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组成物质的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 核外
运动电子所构成的。在通常情况下,由于原子里电子的数目与原子核中 质子的数目相等,所以原子以及由它所 构成的物体呈电中性。
当两种物体相互 摩擦时,如果这两种物体中的电子脱出原子及物体表面所需要的功不一样,其 中一物体将会获得一些电子,而另一物体会失去一些电子。 例如,用丝绸摩擦 玻璃棒时,通常,玻璃棒将失去一些电子,丝绸则将获得一些电子。
这样就破 坏了原来两个物体的电中性。当这两个物体分开后,获得电子的物体内部负电 荷总数多于正电荷,呈现为带负电;失去 电子的物体,内部的正电荷总数多于负电荷,从而呈现为带正电。电荷对于物 体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电荷引力可以吸引一些细小的物体。
拉丁语中有关电的词语的词根就是 源于古希腊字“琥珀”。古希腊的泰勒 斯(公元前640—546年)曾发现摩擦过 的琥珀能吸引丝线等细小物体。16世 纪英国医生吉尔伯特通过实验发现,不仅琥珀经摩擦后能吸引轻小的物体,而 且水晶、玻璃、金刚石、松香等在摩擦后也有“琥珀之力”,于是他根据希腊文 “琥珀”一词创造了“电”这个名称,并把 上述经过摩擦后的物体称为电化了的物体或带了电的物体。
此外,他还制作了 第一只验电器,用它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我国东汉时哲学家王充在《论衝》 中也记载了类似现象,并将其与磁石吸引针的静磁现象联系起来。
美国的富兰克林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存在称为“阳 电荷”及“阴电荷”的两种电荷,即我们 现在通常所说的正电荷和负电荷。富兰 克林规定,经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 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而经毛皮摩擦过 的硬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