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育儿 宝宝 学龄期

关于早教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送孩子去上过早教的课程啊?感觉如何呢?是否有必要?是金宝贝好还是东方爱婴好呢?

全部回答

2008-06-11

63 0

    新闻晨报曾有一份调查显示:3-6岁的孩子七成以上都在参加各种培训班。一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众多家长围着孩子的“早教”忙碌着,除常规入托入园以外,在业余时间家长还把孩子送进各种各样的培训班。
  于是,孩子在1岁内开始学识字,3岁内开始学外语,最极端的例子:一个3岁半的女孩已经识字4000个,成为幼儿园的“特聘老师”。  最近,多数家长又总是把教育和学习相提并论。他们认为,学习成绩的好坏就是教育效果的表现。
  于是,幼儿园也迫于无奈纷纷推出“特色教育”可是,问题是超前识字、学数学、外语就真能打造“神童”吗?那些在“早教”路上奔波的家长们,真能在教育与快乐中找到平衡吗?或许,你感到孩子已经失去了很多。
    同时,这与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著名的“六大解放”教育思想也是相违背的。陶行知先生发表的著名的“六大解放”论述,即“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提出:“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这一经典论述,至今仍熠熠闪光,具有现实针对性。     一、“早教”的内涵   1、何谓“早教”   “早教”的含义包括感知、动作、语言、认知的训练,也包括生活习惯、自理能力、性格、品德的培养。
  从“上海市0-3岁幼儿早期教养方案”中我们可以发现它简洁、明了的提出了“亲爱儿童,满足需要”、“以养为主,教养融合”、“关注发育,顺应发展”、“因人而异,开发潜能”的教养理念。  其中,蕴含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开口、开心、开窍为序;以健康、安全、教养为首;以过程、差异、潜能为主。
     2、“早教”的误区   求早、求快、求全优是“早教”误区,它包括:   (1)  企望“神童化”教育,这些往往是因为在“培养天才”的口号下,家长只得拔苗助长。     (2)  片面强调智力开发,有的人误认为早期教育就是智力开发,因而忽略了孩子全面素质的教育。
     (3)  “早教”越早越好,盲目超前往往是幼儿学得快忘得也快,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   (4)  贪多求全,一些家长将特长教育等同于早期教育,认为学得越多越好,不顾孩子兴趣爱好。
    孩子精力有限,疲于奔命,往往事倍功半。   (5)  热衷备考,追求考级考证,多数家长把教育与学习相提并论。家长认为,学习的成绩就是教学的效果。于是,孩子无论参加什么培训班,目的就是“拿成绩”   二、“解放孩子”的必要性   教育必须尊重儿童的个体、立足于儿童的天性,才有可能高于儿童自然状态的生活。
       (1)  陶行知认为教育讲的是个性、创造,一切陈腐的、机械的、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是错误的、有害的,必须坚决抵制。   (2)  早在20年代中期,陶行知就开始了儿童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六大解放”的理论。
    “把孩子从文化鸟笼里解放出来,飞进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从劳碌中解放出来,有点空闲,看看书,还要有空玩玩,才算是有点做人的味道。”这对当今社会盲目“早教”过早让孩子远离能带来快乐与智慧的“百草屋”使之过早地进入了枯草乏味、压抑的“三味书屋”是最有力的反驳。
       (3)  长期以来,家长乃至部分教师,习惯于原来的授课方式,借助于千篇一律的教科书和备课手册照本宣科,满堂灌。孩子已变成一个被动接受的容器。其实是忽视了教学的主体性,忽视了“教学相长”的原则,是没有尊重幼儿的主体意识,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具有能动性的人。
    事实上,我们面对的婴幼儿是有自尊心、自信心和主体精神的人,而且随着“学历层次”的提高,这种自尊、自信、和主体精神还会更强。如果缺乏以幼儿为本的教育模式长期得不到必要的纠正,则我们的教育事业就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恶性循环:“先生是教死书,死读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   三、关于怎样“解放孩子”的思考   要实现任何教育目的,必须首先考虑受教育者的特点,重视其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考虑教育主体的特殊性,给孩子以科学、适宜的启蒙和引导。
  更要认识到   “早教”误区对孩子的伤害。   纵观目前的“早教”,许多孩子双休日的时间都被各类活动安排得满满的,老师虽然竭尽所能力求活动内容的丰富多彩,活动形式的变化多样,但其中有多少是孩子自己愿意参加的呢?又有多少是孩子真正喜欢的呢?这是否与陶行知先生“解放儿童的时间”的教育理论相违背呢?孩子在经受不喜欢的特殊“早教”后会变得没有爱心,不再懂得去包容别人,这是因为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灌输知识时会有意无意地把一些成年人才有的竞争等观念强加于孩子身上。
    “不要被别人比下去”久而久之,互相竞争,互相争宠的观念就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造成爱心减弱、心底狭隘。其实,0-6岁孩子,特别是0-3岁的孩子除了早期的智力开发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家长不能把孩子某方面的技能来代替“早教”培养,急功近利的做法只能为孩子日后的成长埋下隐患。
       给孩子造成这种“伤害”的源头已不难看出。所以,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应适时、有计划、有目的给予家长指导。   四、建议   (1)家园合作,开展多种多样的亲子活动,提升家长的育儿经验,更新观念,注重因材施教,给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让他们玩其所爱,学其所爱,充分发挥孩子的特长,促进每个孩子富有个性地发展。
       (2)以幼儿发展为本,珍惜童心。注重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让孩子勇敢自信、积极主动。尤其要关注他们情绪情感以及社会性发展的需要。片面关注某个方面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心理整体的发展,教育成效只能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
     (3)明确不是不“早教”了,当然也不等于不学习了。  学习应贯穿在生活、游戏、运动中。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的思想,从社会的实际出发,从幼儿本身的实际出发,使理论联系实际,让幼儿在社会中接受教育,在生活中接受教育。
  陶行知先生认为:“从前的学校完全是一只鸟笼,改良的学校是放大的鸟笼,要把孩子从鸟笼中解放出来……”。  所以,可以经常带孩子走出家庭走出幼儿园,对大自然进行观察学习,从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尊重孩子的发展,了解游戏、活动、运动等以幼儿为主体的学习方式。陶行知曾提出“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从他们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中获得学习”。让孩子脱离自己的生活,意味着儿童的成长受到人为的控制,意味着被成人填着并不需要的“食粮”,意味着如同原本属于大自然的动物活生生的被困与动物园供认玩耍,意味着不会跑的孩子你硬要他去比赛赛跑这有多痛苦!他又有何能呢?所以,改变贪多求全势在必行。
    我们可以尝试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孩子,从孩子的一言一行中挖掘其闪光点,因势利导促进幼儿愉快地发展。   (5)改变家长的评估标准,学会纵向的看待孩子,改变家长的期望值,不要把自己的愿望、以及所谓对家庭、社会有用的“人才”强加给孩子,而不顾孩子的天性。
  孩子不是你的翻版,也没必要过早来承受这种压力。  学会“蹲下来看孩子,站起来求发展”并时时把这种观念体现在自己的一举一动上。以良好的心态,以孩子乐意接受的方式,以快乐的心情参加各种活动。
     总之,只有科学的“早教”才能让孩子出类拔萃,超越年龄阶段的任何早期训练只能让孩子失去更多,更是枉然和拔苗助长。   切记不要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失去了方向,还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吧! 。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育儿
学龄期
妈妈
宝宝
护理
教育
亲子
其他
宝宝
学龄期
新生儿
婴儿期
幼儿期
学龄期
学龄期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