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地理

庐江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谁知道?说下!

全部回答

2008-12-11

0 0
吃一种有陷的蒸饼,也叫炒米饼!为祭奠灶王爷所形成的一个地方风俗!

2008-12-11

67 0
     庐江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属巢湖市管辖,南距省会合肥市70千米,东北临“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南近“黄金水道”长江。 历史变迁:   隋置庐江县。县辖境东至江,南至潜山,西至龙舒,北至鹊渚(今三河),凡数百里。
  唐开元二十三年 (735) 分合肥、庐江地置舒城县。  宋析庐江、巢县地设无为县。县境仍沿旧域。明永乐间,庐南以青竹涧至古埂72户由桐城拨归庐江。清光绪帝《庐江县志》载:“致今日之庐江,自东至西,自南至北,境界仅存百余里,大非昔日舒县之境地宽广矣。
  ”光绪帝县志称:正东四十里至青帘河迎水庵,正西四十里至界牌山,正南六十里至分水岭,正北四十里至新口渡,东绕至齐头嘴薛公庙抵巢湖,东南六十里至高奇岭,东北七十里至造(兆)河,西南五十里至界河 , 西北七十里至中吴桥为庐江县地。
    另据陈诗《庐江疆域考》:民国20年(1931),全县总面积为2524 平方千米。《安徽概览》称:民国33年(1944)庐江县境总面积为2534平方千米。   民国36年(1947)12月,划庐南砖桥至大凹口一带置桐庐县,民国37年(1948)8月,割巢湖南岸之庐北广大地带置湖西县。
    1949年4月和7月,桐庐、湖西两县先后撤销,除原湖西县关河乡划给无为县外,其余依旧属庐江县境。合肥县之戴冈、刘墩、北闸、施婆四乡划归庐江。巢县沐集乡之金城、苍头、孙河、涧湾4保,无为县黄姑乡之周杨、殷渡、圩滩、鲍庄、棋杆、牌坊、秋叶、埒埂和哟石乡的西城共9保,也划归庐江。
       建国后,县境总面积 2352 平方千米。北起三河镇东沙塘圩西埂,顺杭埠河主航道延至巢湖口门与肥西县分界(北肥西、南庐江)。东北沿巢湖中之鞋山、姥山至马尾河口弧形水域12。
  4万亩属庐江,陆地以兆河主航道与巢县分界。东括白湖,顺杨柳圩东埂至迎水庵、岳山、大犁尖为庐江、无为两县分水岭 ( 东无为、西庐江 ) 。  东南从寨基山、香炉尖至黄家大山等分水岭为庐江、无为、枞阳三县分界。
  南以莲屏山,西沿罗昌河以南五里青竹涧至大凹口岱鳌山与枞阳县接壤(南枞阳、北庐江)。西南从藻青山、沿界河至起风尖、大佛尖与桐城县交界,西以荒草尖、二姑尖、火炮山到百神庙与舒城县为邻(西舒城、东庐江)。
    西北从百神庙达马冲水库,过杭埠河北的潘湾、舒拐、郑圩等村以及三河东的二龙街,东南庐江、西北舒城、肥西。 。

2008-12-11

73 0
    【地理位置】     庐江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属巢湖市管辖,距省会合肥市南70千米,北临巢湖,南近“黄金水道”长江,位居沿江开发开放经济区,是对外开放县。 【行政区划】    全县面积2352平方公里,人口120万,邮政编码:231500,电话区号:0565,县人民政府驻地庐城镇塔山东路,下辖17镇。
        17个镇:庐城镇、冶父山镇、汤池镇、万山镇、金牛镇、石头镇、郭河镇、白山镇、同大镇、盛桥镇、龙桥镇、白湖镇、矾山镇、泥河镇、罗河镇、乐桥镇、柯坦镇。 【历史变迁】    隋置庐江县。
  县辖境东至江,南至潜山,西至龙舒,北至鹊渚(今三河),凡数百里。  唐开元二十三年 (735) 分合肥、庐江地置舒城县。宋析庐江、巢县地设无为县。县境仍沿旧域。明永乐间,庐南以青竹涧至古埂72户由桐城拨归庐江。
  清光绪帝《庐江县志》载:“致今日之庐江,自东至西,自南至北,境界仅存百余里,大非昔日舒县之境地宽广矣。”光绪帝县志称:正东四十里至青帘河迎水庵,正西四十里至界牌山,正南六十里至分水岭,正北四十里至新口渡,东绕至齐头嘴薛公庙抵巢湖,东南六十里至高奇岭,东北七十里至造(兆)河,西南五十里至界河 , 西北七十里至中吴桥为庐江县地。
    另据陈诗《庐江疆域考》:民国20年(1931),全县总面积为2524 平方千米。《安徽概览》称:民国33年(1944)庐江县境总面积为2534平方千米。      民国36年(1947)12月,划庐南砖桥至大凹口一带置桐庐县,民国37年(1948)8月,割巢湖南岸之庐北广大地带置湖西县。
    1949年4月和7月,桐庐、湖西两县先后撤销,除原湖西县关河乡划给无为县外,其余依旧属庐江县境。合肥县之戴冈、刘墩、北闸、施婆四乡划归庐江。巢县沐集乡之金城、苍头、孙河、涧湾4保,无为县黄姑乡之周杨、殷渡、圩滩、鲍庄、棋杆、牌坊、秋叶、埒埂和哟石乡的西城共9保,也划归庐江。
          建国后,县境总面积 2352 平方千米。北起三河镇东沙塘圩西埂,顺杭埠河主航道延至巢湖口门与肥西县分界(北肥西、南庐江)。东北沿巢湖中之鞋山、姥山至马尾河口弧形水域12。
  4万亩属庐江,陆地以兆河主航道与巢县分界。东括白湖,顺杨柳圩东埂至迎水庵、岳山、大犁尖为庐江、无为两县分水岭 ( 东无为、西庐江 ) 。  东南从寨基山、香炉尖至黄家大山等分水岭为庐江、无为、枞阳三县分界。
  南以莲屏山,西沿罗昌河以南五里青竹涧至大凹口岱鳌山与枞阳县接壤(南枞阳、北庐江)。西南从藻青山、沿界河至起风尖、大佛尖与桐城县交界,西以荒草尖、二姑尖、火炮山到百神庙与舒城县为邻(西舒城、东庐江)。
    西北从百神庙达马冲水库,过杭埠河北的潘湾、舒拐、郑圩等村以及三河东的二龙街,东南庐江、西北舒城、肥西)。 【古代郡名】 一、基本介绍        汉置,郡治在今安徽庐江县西一百二十里。
      汉末徙治,在今安徽潜山县。    三国魏置,在今安徽六安市北。      晋置,治今安徽霍邱县西五十五里。    南朝宋置,北魏因之,治所在今安徽霍山县东北三十里。
      隋置,唐废,今安徽合肥市治。    南齐置,隋废,改舒县曰庐江,即今安徽庐江县治。    详见“庐江郡”条。 二、汉庐江郡    治所在舒县,即今安徽庐江西南。      根据《安徽省志·建罟沿革志》记载:西汉高祖十年(前196)年七月,九江郡属汉,境内设舒县(治今庐江县城池埂),地名大城坂,今遗址城墙依稀可见,30米护城河尚存。
  元狞二年(前121年)七月,撤销江南庐江郡,在江北以原衡山郡东部与九江郡南部地区并,组建新庐江郡(治舒县)。  此时庐江郡领12个县,除境外黄山、黄梅县外,在今安徽境内设10个县,它们分别是:舒县(治今庐江县陈埠乡城池村城池埂)、龙舒县(治今舒城县龙河口)、皖县(治今潜山县桐城镇)、湖陵邑(治今太湖县东)、松滋县(治今宿松柳溪乡,古名仙田)、潜县(治今霍山县南岳乡上元街村)、襄安县[治今无为襄安镇(后王莽改为庐江亭)]、临湖县(治今无为百胜乡临湖圩山临壁村)、枞阳县(治今枞阳县城南下枞阳镇)、居巢县(治今巢湖市区东北)。
          王莽建立新朝,改舒县为昆乡。      东汉复名舒县(仍治今庐江县城池埂),属扬州庐江郡(治舒县),堂和二年(88年),和帝即位,复撤销六安国,并入庐江郡(治舒),在今安徽境内10个县、侯国。
  它们分别是:舒县(治今庐江县陈埠乡城池村城池埂)、皖县(治今潜山县城梅城镇)、居巢侯国(治今巢湖市区东北)、临湖侯国(治今无为县湖垅百胜乡临壁村)、龙舒侯国(治今舒城县龙河口)、六安侯国(治今六安市区北西汉故址)、安风侯国(治今霍邱县邵岗乡许集村)、阳泉侯国(治今霍邱县临水镇)、襄安县(治今无为县襄安镇)、潜县(治今霍山县南岳乡上元街村)。
          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四年(199年),庐江郡治迁皖城(今潜山县梅城镇),改六县为六安县。建安十九年(214年),吴拔皖城,庐江郡一分为二,吴庐江郡仍治舒(今庐江县城池埂、大城坂),魏庐江郡治阳泉(今霍邱临水镇)。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地理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器乐/声乐
舞蹈
地理
地理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