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外语学习 韩语

求韩语翻译 急

  一个好的社会科学家之所以伟大,并非提出的理论多有道理,而在于“大家都还没有看到时,就能发现现象,或预知现象将要来临”。 麦克卢汉正是如此,在网络还没发展的80年代,他的书一度绝版,死后渐渐为人所淡忘。直到信息革命来临,大家才发现他所提出的概念,真实地预言未来的世界,指引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前进。
  有人说他是“媒体的先知”,甚至有人将他和牛顿和爱因斯坦,列于同等地位。在这之中,传播理论受他的影响极深。1964年,麦克卢汉发表《了解媒介》(Understanding Media)一书,提出“媒介即讯息”,说明了传播科技延伸到人类生活中所产生的规模、空间、型态的种种改变,大众传播对于阅听人的影响力非常深远(尤电视)。
  传播效果的模式,也从1945年贺夫兰学派的“有限效果论模式”,转变为“中度效果模式”、“大效果模式”,说明传播对于阅听人的效果增强。 而现在的传播科技发展迅速,传播工具的发展更多元,对于人类、整个社会影响更巨。尤其因特网的发展,改变人类的生活型态、文化、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媒介形式本身,会改变世界,改变人的思维模式。
    而且以目前的信息超载量来说,“一日千里”早已不足以形容进步的快速,现在一秒就可以把信息传遍整个地球。上一辈的人,只和我们相差20、30年,却可能苦恼于不懂计算机、不会使用网络,为了要跟上时代,被迫要跟着学习。而我常想,将来,我们的下一辈,会发展出什么新的科技、新的传播模式,让我们这一辈的人无所适从呢?或许从科幻电影或小说中,我们可以去试着找找答案,有一天它们不再只是幻想,而会成真。
  因特网这个媒介的出现,造成人类生活的全面变革,包括“沟通的改变”及“知识处理的改变”等。各种网络应用新技术,实时、迅捷、便利、大量信息流通,今日人类的进步步伐,是踩着比从前更大的步伐在前行。这样的景象,不正是实践了麦克卢汉二三十年前所预言的“地球村”、“电波冲浪”、“中央无处不在,边际无处可寻”的论点!﹝二﹞出版的未来﹝以《媒体律》角度来看﹞  ﹝A﹞削弱  因特网正在抢电视和印刷的地位,电视虽然几十年来都在宣告印刷的末日已到,但却从来没有真正威胁到印刷的地位,最多也只是提供世人另一种消遣,无法真正将阅读白纸黑字的活动给淘汰掉。
  如今,电视、书籍、报纸全都倍受全球信息网挤压。  其中冲击最大的当属电视。而印刷而成的白纸黑字或许可以称久一点,因为印刷内建了电池,不需要别的能源供应,而且能为我们喜欢的文章,提供可靠的定点,不仅有美学上的意义,在脱壳的年代,还因为特殊而更具魅力。  所以瞻望未来,可预见网络空间里的字母可能会愈来愈少,甚至消失无踪﹝也就是网络传播系统,有一部分或甚至全部都可以口语进行。
  这样的系统当然比现在的字母式网络空间,要更像音响式的了,或说是音响所占的层面要更广了﹞。  ﹝B﹞重拾   因为传播科技的迅速开展,人类的传播方式又将有要被完全扭转回来的迹象﹝接近口说传统、音响式﹞,但又却与从前的方式有些不同。由于电子传播科技及AV(影、音)技术的进步;加上通信网路的日益健全化,让电子媒介越来越符合原来的平衡使用各感官的传播方式,不只单一强调视觉器官,而是集合视、听觉甚至触觉(tactile)等多感官的媒介。
  除此之外,更提供给阅听人更多的参与感﹝主动与互动﹞。在更大的层次上,新传播电子科技也使得人类传播方式,由原来的去部落化传播模式回归转化成为原来部落化的模式,人类也将脱离分崩离析的个人主义或民族国家。此一状态称之为重新/再部落化。  ﹝C﹞加强  新因特网传播科技之特性,如麦克卢汉所描述中央神经系统,由所有传播科技组成之电子电信网络,将讯息以光速在这环境里传递,所有媒体互相链接和交换信息。
  数字化影像、文字、图形 均可透过同一管道作处理、传输、储存、显示,而且这是交互式双向通路,所有人都可以随时随地透过这个超链接媒体环境相互沟通。  对信息时代环境化的提出:麦克卢汉认为,经验是由无数不同的感觉材料组成。(Hauser,1988,p。238)现代的信息媒体,不仅传达讯息,最重要的它是我们知觉器官的延伸与发展,成为我们生活体验“环境”的部分。
  我们可经由过这些媒体,看到肉眼所不能见到的东西,如卫星转播、电子显微镜拍摄到的细菌影像,这无疑宣示了信息时代的讯息已朝向身历其境的“环境化”发展。  网络的便捷、即兴之外,另还有一项互补条件,那就市网络上的信息保存之久,不只远远超过了广播媒体,连印刷媒体也瞠呼其后。
  散播信息速度比纸张印刷要快得多,范围也广得多,而如今,也比报章杂志的印刷要更能维持久远。其制造信息、取用信息、散播信息、重拾信息之性能,和先前所有媒体的差别就不言而喻了。﹝在网络上输入文字几乎和我们说话一样简单,此外,网络上的话是覆水难收,在野无法销去。﹞  ﹝D﹞转换  “地球村”的概念:麦克卢汉之所以用“globalvillage”一词,来形容当传播科技日新月异,空间与时间的距离逐渐被消弭后,地球上各分散的区域因此而重新被聚合起来,终究变成一个大部落,这就是“地球村”。
    人人都是出版家:因特网,它一出现,真的让每一个做得出网页的人变成了出版家,其创造出来的环境,可以将纸张、装订、运送、公告周知等等一概全免,因之而将准备出版的关卡全都拆除。麦克卢汉提出“人人都是出版家”的观念,如果如他所说的每个人都能成为出版家,那传统编辑的角色应该如何定位?这对于现今的出版界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另外,守门人的功能又该如何发挥?如果守门人的把关不严的话,则将产生许多垃圾讯息,这对我们是没有帮助的。
  麦克卢汉的见解使我们提早对未来社会与出版的发展形式,作更早及绝佳的准备。从把关到媒合:麦克卢汉所说之“人人都是出版家”于数字时代的未来会如何发展呢?似乎也可以从亚马逊网络书店在找到启示。﹝媒合机制,推的技术与以前拉的技术大不相同,“关卡”不再时时防着潜在读者﹞  结合以上论述所提,阅听人经由他们所占据的社会位置接近媒介并使用媒介,其富有主动性权力。
  但内涵关键性的是阅听人是否具有批判性,懂得抗拒、思辩、判断而延伸出创造、深化反思性,这将有助于网络阅听人在复杂结构的网络文本上,懂得在所处位置去利用、行使拥有的“权力”进行循环式的不断创造及突破。但是到了电子时代,媒介从纸面到了数字化,到了光电、电磁、再到网络的时候,我们观察社会上的种种现象,原则上都可以用前述的两个角度来看,也就是“沟通的改变”跟“知识处理的改变”。
    目前的传播方式设计都朝向所谓的整合性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s)目标前进(DonE。Schultz,1993)。我们是否应该宏观地将网络媒体视为整合性营销传播策略中的一种新的可运用因素;一种新的传播方式;一种新的传播文化;一种新的传播变因。
  并用这种全新的思维角度来加以看待、接纳它。  麦克卢汉检视媒体的眼睛,看的不只是媒体于商业政治社会的影响,也看媒体如何抓住我们的感官,如何霸占我们的感官─感官就是媒体在我们身上制造首要心理效应之处,而媒体的社会效应大部分也出现在这里。信息数字化的便利条件,于世人“精益求精”的观念,造成了怎样的变化,于世人的工作、娱乐、艺术三方面交涉创。
  

该问题暂无答案!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韩语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外语学习
韩语
德语
日语
法语
英语翻译
英语考试
韩语
韩语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