出这是个“坏地方”,看问题就存在片面性简单化,反过来就是要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这就才是材料中的应有之意。
从带有比喻性象征性的材料中提炼中心思想,思想与材料要有必然的联系。
1993年大作文“老皮剥落,露出新皮”这种自然现象,联系到社会现象,就可以揭示“新陈代谢”、“推陈出新”的哲理;再具体联系开去,赞美革命前辈的奉献精神、赞美新生力量等等,这样的立意就是材料自身所蕴含的,当然是准确的。
自选角度
在规定了内容范围之后,有些高考作文题会或明或暗地提出“自选角度”立意的要求。应该从那些角度去考虑呢?一般的思路应是“什么是×××”、“为什么要×××”、“怎样才能×××”、“谁应该×××”等。
自选角度;一要注意自选的角度要与关键问题有关。如1992年议论文作文,一堆碎玻璃的要害是公德心问题,假定写“运动鞋”,选定“年轻人更应该有公行心”,就与之有关;选定“呼吁多建足球场”就离题远了。
二是注意自选的角度要与总体感情倾向一致、,例如1993年,如果贬抑老皮赞美新皮,或赞美老皮贬抑新皮都与所给材料总的感情倾向不相一致。
③审文体
相对来说,认定文体较容易,因为试题上会写明白。
近几年考生作文中常见的毛病是:
A.对单项表达题的要求把握不准。
B.审错文体。
4.学会“转折”入题
比喻性的材料审准题难,入题也不容易。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先引用材料,稍加概括,然后引出自己确定的正题。
二、符合文体要求
文体要求在高考中十分重要,要特别注意这样几点:
①审清文体。一般高考试题都明确要求考生写记叙文或议论文,这要看清楚。
还有特殊的情况,有时高考试题的要求中没有明确要写某一文体,而是在叙述中透露出来,这也要认真分析。
②确定文体,有时高考作文命题对文体的要求宽泛,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这样的命题文体的选择余地很大。
三、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充实
具体要求:
①作文思想内容要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民族,热爱社会主义制度。
②作文所反映的观点要符合国家的政策法令,要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要继承我们民族道德传统中优秀的东西。
③作文要表达积极向上的精神,要有正确的生死观、金钱观,要有正义感、进取心、集体主义精神和助人为乐的品质。
④作文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不能多中心,也不能无中心;文章的中心要表述明确,不可亦彼亦此,也不可非彼非此。
⑤作文要爱憎分明:对敌人铁面无私,对人民则满腔热情。对人民的缺点要立意在善意帮助,切忌冷嘲热讽,一棒子打死。
⑥写记叙文,要认真寻求人物、事件所表现的正面意义;写说明文,要以激发学生认识自然,热爱自然,研究自然,改造自然为终极目的;写议论文,要将分析、综合能力的训练,落实到提高思想觉悟上。
⑦文章要反对苍白的记叙、空洞的议论,反对华而不实、堆砌词藻、无病呻吟、搞新八股。
2.时代赋予了考生作文的思想性以充实的内涵
以考查人的社会观念为主
①怎样待人待己。(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②正确评价别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③不要中伤、危害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与人为善,多做善事。(送人玫瑰,留有余香)
⑤互相尊重、理解。(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
怎样看待国家、社会
①以正确态度看(要看到长处、大处、好处,不要光看到短处、小处、弱处)
②从全面角度看(不要以偏概全、求全责备,要一分为二,从大局看问题)
③辩证的看(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要看主流)
④以发展的眼光看(既要看到眼前利益,又要看到长远利益,注重可持续性发展这一问题)
⑤从本质看(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不要停留在表面,要看到原因与症结)
⑥从责任看(认识个人在社会中的义务、责任、道义等,达到说和干的统一)
……
为了便于操作、便于衡量作文内容的要求和评估,《考试说明》归纳提出三点: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充实。
下面结合高考作文阅卷,分别就这三个方面考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做一些说明指导。
1.思想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高中部分)提出:“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这个精神,《考试说明》提出,高考作文内容首先要“思想健康”,即高考作文无论是命题还是答卷,都要求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健康、积极。
2.中心
在写作的过程中,各种思想材料必须内聚成一个表达核心,才能进行具体的构思,这个表达的该心就是“中心”。
“中心”的形态视题材、体裁和考生的个性差异而定,不能强求划一。它可以是明示的,也叮以是隐含的;它可以是理性的概括,也可以具有浓厚的感觉、感情色彩。
对中心的要求是:正确、准确和明确。
所谓”正确”,就是作为中心所表达的思想观点要健康、积极,,评分标准上所写的”观点正确”,或者更高一步的要求“立意深刻”,都属于这个范畴。所谓“明确”,就是所确定的中心要鲜明、集中。一篇800来字的高考作文,要求确定一个鲜明的中心,这个中心要能贯穿始终。
评分标准上经常见到的“中心明确”、“中心基本明确”、”中心不明确”就是属于这个范畴。
对高考作文中心的基本要求是:要有“正确”的思想观点,“准确”的审题立意,“明确”的构思表达,三者缺一不可。
3.内容
内容是指写进作文中的人、事、理。不是指原始素材,而是指经过典型化、文字化的书面形态。
议论文中对具体事例的处理侧重于压缩和概括,记叙文则侧重于扩展。
材料也有优劣高下之分。
材料在精而不在多。特别是目前考生们大都在考前准备了许多材料应试。这些材料适应面很广,往往流之于”泛”,所以应该重视并强调材料的质量。材料的质量标准是:典型性、现实感、新颖度。
典型性是指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
现实感是针对“陈旧”而言的,这就要求考生尽量立足于现实,从现实中取材。这并不是说不能从史实中取材,但如果同时有若干材料能说明作者的观点,则立足于现实的材料往往更具有说服力,更能使阅卷老师感觉到作文内容与当代生活的联系,从选材的这一要求中,阅卷老师可以了解考生的视野、观察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新颖度是针对“入云亦云”而言的,阅卷老师对作文中材料的印象,其深刻程度是与材料的新颖程度成正比的。某一个材料用得过滥,就给人失去了新鲜的感觉。选材是否新
颖,往往反映了考生积累的多少和知识面的宽窄,也反映了考生的思维是否具有独创性、灵活性。
同学们在后期作文训练中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如下几方面的练习。
1.理性观点形象化
理性指的是观点、认识,具有一定规律的总结。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很概括的理性命题,这样的命题,要让人明白,必须用形象的事例去解释说明,可举一些不法的商贩,为了眼前的小利,竟丧尽天良制造假冒伪劣产品来害人为例,论说自己不想得到的,却加害于人,倘若人人都尔虞我诈,损人利己,天下会成为什么样子,这就是“理性观点形象化”。
2.形象材料理性化
如果从形象的材料引出理性的观点,文章就会马上上升一个层次,优秀的考场作文大都能从真实常见的社会现象中归纳出独到的理性认识,表达自己敏锐深刻的见解。
四、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结构”项的评估指标可以简化为三点:
1.段的划分
能不能合理地划分自然段,是写作的基本技能,也是思维条理性的外部标志。
不能合理分段,反映了学生思维条理性差。
2.段的合理排列
段的合理排列包含两方面的要求:①服从于中心的需要,②合乎逻辑的要求。
①服从于中心的需要
一篇作文,如果没有中心,也就没有“服从中心的需要”可言,这属于低层次、低水平的要求。
②合乎逻辑的要求
组织材料,安排层次,要想好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层次顺序的安排不能有违背逻辑的现象。只有顺序合乎逻辑、条理清楚,才能进人二类。试卷中不合逻辑的现象,有的是由于考生认识方面的问题造成的,如果写的是自己不熟悉的内容,在阐述顺序和关系处理方面往往会出现一些失误,对于这种现象,阅卷老师都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文章内容确定其严重程度。
更多的是层次间的间断、跳跃与交叉,这反映出考生思维条理化的程度较低。
3.段的技巧性处理
篇章的技巧性处理反映着考生在结构能力方面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结构水平的测定是以段为基本单位的,阅卷教师看考生的作文篇章结构水平,常常关注如下三个方面:①段的衔接、过渡与呼应;②段的特殊处理;③段与段之间关系的紧凑和策略性调整。
①段的衔接、过渡与呼应
在各段顺序编排合理的前提下,能够注意并且采取恰当方法使段与段之间联系更紧凑,是谋篇技巧成熟的表现。
段的衔接与过渡是这类技巧中最常用的一种。
前后呼应是使文章紧凑的重要技巧,其中首尾呼应是最常见的。
如果能够在行文中注意伏笔照应,前后呼应,就表明该考生的作文篇章结构能力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②段的特殊处理
篇章中常有一些特殊的段,它只具段之形而无段之实,主要起着修辞方面的作用,这就是“强调段”。
强调段多数是一句自成一段。从文章的层次来说,它不应该独立成段而应附属于其它的段;从修辞效果说,它起到加深读者印象的作用。凡能熟练地运用这种技巧的考生,其结构能力一般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③段间关系的紧凑和策略性调整
上述种种技巧的运用,其最终目的,在于使结构紧凑。
技巧运用得好,是能力日臻成熟的标志。但也可以看到有些学生滥用某种形式,结果适得其反,横生枝节,反而使结构松散。所以,作文结构水平的测定,要以是否紧凑为准则。
为了结构紧凑,有时需要在顺序方面作某种策略性的调整。
所谓”策略性调整”是指记叙性文字中的倒叙、插叙、补叙的灵活运用,论说性文字中引出矛盾,以退为进,故设敌论等等。凡能采取上述各种策略使结构更加紧凑的,都反映出该考生结构能力已达到较高水平。
语言通顺
句子是表达意思的基本单位。
若干句子合起来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时候,它们之间必须组成链状结构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链状结构”又称“句链”,指的是句与句之间应该相互衔接、前后联系。倘若缺乏这种衔接与联系、语言的连贯性就会受到破坏。
用词、造句方面的语病属干语言规范问题,句间关系处理得不妥,属于语言连贯的问题,中学生作文中语言不连贯的原因主要有下面四种:
①语段没有统一的话题和中心
一个段应该围绕着一个话题,统一于一个中心。
如果语段没有统一的话题和中心,句子便不连贯。这和谋篇的道理是一样的。
②句间顺序不合理
一段话不仅要围绕一个核心,还需要“言之有序”,按照各句与中心的关系以及各句之间的关系合理地组织起来。
句子组织得不合理,即使有共同的中心,也还是不能连贯顺畅。
③语言不呼应
句子之间不仅要有逻辑上的联系,还要有语言和语气上的联系,才能连贯、顺畅。加强语气连贯感的方法很多,例如主语承前省略、利用代词呼应、使用关联词语、适当重复上文的内容或语言等。
意思上的衔接,则往往需要增添过渡性语句。句间顺序更多地涉及思维逻辑问题,语言的呼应则更多地涉及到技巧问题。如果缺乏这种语言呼应,读起来就会感到生硬,缺乏连贯感。
④表述出现脱节
这里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认识问题,学生由于对事物缺乏深入、细致的理解,对事物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没有弄清楚,表述时便少了一些必不可少的环节;另一种是没有处理好由思考向语言的转化。
心理学中把思考时所用的语言叫“内部言语”,而把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语言叫“外部言语”。由于思维的速度大大高于表达的速度,“内部言语”一般是简约而不完整的,它不太受语言规范的约束,用词欠斟酌,也不连贯,到了表达的时候,还要经过推敲,使之完善起来。
此外,思考常常在瞬间完成,这时留在表达者头脑里的往往是首尾两头,中间的环节被省略或淡化了,形诸语言文字的时候,必须把它们添补上,对方才能明白。如果表述时缺少了这些中间环节,语言便不连贯。我们通常称这种现象为“跳跃”。
五、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方法总结
①字要写得清晰。在这里要消除一个误区,就是字写得好,并不是指字写得像字帖上的字一样,而是字写得清楚就行。让人看了不觉得拥挤,不觉得潦草,整体上看比较整齐,比较规范,书写一项就会得三四分。
②如果出现错别字现象,不要涂抹,可以用一斜线轻轻一划,能表示此字已删去即可,不必涂黑渲染,不然就会影响得分。
③有些语段,考生在修改时觉得不合适,有的想删去,有的想调整,这些想法如若在平时,是可以的,也是应该马上改正的。
然而在考场作文中却要尽量少改甚至不改,可以在后面补充或加强,不必大段整句的修改或划掉。
④作文字数一般可超过要求的字数,但不要超过的太多。如果要求写800字,正式写作时,可写到850-900字,也不要少于800字,太多或太少都会影响作文的正常得分。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