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原子的构成这课中主要应该
◆教学设计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录像或动画片来进行教学,边看边讲述,并不断地创设出一个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阅读课文、思考讨论,自然地得出结论。
具体过程: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知识
回顾已学知识,进入新课
讲解关于原子的构成知识
通过学习指导原子的组成
讲解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知识
初步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找相对原子质量
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讨论,交流,总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阐述原子、原子核的构成,并解释整个原子呈电中性的原因。
2.能说出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全部
◆教学设计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录像或动画片来进行教学,边看边讲述,并不断地创设出一个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阅读课文、思考讨论,自然地得出结论。
具体过程: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知识
回顾已学知识,进入新课
讲解关于原子的构成知识
通过学习指导原子的组成
讲解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知识
初步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找相对原子质量
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讨论,交流,总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阐述原子、原子核的构成,并解释整个原子呈电中性的原因。
2.能说出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简述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学会查找相对原子质量。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对“原子进一步可分”的讨论,进一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能力。
2.在学习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等问题时,设计出一个个问题情境(见教学过程),带着问题看录像,阅读课文、思考讨论,自然的得出结论。
3.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原子可分,原子核也可分”的讨论,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在学习相对原子质量有关内容的过程中,结合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对铱、锑等原子量的测定和修正,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通过观看录像,学习原子的组成。
2.通过做游戏,理解并解释原子呈电中性的原因。
3.通过阅读和做练习,在头脑中形成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教学难点
1.通过做游戏,理解并解释原子呈电中性的原因。
2.通过阅读和做练习,在头脑中形成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教学方法
看录像+读读讲讲议议练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描述原子结构的多媒体课件或录像。
2.查阅关于原子结构发现历史的科普书籍或这方面的资料。
学生准备
从网上搜索及查阅关于原子构成的发展方面的资料:预习本课题。
◆教学过程
一、原子的构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所学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分子、原子?
(2)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水、酒精、氦的组成。
1.回忆、思考,并回答: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粒子。
(2)水、酒精、氦分别是由水分子、酒精分子、氦分子组成。
其中,水和酒精为多原子分子,而氦是单原子分子。
2.引导设问:从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却不可再分。如果用其它方法,原子能不能再分呢?(板书:课题1 原子的构成)
这一问题学生无法做出正确回答,教师讲述:事实证明,原子在其它条件下仍可分。
2.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充满好奇,但不能作出正确回答。
3.设问:原子可分成什么微粒?即构成原子的微粒是什么?(板书:一、原子的构成)
3.好奇并思考,记下教师的问题。
4.讲述:19世纪初期,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描述“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直到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后,才逐步揭开了“原子宫殿”的秘密。
4.仔细听老师讲解,了解发现电子的历史。
5.设问:“原子宫殿”中到底有什么样的秘密呢?播放录像,让学生找出“原子宫殿”中的秘密,可相互讨论。
5.认真看录像,观后同学之间热烈讨论,得出结论:
(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2)原子核也不是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它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
(3)电子绕核作高速运动。
6.讲述:同学们观察得相当仔细,回答得相当好。下面我们来做个小小的游戏,用示意图来表示“原子宫殿”。
(一边作图,一边让学生描述)
对学生描述作补充:
(1)原子核比整个原子小得多,它只有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假设一个原子有一座十层楼高的球形宫殿那么大,那么原子核只有一个樱桃核那么大,且位于原子的中心,所以,相对来说,原子里有一个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绕核作高速运动。
(2)原子核虽小,但还可以再分。现代原子能的利用、原子弹的爆炸,就是利用了原子核裂变所放出的巨大能量。
6.一边看老师作图,一边描述:
(1)原子核带正电,居于原子中心;电子带负电,居于核外。
(2)微小的原子核,也还居住着更微小的“公民”——质子和中子。
7.提问:“原子宫殿”中的公民——质子、中子、电子具有什么特征呢?它们之间又有何关联呢?(展示:H、C、Na三种原子的原子内部结构模型)
说明:
(1)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2)核电荷数即原子所带的正电荷数。
板书:
7.充满好奇地观察,讨论,归纳,找出“原子宫殿”中各微粒间的关系:
(1)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没有中子。
(2)质子数=电子数;正电荷数=质子数;负电荷数=电子数;质子数=核电荷数。
8.提问:那“原子宫殿”带电吗?
8.思考并回答:在原子里,原子核所带的电量与核外电子所带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宫殿”不显电性。
9.引导学生对刚才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
9.回忆,思考,归纳,在教师地指导下进行总结:
(1)原子一般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这三种粒子构成的,但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中子不带电荷,故原子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由于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因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在原子中,由于质子(原子核)与电子所带电荷数相等,且电性相反,因而原子中虽然存在带电的粒子,但原子在整体上却不显电性。
二、相对原子质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讲述:构成万物的小小原子,究竟小到什么程度?中国古代有位叫公孙龙的说过:“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说,有一根一尺长的木棍,每天把它截去一半,一万代也截不完。
1.发挥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想象原子到底小到什么程度。
2.讲述:原子虽然小,但它也有质量。不同种类的原子,其质量也不同,如表:
原子种类
一个原子的质量(kg)
氢
碳
氧
铁
1。
674×10-27
1。993×10-26
2。657×10-26
9。288×10-26
2.认真听讲,并观察表格。
3.结合上述讲述:这样小的数字,无论书写、读数、记忆和使用都极不方便。
正像以吨为单位来表示一粒小麦的质量一样不方便,所以国际上采用原子相对质量——相对原子的质量来表示。请大家阅读课本第69页——相对原子的质量。阅读时注意思考: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是什么?
3.仔细阅读教材,理解并回答: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约1。
66×10-27kg)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4.讲述: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来计算氢、氧、铁三种原子相对原子质量。(板书下列内容)
4.认真看老师演算,掌握原子相对质量的计算方法。
动笔计算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5.总结并板书计算相对原子质量的规律:
提问:相对原子的质量与原子的质量是同一个概念吗?二者有何异同?
5.思考并回答:有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式我们可以看出,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意义是不同的,数值也不相同。
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间质量之比,是“比值”,单位为1。
6.让学生阅读课文附录“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查出氢、碳、氧、钠、铁五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6.查阅并得出结论: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碳为12;氧为16;钠为23;铁为56。
7.提问:通过对这段课文的阅读,你能初步弄清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吗?
7.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8.让学生阅读教材第69页关于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测定和修正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的资料,组织学生阅读后交流读后感。
8.仔细阅读,并互相交流体会,为作为中国人而感到自豪、骄傲,并立志向张青莲教授学习,为国争光。
9.投影展示课堂练习,让学生完成。
9.在小结的基础上完成课堂练习。
三、探究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拿出课前在网上搜索的关于原子构成发现方面的资料,进行分组讨论。
2.点评学生查阅资料情况。
1.分组讨论,整理资料,进行总结。
2.反思,总结,记录。
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而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并知道整个原子呈电中性的原因,还了解了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以及如何查找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的构成、原子呈电中性的原因以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是本课题的学习重点。
◆板书设计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
二、相对原子质量
1.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
A.分子
B.原子
C.质子
D.电子
2.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
A.质子
B.中子
C.电子
D.原子核
3.据报道,上海某医院正在研究用放射性碘治疗肿瘤。
这种碘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3,相对原子质量为125。下列关于这种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中子数为72
B.质子数为72
C.电子数为53
D.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125
4.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通常由中子和电子构成 ②通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③带负电荷 ④不显电性 ⑤不能再分 ⑥体积大约相当于原子 ⑦质量大约相当于原子
A.①⑤
B.②⑦
C.③④
D.②⑥⑦
5.用其质量的1/12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的碳原子相对原子的质量是( )。
A.12g
B.12
C.1/12g
D.1/12
6.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质量的简称
B.相对原子质量可用千克或克作单位
C.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没有单位的比值
D.原子质量约等于原子核内质子质量和中子质量之和
7.下列粒子中带正电荷的是 。
(填序号)
①电子 ②质子 ③中子 ④原子核 ⑤原子 ⑥分子
8.我国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铒、锗、锌、镝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其中他测定核电荷数为63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为152,则该元素的原子中质子数为 ,中子数为 ,核外电子数为 。
9.北约轰炸南联盟时,广泛使用了美制贫铀弹,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已知贫铀弹中含有铀236(236为相对原子质量),它具有放射性,其质子数为92,则这种铀原子里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为 。
10.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 kg,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 kg,求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参考答案:
1.B 2.D 3.B 4.B 5.B 6.D 7.②④ 8.63 89 63 9.52
10.
1.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①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②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③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④一切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⑤原子不显电性 ⑥原子之间有间隔
A.①和②
B.②③和④
C.③和⑤
D.③和⑥
2.有两种不同的原子,一种原子核内有6个中子和6个质子另一种原子有7个中子和6个质子,则它们不相等的是( )。
A.核电荷数
B.核外电子数
C.原子的质量
D.相对原子质量
3.199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哈迈德·泽维尔(AhmedHzewail)开创了化学研究新领域,他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运动成为可能。
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察到的是( )。
A.原子中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B.化学反应中原子的运动
C.化学变化中生成物分子的形成
D.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分子的分解
4.填写下表中的空格:
原子种类
原子核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
氢
1
1
碳
6
6
钠
11
12
铁
26
56
根据上表,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
(2) ;
(3) ;
(4) ;
5.近代著名化学家道尔顿在著作中说:“一切物质都是由数量巨大的、极微小的粒子(原子)构成的,这些粒子间通过引力互相结合,我们不能创造原子,不能分裂原子,我们能实现的变化,无非把原先结合在一起的原子分开,或原先分开的原子结合起来。
”有人对其观点作了如下修正,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 )。
①“一切物质”应改为“有的物质”。
②“变化”只能指“化学变化”而不能指其他任何变化。
③不能“创造”或“分裂”原子应指明不能用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的方法“创造”或“分裂”原子。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6.已知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的质量为m kg,一个钼原子的质量为8mkg,则钼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96
B.72
C.48
D.36
7.卢瑟福在测定原子构成时做了如下实验:取一极薄的金箔,用一高速运动的氦核射击,结果发现大多数氦核通过了金箔,极少数氦核发生偏转或被弹回。
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是( )。
A.金原子是实心球体,紧密结合排列
B.相对于金原子而言,金原子核体积小、质量大
C.金原子核带正电荷
D.金原子质量与氦核质量相当
8.一个碳原子(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质量是5.4mkg,R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n/3,则一个R原子的质量应是 。
9.直到19世纪末,人们还认为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后来,生产技术的发展为精密的科学实验提供了条件。能有力地证明原子可以再分的实验事实是 ,能证明原子核可以再分的实验事实是 。
参考答案:
1.B 2.C、D 3.A
4.
原子种类
原子核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
氢
0
1
碳
6
12
钠
11
23
铁
26
30
(1)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2)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3)质子数=电子数
(4)中子数≥0
5.D 6.A 7.B、C 8.0。
15nmkg
9.汤姆生发现了电子 现代原子能的利用(或原子弹爆炸、核裂变)
1.据中央电视台2001年6月对云南抚仙湖湖底古城考古的现场报道,考古学家通过测定古生物遗骸中的碳14原子的含量来推测古生物的年代。
碳14原子的质子数是6,相对原子质量是14,下列有关碳14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其核外有8个电子
B.其核内有6个中子
C.核电荷数为6
D.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14
2.美国铱星公司(已破产)原计划发射77颗卫星,以实现全球卫星通讯,其原本准备发射的卫星数目恰好与铱原子的原子核外电子数目相等,下列关于铱原子的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铱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7
B.铱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7
C.铱原子的中子数为77
D.卫星通讯需要依靠铱原子
3.反质子、正电子都属于反粒子,它们分别与质子、电子的质量、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
欧洲的科研机构曾宣称已制造出了反氢原子,那么,根据你的理解,下列关于反氢原子的结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一个带正电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B.由一个带负电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的电子构成
C.由一个带负电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D.由一个带负电的质子和两个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4.199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哈迈德·泽维尔开创了“飞秒化学”的新领域,使运用激光技术观察化学反应中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
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察到的是( )
A.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分子的分解
B.反应中原子的运动
C.电子的运动
D.原子核的内部构成
5.我们已经知道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请找出符合下列条件的上述粒子,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1)能直接构成空气成分的是 ,(2)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是 ,(3)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 ,(4)会在电压下定向移动的微粒 ,(5)质量最小的是 ,(6)相对质量与氢原子近似的是 ,(7)在同一分子中数目一定相等的是 。
6.俄罗斯科学家1999年合成了核电荷数为114的原子,经测定该原子的相对质量为289,则其中子数与电子数的差是 。
7.将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或电子,分别填入下列有关空格里。
氧化汞 是保持氧化汞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反应中,氧化汞 分解为氧 和汞 ,汞 直接构成金属汞,而两个氧 构成一个氧 。氧 的内部中心有1个带8个单位正电荷的 ,核外有8个 作高速运动。
实验证明:原子中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约为1,但 带1个单位正电荷, 不带电, 带1个单位负电荷。整个氧 不显电性。
8.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在他的《化学哲学新体系》中提出下列有关物质构成的观点:“一切物质是由大量的、极其微小的微粒(原子)构成。
这些粒子通过引力作用而相互结合成物质。人们不可能创造出新的原子,也不可能将原子进一步分割。人们所能实现的变化只能是把结合在一起的原子分开或将分开的原子重新组合起来”。这一学说对化学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阿佛加德罗提出分子概念后,有人对道尔顿的上述观点做到如下修正;
a.“一切物质”应改为“有些物质”
b.“人们所能实现的变化”应限定为化学变化,不包括其他变化
c.“不能创造或分裂原子”应指“用任何方法都不能创造或分裂原子”
d.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根据你的理解,上述论点中错误的是(填字母) 。
请分析错误原因 。
9.据新闻报道,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科索沃战争中投下了至少10 t的贫铀弹,不少人患上了“巴尔干综合症”。贫铀弹的主要成分是低放射性的铀,这种铀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8,核电荷数为92,中子数应为多少?
10.我国东周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庄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在《庄子·天下》中曾有下列论述:“一尺之棰(小木棍)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其意是指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曾说:“世界万物均是由不连续的微粒(原子)构成。”请你用有关的物质构成的知识对上述两位哲学家的论断进行评价。
11.探索: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曾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学说有不同的看法。
他反问道:“如果物质是由单个的粒子组成的,那么把这些粒子聚合在一起的是什么?”你能对亚里士多德的问题作出回答了吗?
12.与其他同学商量讨论,一起制作一个原子的模型,并依据模型写一篇100~500字的记叙文,描绘一下如果被缩微成原子大小时所经历的和所看到的,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参考答案:
1.C、D 2.A 3.B 4.C、D
5.(1)分子、原子 (2)分子 (3)原子 (4)质子、电子 (5)电子 (6)质子、中子 (7)质子和电子
6.61
7.分子,分子 原子 原子,原子,原子 分子。
原子,原子核,电子。质子
8.c、d,“用任何方法都不能创造或分裂原子”是错的,因为在现在可以通过核反应的形式分裂原子,也能获得新的原子。原子中有原子核、核外电子等,所以原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9.146
10.如果从“原子仍可再分”的角度来考虑,庄子“一尺之棰(小木棍)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的说法可以理解为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可以一次又一次的均分,最终原子也可再分,所以均分耗时能至“万世”。但原子的构成中质子、中子、电子如果再分下去,最终有无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微粒,科学上还没有解决。
如果从“原于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来看。德谟克利特的论断“世界万物均是由不连续的微粒(原子)构成”是正确的,但是原子在一定条件下又可再分。所以庄子的“物质无限可分”或是德谟克利特的“物质最终分成不连续的原子”都只是从一个方面对物质的微观构成进行了论述,都有一定的缺陷。
11.把这些微粒聚合在一起一定有力的作用,这些力在化学里有很多种,如: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等。(可以通过学生查阅资料获得结论)
12.略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