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明朝的袁崇焕是一个怎样的人?谢谢!

全部回答

2009-05-29

0 0
    袁崇焕(1584-1630),明末抗清名将、军事家。字元素。今广东东莞人。进士出身,官至兵部尚书。他治军有方,善于作战,曾在宁远大败清军,却被阉党的残余势力所害。 一、毛遂自荐,关外御敌 袁崇焕在考中进士后,被任命为福建邵武县知县。
  但是他的志趣在军事方面,酷爱阅读历史兵书。  所以,在任期间,他经常拜访一些从东北边塞退役回闽的年老士兵,向他们打听东北的地理、地势,还询问边塞军队的设防、训练、作战等各种情况。
   天启二年(1622)正月,御史侯恂建议破格使用袁崇焕,提升他为兵部职方主事。不久,东北局势恶化,守卫广宁(今辽宁北镇)的14万明军抵挡不住后金的进攻,守将竟弃城逃入山海关内,宁远(今辽宁兴城)以北全部陷落。
    明廷闻讯,廷议扼守山海关。袁崇焕立即单骑到山海关,认真考察了那里的情况,说:“给我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守住此地。”廷臣更加称赞他的才能。于是越级提升为佥事,指挥关外的部队,拨库银20万两给他招募军队。
   当时关外的地方,已经全部被哈喇慎各部族所占领,袁崇焕于是驻守关内。  不久,各部族归附,经略王在晋命令袁崇焕移驻中前所,监督参将周守廉、游击左辅的军队,管理前屯卫的事。
  不久,孙承宗镇守山海关,更加倚重袁崇焕。袁崇焕对内安抚军民,对外整饬边防战备,成绩非常显著。 二、加强防卫,宁远大捷 天启三年(1623)九月,孙承宗接受了袁崇焕的主张,决定驻守宁远,命令满桂和袁崇焕前往修筑宁远城。
    第二年工程完竣,宁远便成了关外的重镇。满桂是优秀的将领,而袁崇焕勤于职守、发誓与城共存亡,又关心部下,将官士卒都乐于为他尽力。1625年夏,收复了锦州、松山、杏山、大凌河、右屯、小凌河,从此宁远又变成了内地,收复了200里疆土。
  十月,孙承宗被罢了官,高第接任,主张撤除守边部队,而袁崇焕说道:“我是宁前道,在这里做官,应当死守这里,我一定不撤走。  ”高第没办法,责难他,于是撤去锦州、右屯、大凌河、小凌河和松山、杏山的工事,把屯兵全部迁入关内,丢弃了米、粟十多万石。
  而民兵沿途死去、逃跑的很多。哭声震动了旷野,民众怨恨而士气更加不振。袁崇焕便请求回家守制,不准。十二月,他被晋升为按察使,照旧管理公事。 1626年正月二十五,努尔哈赤知道锦州一带防守撤除,便调整部署,组织人马,兵分四路,重新对宁远城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企图一举拿下宁远城。
    袁崇焕命令设置在城墙四周的大炮全部投入战斗。哪里敌军多,就向哪里开炮。炮手都是袁崇焕从福建挑选来的,炮打得又快又准。在明军猛烈的炮火下,清兵损失惨重,四员大将当场阵亡,努尔哈赤本人也被打成重伤。
  袁军出城杀出三十余里,歼敌军一万余人。 三、奸佞当道,屡受排挤 袁崇焕在解了宁远之围之后,也渐渐骄傲起来,和满桂不和,提出要把他调往别处,于是朝廷召满桂回去。  又派王之臣专守关内,关外交给袁崇焕,后来王之臣也被召回。
   努尔哈赤在宁远败回沈阳后,伤、病并发而死。袁崇焕派使者前去吊唁,借机观察对方的情况,以利再战。朝廷内部魏忠贤指使他的党羽抨击袁崇焕,无耐,袁崇焕请求辞官回了家。 四、重入京师,功臣冤死 不久,熹宗驾崩。
    崇祯帝即位,魏忠贤伏法。廷臣争相请求召用袁崇焕。 崇祯元年七月,袁崇焕入京师,他计划五年之内,金辽地都可以得到收复。听了这话,崇祯帝对袁崇焕说道:“等收复了辽地,朕不会吝惜封侯的赏赐。
  ”言罢,皇帝下去休息,给事中许誉卿问袁崇焕:“五年能收复辽地?”袁崇焕随口说道:“皇上焦急劳累,姑且用这话安慰他罢了。  ”许誉卿说:“皇上英明,怎么可以随意应付?他日按期责问成效,怎么办?”袁崇焕自觉失言。
   1629年,大清兵数十万分道进入龙井关、大安口。袁军出战清军,双方互有杀伤。清军杀入遵化、三屯营被攻破,巡抚王元雅、总兵朱国彦自尽,大清兵越过蓟州向西进发。此时,朝廷内部谣言四起,魏忠贤旧部及与袁有旧仇的人说是袁崇焕与敌方内外勾结,崇祯帝信以为真,中了大清设下的离间计,便把袁崇焕下了诏狱。
    崇祯三年(1630)八月,袁崇焕在市中心被施以磔刑(肢解),其兄弟妻子都被流放三千里,抄了家。袁崇焕没有儿子,家里也没有多余的财产。天下的人都觉得他冤枉。 袁崇焕刚死,祖大寿兵败,武经略满桂战死。
  自袁崇焕死后,边关的事更加没有人管理,明朝的灭亡也就注定了。   。

2009-05-30

151 0
    明史是清朝编的,清朝最喜欢搞文字狱,它编的书能相信吗?转一份文章看看。 袁崇焕之辩(1) 在黑暗中拨开重重迷雾,打开探索与发现的火把,去找寻历史的真相。 我想,了解真相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个人的权力,而不是什么人的专利。
  我们了解、推理,然后得出一个答案,并用这个答案以对己负责。   袁崇焕,你也可以去了解他,然后对他作出一个判断,无论你得出怎样的结论,能够一致的,就是他死得很惨,被明朝的皇帝凌迟处死。
   我们的正规教育以及发行于市面的书籍的观点:袁崇焕死得冤。他是位忠心耿耿的臣子,为大明江山鞠躬尽瘁。而昏庸的皇帝却多疑猜忌,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冤杀了他。   本来也是,中国历史上昏庸的皇帝多了去了,含冤而死的也大有人在。
  这种说法解释得通,因而也就在自己的答案中接受了这种说法。 然而,最近这一传统说法受到挑战,挑战来自启点网站的一本小说:《窃明》。 在小说中! 这本身就有点可笑,也使我想弄懂可笑的原因,随即我的笑容僵硬起来。
     我爱看历史小说,对史书却是一点兴趣也没有,也不可能翻越大量的史籍,就算是能翻阅,我也不会去看的,文言文虽能看懂,却太费劲了。我认为历史学家有义务告诉我真相,而我也有权利知道真相。
   随着小说《窃明》的情节发展,我有点愕然,作者对袁崇焕的评价进行了彻底的颠覆。   对于这种把历史人物拿出来,给他一个新的评价,以还历史本来面目的做法,本人从情感上来讲是难以接受的,甚至是很反感的。
  拿死人来说事首先有点事后诸葛亮的味道,其次对当事人来讲是不公平的,因为他在大多情况下没有自辨的可能。再其次,历史的记载也是自相矛盾的,单单指责对手所引用的材料为不真实,这种笔账永远也不可能算得清楚。
     前两年有关“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的争论已经不再,可以说没有结论。我们的教科书也没有的改变,岳王庙里的导游在介绍秦桧时也不会忘记要点一下他的状元出身。这重要吗!对我不重要,我相信真理是越辩越明的,而且已经从争论中得到了自己的答案。
   我会告诉儿子,岳飞是民族英雄。  至于他长大后怎么认为,那是他的事。 扯远了,还是回到袁崇焕身上来吧。在《窃明》中,作者大约提出了五个针对袁崇焕的问题,以此来证明自己对袁的判断。
  说实在的,当我第一次看到时,引起的震撼相当可观。 也许你有做侦探的潜质,那我们就一起还原犯罪现场吧,只要推理合理,就不能否认这也是一种存在的可能。   我认为时间对一个人,一件事的发展以及他的前因后果有着重大的作用,历史的长河也是遵循着这样一根无限向前延伸的轴线,缓缓而去的。
  因而,是非功过我们自己去评判。 袁崇焕之辩(2) 一、 有关宁远、宁锦大战以及努尔哈赤之死。 宁远大捷:努尔哈赤亲自率领十三万大军,直扑宁远城。  正月二十四日,努尔哈赤军队发起进攻,他们顶着盾牌,冲到城下,架起长梯,不要命地爬城。
  城上明军用火炮、弓箭、石块还击,像雨点一样密急。后金兵像割草一样,一批一批地倒下,又一批一批地冲上来。城上的明军则不断向城下发射弓箭石块。这时,袁崇焕命令发射西洋巨炮,攻击后金兵的营盘,这才将后金兵打败。
    第二天,后金兵再次猛烈攻城,努尔哈赤亲到前线督战。突然一发炮弹在他身旁炸开,将他炸成重伤。努尔哈赤不得不下令撤军。宁远城的包围解除了,明朝与努尔哈赤开战以来,取得第一次伟大的胜利。
   宁锦大捷:明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皇太极亲率后金兵围锦州,攻宁远(今辽宁兴城), 满清号称10万。  袁崇焕等率众固守,城得保全。是月十一日,后金兵直抵锦州,四面合围。
  巡抚袁崇焕以宁远兵不可动,选精骑四千,令尤世禄、祖大寿统率,绕出后金军后,别遣水师东出相牵制,世禄、大寿等将行,后金兵已抵宁远城下。崇焕与中官刘应坤、副使毕自肃督将士登陴守战,列营濠内,用大炮轰击后金军。
    而世禄、大寿等大战城外,士卒多死,仍力战不退。后金遂解宁远围,增兵攻锦州,士卒损伤无数,然锦州终不可破。 熹宗实录中袁崇焕关于“宁锦大捷”的奏报: 1。袁崇焕奏称:皇太极采用人海战术,靠人命填下了大凌河、小凌河、杏山、塔山等关外十七座城池,但明军杀敌甚众!惜败,所以没有首级。
     2。袁崇焕奏称:关宁军与后金军野战,大战三次三捷,小战七十二次,无日不战且克。因后金兵以把尸体抢回为荣,所以没有一颗首级的斩获。 3。袁崇焕奏称:关宁军携大败后金军之余勇,趁势进入锦州堡、宁远堡、大福堡坚守,并成功守住了这三座城堡!因为后金军喜欢把尸体拖回去焚烧,所以没有首级斩获。
     4。袁崇焕奏称:锦州连续炮击后金军24天,每天被毙伤的后金军,就算不过万也有数千之众。战斗最激烈的一天,炮毙后金军四千人!重伤垂毙者逾万! 正方:袁崇焕守辽东之前的萨尔浒之战、袁应泰和王化贞的大溃败,之后的松锦之战也是明军大败。
  袁崇焕主辽期间,由于明军前期的一再惨败,军中上下弥漫着失败的气氛,畏敌如虎,一触即溃,此时与敌野战,无异驱羊入虎。  崇焕审时度势,制定了“凭坚城,用大炮”的方针,无疑是洞悉敌我优劣和战场态势的正确之举。
  事实也正是如此,崇焕凭借此一举措取得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并重伤努尔哈赤,使之身亡。 反方:明朝是以首级论军功的。既然努尔哈赤亲自率领十三万大军,直扑宁远城,攻城战又打得激烈异常,那为什么敌人的首级才二百多?说努尔哈赤被炸成重伤,可他却在之后亲征蒙古,又去东江,转战数千里,这是一个重伤之人能做到的吗? 同理,皇太极亲率后金兵围锦州,攻宁远,也是斩首二百具。
    这样的战绩能称作大捷?此次战役,后金攻下了辽西二十座堡垒中的十七座,抢割了明军数千倾军屯粮食,把二万多关宁军抓回去做了包衣。六月五日,后金撤军,还留了些人在宁远城外收割明军的秋粮,此时袁崇焕严令关宁军不得出城一步,而满桂违令出城斩首二百具,这也是明军在宁锦之战中的全部斩获。
     袁崇焕统率六万大军驻扎在宁、锦地区,面对敌人十万大军进攻,那是连一步城门都不敢出。任由敌人周游于宁、锦城外耀武扬威、任由敌人尽毁孤城之外的一切军事设施。这种表现,连肆意夸耀宁、锦大捷的魏忠贤,都认为袁崇焕实在太不给他长脸了!最后满清尽毁宁、锦孤城之外的所有军事构筑。
    然后耀武扬威而回。战役持续了一共24天。 如果这种战役都称得上了不起,那整个战争史都应该改写了。事实上,以这样的兵力对比,困守孤城数月的战役多的是!因为在冷兵器时代,强攻坚城实在太难了!区区24天,又算得了什么?以这样的兵力对比,打出这种战役。
  战果非常一般,仅仅因为锦州、宁远两城不失,就号称宁锦大捷,实在吹嘘过分。  所谓大捷,根本经不起推敲。 点评:作为马背上的游牧民族,他的战争习惯是劫掠,而决不会是拼死攻城。
  他是以掠夺资源为目的。鉴于明军多次的惨败,多处堡垒沦陷,能守住城池可以看作是胜利,虚报可能是有的,但多少就无从考证了。同样鉴于努尔哈赤又活蹦乱跳了七八个月,重伤之说不可信。  若旁人所述有鼓舞士气之功效,同时有抬高袁崇焕之嫌。
  若自述则为人品问题。 单从这点来讲,在袁崇焕指挥之下,明军可以算得上有进步,虽有说大话的毛病,但英雄不同与圣人,瑕不掩瑜嘛。 袁崇焕之辩(3) 五年复辽与辽饷 崇祯帝登基之后,日夜思得良将解辽境之忧。
  袁崇焕再度出山之后,向崇祯帝承诺五年复辽,并提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之说。  崇祯帝一听五年便可复辽疆,真是喜出望外,也慷慨地答道:“五年复辽,便是方略,朕不吝封侯之赏,卿其努力以解天下倒悬之苦!卿子孙亦受其福。
  ” 不久,袁崇焕离京赴任。崇祯帝亲自为其送行,把恢复边疆的宏愿完全寄托在袁崇焕身上。袁崇焕深知身负重命,但仍虑皇上不能信而不疑,便再次恳请皇上“任而勿贰,信而勿疑”。  还一再说明“军中可惊可疑者殊多,但当论成败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
  崇祯帝皆“优诏答之”。 袁崇焕刚到御辽前线,即遇上了驻宁远的士兵因长期缺饷而哗变。他当即单骑入营,惩治了贪虐的将领以抚军心,又将兵变为首者枭首示众,以严明军纪。为了从根本上稳定军心,他连连上奏,要求朝廷发饷济远。
     崇祯帝见袁崇焕到边境未立一战功,请饷之奏却频传,心中颇为不悦。在召集众臣讨论时,崇祯帝没好气地说:“将兵者果能如家人父子,自不敢叛,不忍叛。不敢叛者畏其威,不忍叛者怀其德,如何有鼓噪之事?”站在一边的礼部右侍郎周延儒听出了崇祯帝的弦外之音,趁机挑拨,说什么军事哗变实非缺饷,而是另有隐情。
    崇祯帝一听,对袁崇焕的十分信任顿时减去三分,虽然勉强发去了军饷,但心中却开始怀疑袁崇焕恃边逼饷以充私囊。 正方:阎崇年老师也认为袁崇焕有估计不足的地方,但方略还是可行的。
  也有人认为是崇祯帝没有给够袁崇焕时间,如若真的给够时间,袁崇焕未必不能做到。 反方:兵科给事中许誉卿趁崇祯到一边休息之机,当面向袁崇焕请教“五年复辽”的方略,没想到袁崇焕并不是滔滔不绝地陈述他的复辽方略,而是若无其事地吐出四个字“聊慰上意” 。
    许听了大吃一惊,悄声提醒袁崇焕“崇祯如此精明,你五年之后怎么办呐?” 这下袁崇焕慌了。等会儿崇祯回来,御前会议继续召开,这时袁崇焕开始对他刚才的复辽方略做出解释,提这个条件,提那个条件,比如钱粮武器要跟上,人员用起来要得心应手,崇祯当然是满口答应了。
  接着袁崇焕又提出,舆论问题,说“以臣之力制服辽东而有余,调和朝廷众口则不足,那些妒忌我的人虽不至于掣臣之肘,亦足以乱臣之心”。  崇祯当即打消了他的顾虑,说“这个你不用担心,我心里有数”并赐给袁崇焕尚方宝剑一把。
  这里要说的是,后来袁崇焕正是用这把剑诛杀了明军另一个将领毛文龙。 这种不切时间的“壮语”酿成了袁崇焕日后的悲剧。按照当时明与后金(清)的力量对比,想要控阻后金的凶猛攻击已属不易,更惶论收复失地了。
    能把手中的地盘保住已很不易,五年复辽无异痴人说梦。清初历史学家张岱在给袁崇焕作传时,是这样描述袁崇焕的:“袁崇焕短小精悍,形如小糅,而性格暴躁,攘臂谈天下事,多大言不惭”“五年灭寇,寇不能灭,而自灭之也!”话虽刻薄,但是切中要害,颇堪回味。
   点评:没有到五年时间,就不能证明袁崇焕在说大话。  只是鉴于袁崇焕有夸大战功的前科,理论上还是存在这种可能的。此人若是真的说出“聊慰上意” ,那绝不是说大话那样简单了。
  若是五年完不成任务,这欺君之罪肯定是跑不了,袁崇焕的身家性命及家族的命运都会面临巨大的危险。袁崇焕不是第一天做官了,其中的厉害关系他一点都想不到吗?由于平辽的费用节节上升,崇祯皇帝不断地加税,到后来甚至遭灾的地区赋税也不减免,因而激化了国内矛盾,引发了大规模的暴动。
     未完,多余的请自行去网上搜索,我觉得很值得一看。从02年起就开始对袁的问题产生争论,而小说《窃明》的出现让这种争论达到了高峰。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出国/留学
院校信息
人文学科
职业教育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外语学习
K12
学习帮助
学习帮助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