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民俗传统

谁知道唐王太宗的“字”?

就是“副名”、“号”。古人都有字。太宗皇帝名为李世民,那它的字呢?

全部回答

2005-05-15

0 0
     关于“李世民”这个鼎鼎大名的来历,《旧唐书·本纪第二》记载:[[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高祖第二子也 ……高祖之临岐州,太宗时年四岁。有书生自言善相,谒高祖曰:“公贵人也,且有贵子。
  ”见太宗,曰:“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高祖惧其言泄,将杀之,忽失所在,因采“济世安民”之义以为名焉。  ]] 《新唐书·本纪第二》文字内容差不多:[[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高祖次子也。
  母曰太穆皇后窦氏。生而不惊。方四岁,有书生谒高祖曰:“公在相法,贵人也,然必有贵子。”及见太宗,曰:“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几冠,必能济世安民。”书生巳辞去,高祖惧其语泄,使人追杀之,而不知其所往,因以为神。
    乃采其语,名之曰世民。]] 史书上对于唐太宗之父唐高祖李渊的字是有记载的,《新唐书·本纪第一》文:“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讳渊,字叔德,姓李氏,陇西成纪人也”。但为什么找不到关于李世民的字的记载呢? 个人猜想原因如下: 古人的“名”是由父母长辈给取的,自幼便有。
    而“字”,则是男子满二十岁之后,举行“及冠”之礼,表示已经是成年人了,可以取“字”。“字”,又称“表字”,好像是根据幼时取名的原意,引申发挥,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岳飞,字“鹏举”;赵云,字“子龙”(取“云从龙”之意);杜甫,字“子美”(甫,即美男子)。
  名和字的使用场合不同:名,一般是供父母及尊长等叫唤的,而“字”,则是成年后供平辈朋友、同窗同学、同僚等称呼的,被称“字”者有被当作成年人来尊重之意(有点像从前日本人称对方为某某君的意思)。   而唐太宗李世民,早在18岁(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便随父太原兴兵直取关中,一路上势如破竹,短短几个月便占领长安。
  李渊随即立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恭帝。恭帝进封李渊为唐王,以李建成为唐王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国公;封李元吉为齐国公。  义宁二年(618)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杀死。
  五月,李渊称帝,改国号为唐,是为唐高祖,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兼尚书令),李元吉为齐王。李世民受封秦王的时候,还不到20岁。之后,李世民奉命东征西讨,忙于统一全国的战争,是否有空闲回家举行“及冠”之礼就不得而知了,即使举行了及冠之礼,取了“字”,但是,对于文武百官和下属黎民来说,怕是没有任何机会来称呼他的名和“字”了,因为在当时,其地位的尊贵只有李渊、李建成在其上,可谓二人之下,万人之上。
    除了李渊、李建成可以称呼其为“二郎”之外(《大唐创业起居注》原文有载),其他人只有称其为“秦王殿下”的资格。所以,很可能秦王殿下没有必要再取“字”,或者取了字没有人能有资格用“字”来称呼他,天长日久被人遗忘了。
  至于当了皇帝之后,皇帝的名字更是万万不可随意称呼,而礼法还要避讳。  不过李世民在这方面还是比较开通,不怎么追求虚荣。即位后,下诏说只要“世民”两个字不连起来用在文字中,就不需要避讳:“令曰:“依礼,二名不偏讳。
  近代已来,两字兼避,废阙已多,率意而行,有违经典。其官号、人名、公私文籍,有‘世民’两字不连续者,并不须讳。”(旧唐书·本纪第二)。  古代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最早为“吏、民、礼、兵、刑、工”六个机构,其中“民部”在唐太宗时并没有为了避讳李世民的“民”字而改称,倒是到了唐高宗李治即位后,为了表示其孝心和尊崇,下令把“民部”改为“户部” 而唐高祖李渊,在“及冠”取字的时候,还是一个普通地方官,被人称呼了很多年,到他当皇帝的时候已经广为人知,所以这个“叔德”这个字就流传下来了。
     经查阅史籍,大略的感觉是很多开国的皇帝(包括乱世后复国的皇帝)都有“字”流传下来,例如汉高祖刘邦,字季(这个字似乎有点土,叫起来好像是“刘老四”的意思);汉光武帝刘秀,字文叔;魏文帝曹丕,字子桓;西晋武帝司马炎,字安世。
  而较早被确立为皇位继承人的储君几乎都查不到“字”的记载(《新唐书·本纪第三》中倒是记载了唐高宗李治的字“为善”,令人不解的是,李治被立为太子时才16岁,还没到“及冠”之年,那么对于未来的储君,是否还有必要再取个“字”让同辈的亲友称呼呢?)。
     绝大多数皇帝的“字”没有记载,到底是因为当初被立为皇太子不必取“字”了,还是居位尊崇没有人有资格称呼其“字”致使失传?不得而知。

2005-05-15

73 0
    “世民”就是唐太宗的名讳。 《旧唐书·本纪第二》记载:[[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高祖第二子也 ……高祖之临岐州,太宗时年四岁。有书生自言善相,谒高祖曰:“公贵人也,且有贵子。
  ”见太宗,曰:“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高祖惧其言泄,将杀之,忽失所在,因采“济世安民”之义以为名焉。  ]] 《新唐书·本纪第二》文字内容差不多:[[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高祖次子也。
  母曰太穆皇后窦氏。生而不惊。方四岁,有书生谒高祖曰:“公在相法,贵人也,然必有贵子。”及见太宗,曰:“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几冠,必能济世安民。”书生巳辞去,高祖惧其语泄,使人追杀之,而不知其所往,因以为神。
    乃采其语,名之曰世民。]] 史书上对于唐太宗之父唐高祖李渊的字是有记载的,《新唐书·本纪第一》文:“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讳渊,字叔德,姓李氏,陇西成纪人也”。但为什么找不到关于李世民的字的记载呢? 个人猜想原因如下: 古人的“名”是由父母长辈给取的,自幼便有。
    而“字”,则是男子满二十岁之后,举行“及冠”之礼,表示已经是成年人了,可以取“字”。“字”,又称“表字”,好像是根据幼时取名的原意,引申发挥,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岳飞,字“鹏举”;赵云,字“子龙”(取“云从龙”之意);杜甫,字“子美”(甫,即美男子)。
  名和字的使用场合不同:名,一般是供父母及尊长等叫唤的,而“字”,则是成年后供平辈朋友、同窗同学、同僚等称呼的,被称“字”者有被当作成年人来尊重之意(有点像从前日本人称对方为某某君的意思)。   而唐太宗李世民,早在18岁(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便随父太原兴兵直取关中,一路上势如破竹,短短几个月便占领长安。
  李渊随即立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恭帝。恭帝进封李渊为唐王,以李建成为唐王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国公;封李元吉为齐国公。  义宁二年(618)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杀死。
  五月,李渊称帝,改国号为唐,是为唐高祖,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兼尚书令),李元吉为齐王。李世民受封秦王的时候,还不到20岁。之后,李世民奉命东征西讨,忙于统一全国的战争,是否有空闲回家举行“及冠”之礼就不得而知了,即使举行了及冠之礼,取了“字”,但是,对于文武百官和下属黎民来说,怕是没有任何机会来称呼他的名和“字”了,因为在当时,其地位的尊贵只有李渊、李建成在其上,可谓二人之下,万人之上。
    除了李渊、李建成可以称呼其为“二郎”之外(《大唐创业起居注》原文有载),其他人只有称其为“秦王殿下”的资格。所以,很可能秦王殿下没有必要再取“字”,或者取了字没有人能有资格用“字”来称呼他,天长日久被人遗忘了。
  至于当了皇帝之后,皇帝的名字更是万万不可随意称呼,而礼法还要避讳。  不过李世民在这方面还是比较开通,不怎么追求虚荣。即位后,下诏说只要“世民”两个字不连起来用在文字中,就不需要避讳:“令曰:“依礼,二名不偏讳。
  近代已来,两字兼避,废阙已多,率意而行,有违经典。其官号、人名、公私文籍,有‘世民’两字不连续者,并不须讳。”(旧唐书·本纪第二)。
    古代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最早为“吏、民、礼、兵、刑、工”六个机构,其中“民部”在唐太宗时并没有为了避讳李世民的“民”字而改称,倒是到了唐高宗李治即位后,为了表示其孝心和尊崇,下令把“民部”改为“户部”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民俗传统
民俗传统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