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中“往来无白丁”中的“
呵呵,请大家注意:白丁的“丁”是指人丁(古时称青壮年男子为“丁”,可服徭役,有“丁役”之说)。目不识丁中的“丁”是指“丁”这个字,意思是连最普通的“丁”字(2笔划)也不认识。形容没有文化。这二者的意思可不一样啊。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陋室铭》文中的一句话。“白丁”一词,《辞海》解释为“封建时期无功名的人”。典出《隋书*李敏传》“(隋文帝)谓公主曰:‘李敏何官?’对曰‘一白丁耳。 ’”。
“丁”我刚才解释过了,那“白”如何解释,我看到一个有意思的观点,认为是指衣服的颜色为白色,现转一下,供大家参考:
“唐宋时期没有功名的读书人衣白,可以见诸其他文学作品。宋代...全部
呵呵,请大家注意:白丁的“丁”是指人丁(古时称青壮年男子为“丁”,可服徭役,有“丁役”之说)。目不识丁中的“丁”是指“丁”这个字,意思是连最普通的“丁”字(2笔划)也不认识。形容没有文化。这二者的意思可不一样啊。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陋室铭》文中的一句话。“白丁”一词,《辞海》解释为“封建时期无功名的人”。典出《隋书*李敏传》“(隋文帝)谓公主曰:‘李敏何官?’对曰‘一白丁耳。
’”。
“丁”我刚才解释过了,那“白”如何解释,我看到一个有意思的观点,认为是指衣服的颜色为白色,现转一下,供大家参考:
“唐宋时期没有功名的读书人衣白,可以见诸其他文学作品。宋代大词人柳永年轻时才华出众,所填词作传唱市井里巷,又多流连秦楼楚馆,和朝廷提倡的礼教风范有悖。
所以他应试科举,被皇帝亲批“且去填词!”而罢用。断去了功名仕进之路、无缘科举的柳永愤懑难抑,写出《鹤冲天》一词,抒发其“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的激愤,词中有“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此中的“白衣卿相”,乃柳永自视为未入仕的卿相之才,即是“还穿着白衣服的卿相”。
《水浒传》中聚啸梁山泊的最初的梁山首领王伦,其绰号“白衣秀士”,其义也是如此,即未中科举的秀才。
唐人皇甫在《上江西李大夫书》中说:“居蓬衣白之士,所以勤身苦心……出其家,辞其亲,甘穷饥而乐离别者岂有二事者,笃守道而求知也。
”(《皇甫持正文集》卷四)信中所说的是辞家赴试科举的读书人,“居蓬衣白”是其生活写照,即住的是蓬屋,穿的是白颜色的衣服。唐代描写京城科举考试期间,天下士子云集景象,用“麻衣如雪,满于九衢”来形容。
是说大街小巷到处是穿着白衣服的考生,如雪般映入眼帘。同时还指出了衣服的质地:是用麻制成。李山甫《下第卧疾寄卢员外召游曲江》诗云:“麻衣未掉浑身雪,皂盖难遮满面尘。”叙述了自己科举落第的情形:白色麻衣的学生服还未能脱下,黑色的遮阳伞盖(中举后当官出行的排场)尚与自己无缘。
这些碎片的文学描写,给我们揭示了唐宋士子服饰的一面。”
至于《陋室铭》中的“白丁”如何解释,我个人认为应是指庸俗势利的小人,而不应仅仅是指“没学问的人”或“无功名的人”,因为这是根据《陋室铭》的写作背景而推算出来的(转一篇介绍):
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
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以上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呵呵……。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