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有哪些传说关于维吾尔族的
维吾尔族
分布区域:新疆的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南的和田、喀什、阿克苏三地区。
人口:维吾尔族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主体民族,人口882。35万人(2003年),占新疆总人口的45。62%。
语言: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使用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
历史:“维吾尔”含有“团结”、“联合”的意思。历史上曾有“袁纥”、“韦纥”、“回纥”、“回鹘”、“畏兀儿”的音译。
维吾尔族的历史悠久,其族源可上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贝加尔湖一带的丁零。5世纪称铁勒。唐初称“回纥”。贞元4年改称“回鹘”。公元840年,黠戛斯出兵攻灭回鹘汗国,大部分人西迁至西域,逐步由游牧过渡到定居的农业,同...全部
维吾尔族
分布区域:新疆的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南的和田、喀什、阿克苏三地区。
人口:维吾尔族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主体民族,人口882。35万人(2003年),占新疆总人口的45。62%。
语言: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使用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
历史:“维吾尔”含有“团结”、“联合”的意思。历史上曾有“袁纥”、“韦纥”、“回纥”、“回鹘”、“畏兀儿”的音译。
维吾尔族的历史悠久,其族源可上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贝加尔湖一带的丁零。5世纪称铁勒。唐初称“回纥”。贞元4年改称“回鹘”。公元840年,黠戛斯出兵攻灭回鹘汗国,大部分人西迁至西域,逐步由游牧过渡到定居的农业,同时融合了居住在塔里木盆地周围的于田、疏勒、龟兹等古国的土著居民和两汉以来移居西域的汉族,还有以后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等,至13世纪初,已形成近代的“畏兀尔”,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维吾尔民族。
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粮棉和瓜果。
生产方式:维吾尔人主要从事农业,部分人从事商业、畜牧业和手工业。
饮食:维吾尔人以面粉、大米为主食,日常食品有馕、奶茶、薄皮包子等。
文化:维吾尔族有自己丰富的文化,如《突厥语词典》、《福乐智慧》和大量的古代文献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大型套曲《十二木卡姆》,多姿多彩的歌舞和众多的乐器,使维吾尔人成为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的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有叼羊、达瓦孜、秋千、摔跤等。在民间还举行一种包含歌舞、说唱、诗歌朗诵等项内容的麦西莱甫活动。
节日:维吾尔族的节日主要有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等。
宗教:维吾尔族古代曾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景教、祆教(拜火教)和佛教,从公元10世纪初起初步改信伊斯兰教。
服饰:过去维吾尔男子穿袷袢,女子穿艾德莱斯绸连衣裙,头戴小花帽。
随着时代的发展,时尚服装也在维吾尔人中变得流行起来。
婚俗:维吾尔族实行一夫一妻制, 婚姻一般要经过择偶、说媒订亲仪式(克其克恰依)、商定彩礼、订婚仪式、尼卡(宗教仪式)和婚礼几个阶段。婚礼极为隆重和热烈,男女双方家中都要请客,客人赠送礼品,婚礼一般举行三天。
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
建国后,推广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现两种文字并用。
维吾尔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维族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维族民间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民间乐器有“达甫(手鼓)、“都他尔”和“热瓦甫”等。
维吾尔民族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俗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
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
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婚俗
男女青年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码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食俗
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
维吾尔族喜欢饮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
典型食品:维吾尔族最爱吃馕、抓饭、包子、面条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银丝擀面(维吾尔语称“玉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黄萝卜(胡萝卜)酱等。
节庆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初雪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卖,除将羊皮、羊肠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职业者外,剩余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
过肉孜节时,成年的教徒要封斋1个月。封斋期间,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
房屋建筑:住房一般为土木结构的平房,经济条件好的住房讲究,设有廊房,并雕花纹或绘图案。
[民族简介]
在中国西北边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皑皑的天山,天山脚下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民族自称。共有7 2 1 4 4 3 1 人。史籍记载:维吾尔族原是公元三世纪游牧于中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一带的牧民。由于受部落间战争的影响,各个部落的分支逐渐迁徙西域(今新疆),先后曾被译为“韦纥”、“乌纥”、“袁纥”、“回鹘”、“畏兀儿”,以后才改为“维吾尔”,沿袭至今,是“团结”、“联合”之意。
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棉花、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此外还擅长园林艺术。中国最大面积的葡萄生产基地,即葡萄沟就在离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东南1 8 4 公里的吐鲁番盆地。 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是他们的传统宗教节日。 维吾尔族能歌善舞,闻名遐迩的音乐史诗《十二木卡姆》(意为《十二部大曲》)是他们的艺术精华。群众喜闻乐见的顶碗舞、盘子舞、手鼓舞等,最富民族特色。
[宗教习俗] 信仰伊斯兰教。
[饮食习惯]
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
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 维吾尔族喜欢饮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 新疆盛产绵羊,由此维吾尔族便有了烤羊肉串的习俗。讲究的羊肉串肉质鲜嫩,味咸辣,孜然的特殊味浓郁。 与羊肉串相媲美的手抓饭,也是维吾尔族的传统风味食品。
在新疆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地区,逢年过年,婚丧娶嫁的日子里,都必备抓饭待客。他们的传统习惯是请客人围坐在桌子旁,上面铺上一块干净的餐巾。随后主人一手端盘,一手执壶,逐个让客人净手,并递给干净毛巾擦干。
然后主人端来几盘抓饭,置餐巾上(习惯是二至三人一盘),请客人直接用手从盘中抓吃,故取名为“抓饭”。维吾尔族抓饭的种类很多,花色品种十分丰富。
[婚丧习俗]
男女青年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码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
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服饰特色]
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顶毡帽,款似当今的“四片瓦”。
到了明代,因受阿拉伯和中亚文化的影响,维吾尔族男子削发戴小罩刺绣花帽。清代初期,维吾尔族花帽在用料和款式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冬用皮,夏用绫,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银线绣花点缀与装饰,喀什干的四楞花帽脱颖而出几乎成了维吾尔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续至今。
经过各地维吾尔族人民的不断创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细,品种更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两种,统称“尕巴”(四楞小花帽)。
[民族禁忌]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
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
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维吾尔族的天文历法
维吾尔族的天文学知识源远流长。喀喇汗王朝时期的哈斯·哈吉甫在其《福尔智慧》一书中介绍了当时的许多天文学知识,并在第五章《论七曜和黄道十二宫》中以诗歌的形式描述了七曜和黄道十二宫。
作者介绍了七曜的名称、特性、位置及其出现的时间,并根据“地球中心说”列出了行星在太阳系中的排列顺序,画出了七曜星图。所谓黄道十二宫,即十二个星座,把天空中一年四季出现的可以观察到的星群分为12组。
他说:“除了七曜之外,还有黄道十二宫,有的成双成对,有的孤闱独守。”明确指出了黄道十二宫在星空中相互为邻,一年中按季节出现,不断交替变换,每一个星座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月份、季节。即十二宫分属春、夏、秋冬四季,每一季为三宫。
他又把十二宫分属火、水、气、土四种物质。火、水、气、土不仅是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而且认为生命也是四要素组合成的。他说“四要素给合,才能构成生命”。
玛合默德·喀什噶里在其《突厥语大词典》里也收集了许多文学的资料,如:“傍晚出现火烧云,妻儿如亲人;清晨出现火烧云,家中起哭声。
”“月出晕伴生,白云浮晴空。云头堆叠起,大雨自天倾。”民间也有“月晕白,雨雪来;月晕红,天放晴”的说法。维吾尔族民间把金牛宫之七星称为“于凯尔”星座。夜行人利用这个星座定方向,如同使用罗盘。人们认为,于凯尔渐大,天气就会变化。
维吾尔族谚语说:“于凯尔掠过天边,节气就属夏天。”据民间星相家的说法,于凯尔一年中有40天栖于地上,这时的天气最热,被称为伏天。40天之后,于凯尔重新升入星空,植物开始结籽。民间有“七星显,天气变;七星不坠,地温不升”的说法。
维吾尔族民间还把北极星称为“铁木尔阔足克”(意为“铁桩”),并把此星作为夜间行路或军队夜出时方向的标尺。对火星、金星、土星、水星等星体予以维吾尔族的称呼,并正确认识到这些星体运动与地球气候、季节变化的规律。
维吾尔族历史上曾使用过多种历法。最早的是回纥汗国时期使用的12兽历法。12兽名称分别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每年12年循环一次。据考古和文献资料,高昌回鹘王国时期使用一种叫“七曜历”的历法,即以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纪日的历法,也即以七日为一周年历法。
据在高昌遗址发现的回鹘文历书断简研究,这种历法每日先用杰特语记七曜日名称,次译中国甲、乙、丙、丁等十干之音,最后以杰特语记鼠、牛、虎、兔等12兽名,又在其上的每第二日,用杰特语译出中国的木、火、土、金、水五行之名,而以红字记之。
这种历法可说要杰特、中国、突厥三种历法的整合体。
据法国学者沙畹考证,七曜历于唐开元七年(719年)由摩尼教传教士传入中国,后来中国影响很大。根据乌鲁伯克留传的历书考证,高昌回鹘使用的另一种历法,一年分12个月,2—11月各月,皆以数字为次第。
唯独首月和末月名称不同,首月称“aramai”,意为斋月;末月称“carsapat”,意为腊月。此与中国历法谓此二月为正月、腊月相似。每月上旬,中国历称“初”,高昌历法则如“yangy”,意为“新”,二者形式相同。
因此,高昌回鹘的历书实仿中原历书。
喀喇汗王朝时期的维吾尔人使用12兽历法,人的年龄、事件发生的时间等均以12兽轮流纪年。与汉族12兽不同的是他们以鳄鱼代替龙。12兽也顺序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当时也使用七曜历。
维吾尔族信奉斯兰教后,便使用回历。《西域图志》、《西域闻见录》等书均记明清时期的维吾尔族已使用回历。回历又称“希吉来历”或“伊斯兰教历”。回历纯系阴历,其纪年法是:太阴圆缺一次为1月,12个月为一年,单月30日,双月29日,不置闰月,全年354日。
每30年为一周,其中有11年(约每隔二三年)的12月末添设一个闰日。故该历平均每年为354日8时48分。对于月的计算方法,不用实朔,而以看见新月时期做月首,所以它的月首日期,常在农历初二、三日以后。
人口为7214431人。
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多数聚居于天山以南的各个绿洲,少数分布在湖南省桃源、常德等县。
使用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有中心、和田、罗布3个方言。
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大多数维吾尔族人信仰伊斯兰教。
维吾尔族是中国西北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自称“维吾尔”其意为“团结”、“联合”。维吾尔族人的先民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北方游牧民族丁零及后来的铁勒。
铁勒是西突厥汗国的一部分,于7世纪建立了回纥汗国,与唐
朝保持友好的从属关系。回纥后改称为回鹘,9世纪时迁入新疆与当地的各族居民相互融合,逐渐发展形成了维吾尔族。维吾尔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擅长种植棉花、葡萄和园艺生产,其经济发展很快。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5年10月1日建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经过维吾尔族人民和新疆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自治区在工农业和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叫依斯米斯拉的地方,有一位懂得动物语言的农夫。
这位农夫只有一头毛驴和一头老耕牛,以务农为生。
春天来了,农活开始了大忙季节,农夫给老牛上了套,牵到圈里,关上门,自己则站在门边听老牛和驴子的谈话。
老牛一进门,驴子就问: “牛老兄,今天情况怎么样?”
老牛呼呼地直喘粗气,诉起了苦:“别提啦,兄弟,我们落在了一个暴君的手里。
今天犁地,我自己就干了十头牛的活,累得我连腿都抬不起来了。”说罢,找个角落躺了下来。
“既然这么累,明天不能休息一下吗?”驴子问。
“哞,兄弟,我倒是想天天光吃不做,可农活这么紧,哪里轮得到咱们休息呵。
”老牛说。
“这好办。”驴子说。
“你说什么?”老牛问。
“主人给料你别吃,饮水你别喝,装出有病的样子直哼哼,田里的苦差使你就用不着做了。”驴子给老牛出点子。
他们的谈话,农夫在门外都听见了,心里也拿定了一个主意。
农夫拌好了草料,送了进来。果然,老牛连瞅都不瞅槽头一眼,卧在地上呼哧呼哧地直喘。拉出去饮水,怎么也不喝。
第二天早晨,农夫来给老牛上套。一看,送来的草料原封不动地放在那儿,一点儿都没吃。
拉出去饮水,又是不喝。
农夫把老牛送回圈里,牵出驴子上了套。驴子不愿意往前走,农夫在前面又拉又拽,儿子在后面用蘸了水的皮鞭往驴子屁股上猛揍。就这样,父了二人忙活到天黑,才犁出一小块田。
晚上,农夫把驴子送回圈里,自己站在门边听老牛和驴子谈话。
驴子一进圈,老牛就站起来问候:
“辛苦了,兄弟,情况还好吧?”
“大哥,今天算我有福气。昨天几个人给你上套?”驴子问老牛。
“每天都是主人一个人给我上套呀。”老牛回答。
“今天主人和儿子两个人给我上套,主人在前面拉,儿子在后面打,皮鞭上都蘸了水呀!”走到地东头我唱一段哭腔,走到地西头我又唱一段哭腔。
”驴子诉苦道。
“感谢真主,今天我可是舒舒服服休息了一天。”老牛对着驴子“哞”地叫了一声。
“是啊,舒舒服服休息了一天。看样子主人明天要对你有个了断。主人看你病得不中用了,要请屠夫来把你宰了。
”驴子对老牛说。
“那我该怎么办呢?”老牛急得直跺脚,他要驴子为自己出个点子。
“为了活命,你再病下去,恐怕是不行了。明天主人来喂料,你连一块土坷垃都别剩,槽里的料要吃得干干净净。
拉你出去饮水,你就趴在河边喝个饱。这样看你病好了,主人当然就不会杀你了。”
老牛按照驴子的指点,把昨天添的草料吃了个一干二净。拉他去河边饮水,他趴在河边,把浑浊的河水“咕咚咕咚”大喝了一通,肚皮胀得像一面鼓。
第二天,农夫又给老牛上了套,而驴子则摆脱了田地里的劳作之苦。从此以后,留下了一句俗语:嘴快惹出事端,腿快赶上吃饭。
传说的火焰山:
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古书称之为“赤石山”,维吾尔语称“克孜勒塔格”〔意为红山〕,由红色砂岩构成,东起鄯善县兰干流沙河,西至吐鲁番桃儿沟,形成一条赤色巨龙,东西走向,横卧于吐鲁番盆地中,全长98公里,南北宽9公里。
一般高度500米左右,最高峰在鄯善县吐峪沟附近,海拔831。7米。
火焰山是天山东部博格达山坡前山带短小的褶皱,形成于喜马拉雅山运动期间。山脉的雏形形成于距今1。4亿年前,基本地貌格局形成于距今1。
41亿年前,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岁月,跨越了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几个地质年代。
火焰山上几乎寸草不生,山色青红似火,加上酷夏十分炎热,明初人们将其自然外貌与炎 热气候相联系,进而改名为火焰山。
这里是全国最热的地方,夏季最高气温高达摄氏47。8度,地表最高温度高达摄氏70度以上,沙窝里可烤熟鸡蛋。由于地壳运动断裂与河水切割,山腹中留下许多沟谷,主要有桃儿沟、木头 沟、吐峪沟、连木沁沟、苏伯沟等。
而这些沟谷 中却绿荫蔽日,风景秀 丽,流水潺潺,瓜果飘香。火焰山有其独特的自然面貌,加上明代晚期吴承恩将唐三藏取经受阻火焰山,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写进著名古代小说《西游记》,把火焰山与唐僧、孙悟空、铁扇公主、牛魔王联系在一起,使火焰山披上一层神奇色彩,成了一座天下奇山,成了人们向往的游览胜地。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