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和政治学的人性假设有何不同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人性假设,
如经济学对人性的假设是:
人具有逐利性,
人是具有
“自
利”目标和“理性”手段的“理性人”
;伦理学对人性的假设是:人具有同情心„„那么,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冯教授认为现实中存在的是人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
“经验
关系”
。 而关于人性、人的本性、人的本质等概念是对这些可以观察到的“经验关系”的抽
象。
每一门学科
(除了哲学)
都只是在一个
“扇面”
上定义人性、
研究人的活动。
面对复杂、
多样和不断改变的人性。 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都在“各取所需”
,即从建构理论体系的需要
出发提出各自的人性假设,
这些人性假设依学科研究领域的划分而不同,...全部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人性假设,
如经济学对人性的假设是:
人具有逐利性,
人是具有
“自
利”目标和“理性”手段的“理性人”
;伦理学对人性的假设是:人具有同情心„„那么,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冯教授认为现实中存在的是人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
“经验
关系”
。
而关于人性、人的本性、人的本质等概念是对这些可以观察到的“经验关系”的抽
象。
每一门学科
(除了哲学)
都只是在一个
“扇面”
上定义人性、
研究人的活动。
面对复杂、
多样和不断改变的人性。
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都在“各取所需”
,即从建构理论体系的需要
出发提出各自的人性假设,
这些人性假设依学科研究领域的划分而不同,
或者相近或者相去
甚远。
这些人性假设尽管被作为学科理论的逻辑前提,
其自身却未得到严格的证明,
只能在
实验中接受经验的检验。
那么,
教育学的人性假设是什么呢?
“如何教育”
(即
“教什么”
和
“怎样教”
)
的问题,
是早期教育学理论的重心。当教育学按照
“科学化”
的要求,力图建立起关于教育科学的理
论体系时,
它的重心才逐渐从
“如何教育”
扩展到
“教育是什么”
、
“教育何以可能”
、
和
“教
育何以如此”
等问题,
把对前者的研究建立在研究后者的基础上。
教育学中的人性假设就是
作为建构教育原理的逻辑前提提出来的。
按照逻辑前提“必要且充分”
的标准,冯教授从教
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创造的
“经验关系”
抽象出来两条人性假设:
一是人性是可以
改变的,这一假设是人类教育活动得以开展的必要前提;二是“人具有主体性”
,这一假设
是教育活动得以开展的充分依据。
作为教育学理论逻辑前提的人性假设与作为教育目标追求的
“应然人性”
是一种什么样
的关系?
“应然人性”
是否可以作为教育学的人性假设?冯教授认为教育实践要改变的世界
是并且只是人。
因此,教育学在以自己的方式解释了“人性是怎样的”之后,也会提出并回
答“人性应该是怎样的”和“应该怎样教育”的问题,以此来指导和规范教育实践活动。翻
开任何一本教育史都可以看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
对于
“人性应该是怎样的”
、
“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和“应该如何培养”
有着迥然不同的回答,表达了不同的利益诉求
和价值取向。
人类历史上积累下来的这一部分知识,也就是“教育应当何为”的知识,站在
今天的角度被称为规范性教育理论或“实践教育学”
。它们和关于教育原理的解释性理论不
同,而这两者都是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总结道:从建构教育学理论的角度看,凡是以
某种
“应然人性”
作为人性假设的,
都会在对教育实践的解释中陷入困境:
凡是没有提出
“应
然人性”的,也都不是完整的教育理论。
政治领域中政治人的特定人性假设不仅应成为政治学方法论的基本前提,而且亦是政治学在社会科学众多学科里独树一帜的基本依据。
当前政治学学科领域尚未形成统一明确的政治人假设,不同的人性假设必然从逻辑上导致非兼容的理论构建;只有在相同人性假设前提下,理论之间才有可能互相交流与沟通。
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随着社会阶层日益分化,社会各阶层、各集团既存在公共需要,又存在各自利益需求,当不同社会集团间的理性需求相冲突,或者公共利益与集团利益需求形成冲突,作为仲裁者的政府究竟是满足社会共同需求,还是满足特定社会集团的特殊利益?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对以上两种功能加以分配? 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构本身也具有自身特殊利益需求,这种利益需求也未必与社会公共利益一致,当政府自身利益与公共利益相冲突的情况下,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构究竟是满足社会共同需求,还是政府部门或官僚个体的自身利益?这一系列政府行为问题的解析,最基本的前提在于确立权力主体的人性假设。
一门独立学科的成立主要不是以研究领域,而是该学科特有基本研究方法尤其是特定的人性假设作为存在前提。若将政治人性假设设定为道德人,所有的问题似乎迎刃而解,道德人假定政治活动中的人和经济活动中的人彼此独立,在经济市场上,“经济人”受自利心支配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政治领域中,政治人的动机表现为超越个人利益之利他主义,政治人唯一目标在于谋求、维护与实现公共利益,道德人假设显然无法充分解释历史演进过程中所呈现出复杂的、相冲突着的政治行为与政治活动,“道德人”假设因而在本文中不作为论述重点。
作为方法论的经济学对当代政治学发展起了重大促进作用,理性选择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基于经济人假设,运用经济学方法论对政治学领域进行研究,取得丰富研究成果。
但若将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简单移植到政治学领域,以作为政治研究的基本人性假设前提,那么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社会科学学科的最基本人性假设方法论的依据何在?基于历史演进过程中政治行为实践,本文在经济理性人与政治理性人的比较中,来挖掘与建构政治人的人性假设。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