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古印度的《吠陀》文学有何特点?

古印度的《吠陀》文学有何特点?

全部回答

2018-03-31

0 0
    “吠陀”一词原意为“知识”,后转化为对婆罗门教、印度^ 教经典的总称。从广义上说是古代西北印度用梵文写作的对神 的诵歌和祷文的文集,其中包括“吠陀本集”(吠陀赞歌)、 “梵书”(“婆罗门书”、“净行书”)、“森林书”、“奥义书”(“近 坐书”、“秘书”)。
  从狭义上讲“吠陀”仅指“吠陀本集”,共 分4部:一为《犁俱吠陀》(《赞诵明论》),约形成于公元前 2000年代末,部分内容可能更早,约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便 出现了。  全书为10卷,收集祷文和对自然诸神的赞歌1028 首。
  二为《沙摩吠陀》(《歌咏明论》),将《梨俱吠陀》中的绝 大部分赞歌配上曲调,供祭祀时歌唱,共载人赞歌1549首。 三为《耶柔吠陀》(《祭祀明论》),主要说明出自《梨俱吠陀》 的赞歌在祭祀时如何运用,与《沙摩吠陀》均为公元前1000年以后形成的。
    四为《陈闼婆吠陀》(《禳灾明论》),共20卷, 载入赞歌730首,记录了各种巫术和咒语,其中杂有科学的萌 芽,约形成于公元前1000年前后。“梵书”是对与“吠陀本 集”有关的祭祀起源、目的和方法及赞歌、祭词、咒术的意义 加以说明的文集,约公元前10—前8世纪形成。
  
    “森林书”是 “梵书”的附属部分,而“奥义书”又是“森林书”的附属部 分。其中“奥义书”种类繁多,形成较晚,最迟的为16世纪 的作品。吠陀经书尤其是《梨俱吠陀》,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 一定地位,也是研究印度古代史的重要资料。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地理
器乐/声乐
书画美术
民俗传统
文学
舞蹈
历史话题
历史话题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