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书画美术

抗战中传说的“24拐”在什么地方呢?

全部回答

2004-10-15

0 0
在贵州 距离贵阳200公里的晴隆。在抗战期间,美军GMC车队沿着有24个弯道的此公路向当时的陪都重庆运送物资。很多人都以为24拐公路在云南的滇缅公路上,但在2002年由云南人戈叔亚通过考证发现在贵州

2004-10-15

85 0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国际大通道的艰险。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表明这里是滇缅公路或者迪威公路某路段。贵州省晴隆县是昆明至贵阳的滇黔公路的必经之路,在县城西南1公里处,当地人称“24拐”,这是因为公路从山顶到山脚的4公里路段上共有24个大拐弯。

2004-10-15

88 0
    二战老兵追忆“24拐” 金黔在线讯【贵州都市报】 《世界著名的“24拐”在贵州》的消息经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及本报等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各方关注。4月26日,记者收到北京于东平老先生来信。
  于先生向记者提供了曾在二战时参加过史迪威公路修筑全过程、曾往返颠簸在滇缅公路上运送军需物资的汽车兵郭良裕老先生讲述的关于“24拐”鲜为人知的史实。   在于先生提供的刊发在4月1日《北京晚报》的文章里,记者看到了郭老关于“24拐”的表述: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各种物资的运输量大大增加,1938年国民党在贵阳成立了汽车军官学校。
  作为第二批学员,郭老于1938年下半年起,接受了为期一年的培训。在培训期间,有一门课叫汽车公路长途驾驶,训练的行车路线就是贵州“24拐”地段(见图),这是每名学员的必修课。  这段路确实险要,山顶海拔高,碰上阴天,山下下着雨,山上却常常是阳光普照。
   郭老在文中称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均无“24拐”。1942年史迪威公路开始修筑时,郭所在的汽车六团二连是先遣部队,后一直为筑路大军运输给养物资,直到公路全线贯通,郭还于1945年初参加了隆重的通车典礼。
    郭老清楚地记得,当时的筑路大军有10万人。公路由美国技术人员通过直升机勘察确定路线,拐弯及路面坡度设计均有严格要求,没有急转弯,更没有连续“24拐”。至于滇缅公路,郭老说是南洋华侨捐资修筑的。
  郭和他的战友们常常不分昼夜地颠簸在这条路上,这条路最险要的是怒江天堑惠通桥。  两面是峭壁,桥下是滔滔江水,车子开上那不宽的钢索吊桥,边剧烈晃动边发出吱吱嘎嘎的声响。因此至今还有美国和日本的媒体将“24拐”说成是在滇缅公路内,实在是个天大的误会。
   于东平先生动情地说:“之所以向记者提供亲历者郭老先生驾车经历‘24拐’的史料,是想及早澄清这段史实,以此表达对贵州人民的敬佩之心”。  于先生说,“24拐”是黔西南州乃至贵州的宝贵历史财产,希望有关部门保存,并作为传统爱国教育资料广为传播。
   “24拐”在贵州 据《羊城晚报》报道,这张著名的老照片(右上图),显示车队沿着一条呈无数“S”状的公路,从谷底向着险峻荒凉的山顶缓慢地爬行。  照片表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国际大通道的艰险。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国内外传媒和专家在展示这张照片时,都表明这里是滇缅公路或者迪威公路某路段。 昨天,研究二战史的专家戈叔亚打电话告诉记者,3月1日他在贵州省晴隆县近郊找到了拍摄这张著名照片的地方,在同样的位置又拍了一张新照片(右下图)。
       据戈叔亚介绍,贵州省晴隆县是昆明至贵阳的滇黔公路的必经之路,老照片所表现的路段就在县城西南1公里处,当地人称“24拐”,这是因为公路从山顶到山脚的4公里路段上共有24个大拐弯。
  戈叔亚发现人们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是和二战时期美国媒体的不准确报道有关。 。

2004-10-15

63 0
著名的‘24拐’是在距贵阳两百多公里的晴隆,但原来都说是云南境内。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书画美术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书画美术
书画美术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