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颗卫星
“东方红一号”升天记实
看来,周总理的担心与叮嘱绝不是多余的。在乱世里诞生的火箭和卫星,转移到发射基地以后,尽管钱学森与各路航天专家们进行了多次检查测试,仍是问题迭出,险象环生。
1970年4月18日,火箭与卫星开始垂直测试。
4月20日上午8时,发射基地上传来了周总理对这次发射提出的十六字要求:
“安全可靠,万无一失,准确入轨,及时预报。 ”
于是,一幅书写着周总理十六字要求的巨幅标语,高高悬挂在发射架上,给发射现场增添了警示而神圣的气氛。
然而,这幅标语刚刚悬挂起来的第二天——4月21日中午,“长征一号”第三级火箭的固体燃烧发动机,在检查时出现异常。
无奈,一项紧急补救...全部
“东方红一号”升天记实
看来,周总理的担心与叮嘱绝不是多余的。在乱世里诞生的火箭和卫星,转移到发射基地以后,尽管钱学森与各路航天专家们进行了多次检查测试,仍是问题迭出,险象环生。
1970年4月18日,火箭与卫星开始垂直测试。
4月20日上午8时,发射基地上传来了周总理对这次发射提出的十六字要求:
“安全可靠,万无一失,准确入轨,及时预报。
”
于是,一幅书写着周总理十六字要求的巨幅标语,高高悬挂在发射架上,给发射现场增添了警示而神圣的气氛。
然而,这幅标语刚刚悬挂起来的第二天——4月21日中午,“长征一号”第三级火箭的固体燃烧发动机,在检查时出现异常。
无奈,一项紧急补救措施提了出来:速将北京地面试验站备用的第三级火箭空运到发射基地。
4月21日晚,载着“长征一号”第三级火箭的大型运输机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夜航,穿过云海,越过雷雨区,终于在午夜时分安全降落在酒泉机场。
4月23日,周恩来总理发出预令:“如果一切准备工作已经做好,希望能在4月24日或25日发射。”
钱学森接到周总理的预令以后,这次股的寒风,来到发射现场。发射架穿上那件绿色的军棉大衣,迎着刺骨的寒风,来到发射现场。
发射架上,周总理提出的十六字要求:“安全可靠,万无一失,准确入轨,及时预报”赫然在目。
他在发射架下,慢慢地踱着步子,认真地思考着眼前的发射工作。他想到,周总理所以选择要在这两天内发射,一定是考虑到了国际、国内诸多因素以后,才作出决定的。
发射是不能再拖了,丑媳妇总是要见公婆的。就让这颗晚产的卫星在天宇经受考验,决定成败吧!
想到此,他感到身心轻松了许多。可是,当他再次看到发射架上醒目的“十六字”要求时,他的心立即又被一把神圣的责任感的大钳钳住了。
他不由地自问:我做到“安全可靠,万无一失”了吗?现在,发射时间已经落在日本后面了,如果再发射失败,怎么向周总理交待?怎么向党中央交待?怎么向全国人民交待?他甚至感到,也没有脸面面对自己的祖先。
此刻,他突然想起了儿时母亲给他讲过的我们的祖先许多发明、创造的故事:是我们的祖先发明了养蚕、曹思,编织出了色彩斑斓的锦帛;是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活字印刷术;是我们的祖先最早懂得观测天象、星象和物候,从而编制了历法;是我们的祖先开凿了南北大运河,建造了举世无双的万里长城;而“飞天”的畅想也源于我们中华民族,第一个祈盼飞天的便是我们的祖先万虎。
昨日,我们祖先创下的辉煌,永远是中华儿女的骄傲,作为后人,我们绝不能向祖先脸上抹黑!
霎时间,一阵裹挟着沙石的寒风迎面袭来,他不由得打了一个寒战。他置身于戈壁荒滩,双眼凝视着东方,他不由地想到了故乡杭州,他想到,家乡的春风大概已经绽开了桃李杏梅,已经吹开了杜鹃牡丹,但是,在酒泉发射基地,依然是春寒料峭,处处荒漠凄凉,风沙起处,一片灰黑。
这时,他想到了妈妈教他的一句古诗:“春风不度玉门关”。
他抬眼望去,那高大的发射塔架巍然挺立,那乳白色的火箭,犹如一把倚天宝剑,矗立在戈壁大漠之中。突然间,他身边身边似乎回荡起了那首《东方红》乐曲。
他以为这首乐曲将是他飞天梦想成真的象征……
1970年4月23日,发射基地的火箭和卫星通过了最后一次测试检查。指挥部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报,认为可以实施发射,并将发射时间定为1970年4月24日晚9时30分。
钱学森在发射任务书上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同时,上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批准。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准备,进入了最后一天。只待毛泽东最后批准,明日即可升空。
中国人几千年来的飞天梦想,有可能变为现实。
这最后一日的等待,对于钱学森来说,显得格外漫长。
时间已近午夜了,钱学森住宿和办公用的车厢里的马灯依然亮着。因为当时的发射基地还没有像后来建起的招待所和指挥部,每次发射火箭试验,参试的科技人员和指挥部,都住在从北京开往酒泉发射基地的专列上。
按理说,火箭和卫星已经进行了最后一次测试检查,发射任务书上他已正式签了名,中央军委已同意了这次发射,只待毛泽东批准了。近一个时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很好休息的钱学森,今夜正好是一次难得的休息机会,应抓紧时间安稳稳地睡个好觉了。
可是,他却没有丝毫睡意。
发射卫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发生任何一点故障,都可能导致全局的失败,乃至酿成大祸。钱学森虽说对已经竖立在发射架上的火箭和卫星作过多次测试、检查,心里有了底数。
但是,只要没有将卫星送上轨道上,只要“东方红一号”没有奏响《东方红》乐曲,这一切都还是“未知数”。他作为现场的技术总指挥,此时怎能放心睡大觉呢?
钱学森将火箭和卫星上的大小技术环节,在脑子里又过了一片“筛子”,这才站起来伸展了一下腰身。
他凭窗探望,只见远处发射场上灯火辉煌,耀如白昼。发射场的解放军官兵们正在加紧忙碌着,场地上晃动着他们来回奔走的身影。这支长年驻守在戈壁荒滩,多次经受严峻考验的部队,当说是和平建设时期最可爱的人。
他们为了民族的崛起,甘愿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给钱学森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当他把视线转向黑洞洞的天空时,又一桩使他烦恼事涌向心头。原来,这一带的天气近几天一直很坏。
火箭、卫星发射的气象条件很重要。
所以,每次发射的气象形势,钱学森都特别重视,每次发射前,他都要参加气象汇报会。对于气象物理,钱学森可以说是通晓的,因此,他有时还和搞气象的工程师一起分析气象图,预测未来的气象。根据近日的天气预报,24日属于“转折天气”。
“转折”有两种可能性,转好,自然是巴不得的好事;但是,如果天气朝着坏的方面“转折”,那么,发射日期就有可能再度延迟。想到此,钱学森的心头,又掠过一丝忧虑。好在天气不属于技术问题,也不是人为的因素。
因此,这种忧虑和担心只是同“运气”联系在一起,使人捉摸不定。
在彻夜不眠的思虑中,钱学森又迎来了戈壁滩的黎明。
钱学森走出车外,呼吸着这里清晨凛冽的寒气,精神为之一振。
钱学森朝着发射场的方向走去,路上看到,加注分队的年轻官兵们,乘坐者加注车,从身旁驶过,一路上撒下嘹亮的“语录歌”声。
1970年4月24日上午,加注队完成了对运载火箭一、二级加注推进剂的任务。
火箭和卫星进入发射前八小时的准备程序。
下午3时50分,直通中南海的红色保密电话机的铃声响了。钱学森急忙抓起电话,听到周总理在电话里说道:
“毛主席已经批准这次发射。
希望大家鼓足干劲,过细地工作。要一次成功,为祖国争光!”
这振奋人心的号令,迅速传遍发射场地的各个岗位。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和周总理的嘱托,人们更加精心地进行着最后几小时的准备工作。
就在毛主席的指示下达不久,地面的一个跟踪雷达出现了不稳定状况,连续波测量也不太同步。
钱学森意识到,所以出现这些情况,多半是由于人们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造成的。
于是,他来到这个发生故障的机房,非常坚定地劝说大家:“不要紧张,这如同临阵打仗一样,一慌就要出错,现在最需要的是头脑冷静。”
在钱学森的劝说和安抚下,参试人员的情绪稳定了下来。
他们表示故障很快就可以查明,并迅速排除。
钱学森看到大家的情绪安定了,微笑着点头,放心地离开了那里。
下午5时30分,钱学森与发射基地司令员商议后,向北京报道了地面雷达站出现的情况,表示故障已经排除,不影响发射。
并向北京报告说:
“发射时间,初步定在24日晚9时到9时30分之间。”
晚7时50分,周总理再次来电话询问情况。钱学森就火箭和卫星的情况,回答了总理提出的问题。
并表示,尽管发射前还可能出现一些小问题,但这次发射成功是有把握的。
周总理在电话里笑了。因为他听得出来,钱学森对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怀有充分信心。
8时整,基地司令员也向周总理报告:将要下达一小时准备的口令。
预计9时发射。
20分钟以后,意外情况又发生了——突然发现卫星上的应答机对地面发去的信号没有反应。
应答机是卫星上的一个重要附件,一旦发生故障,卫星上天后将影响跟踪测量的精度和运行轨道预报的准确性。
无奈,只好再次打电话给北京,请求延长半小时的准备。
周总理同意延长半个小时的准备,并且再次强调指出:
“必须把应答机的故障解决好。”
这时的钱学森,在距离发射塔百米远的哨位旁来回踱步。
他背着双手,时而踱步,时而停下来,凝视着即将升空的火箭与卫星。那副慈祥的面庞上,此时写满了焦虑与沉重。
他现在思考的问题是,如果故障出在地面还好办;如果出在卫星本身,那么,事情就麻烦了,这要打开卫星舱进行检查。
这样,时间就一定拖长。而根据气象预报,今晚9时左右;在发射场上空云层可能裂开;出现一个小时的“发射窗口”。到时,卫星上的故障能否排除姑且不说,即使排除了,“发射窗口”也可能会错过。
真是急死人啊!
局面总算有了转机。
经检查,故障出现在地面设备的一个松动的接头上,从而排除了故障在卫星本身的可能性。
晚8时28分,应答机的故障排除了,钱学森对着苍天,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好事多磨。
人们刚刚平静下来的心,又被一个长途电话扰起了波澜。
9时整,发射指挥部向各点号,各台站下达了:“三十分钟准备”的预令。湖南新化卫星观测站又来了告急电话,说那里的一台单脉冲雷达的参量放大器的电子管坏了,8时30分刚换上一支新的,按技术要求,应给予40分钟的调整时间。
9时15分,湖南新化站再来电话报告,说是单脉冲雷达的管子已调整好两路,另一路正在调整之中。
据此,指挥部报告北京,只要延长到9时35分即可发射。
一波三折,电话频频,使一直守候在电话机旁的周总理也察觉到了第一线参试人员的心情是不是过于紧张了?于是,周总理向基地发出了最后一道指示:
“不要慌忙,不要性急,要沉着,要谨慎。
关键是工作要准确,要把工作做好。延长十分八分是可以的。”
总理的指示非常及时。意外情况迭出,既反映了我国工业基础的薄弱,反映了“文革”的混乱状态,也反映了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发射卫星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压力。
自然,压力最大的莫过于钱学森了。只是,这位才华横溢的大科学家,不仅有渊博知识,而且也具备深厚的修养。因此,他始终不急不躁,沉着冷静,脸上总是挂着那种安详的微笑。细心的人只有在他踱步的节奏变化中,猜测着他内心不时荡起的微细波澜。
为了今天,他已经度过了近2000个日日夜夜的忧思与焦虑了。现在,火箭发射在即,他的心情反而显得平和了。因为,他相信,他率领的这支年轻的航空队伍是靠得住的;他相信,发射基地那些无所畏惧的解放军官兵是靠得住的;他相信,经过反复测试和检验的火箭和卫星是靠得住的。
此刻,钱学森充满信心地对发射基地的司令员说道: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建议发射零点为9时35分,不再变动了。”
“同意。”基地司令员作出果断的回答。
1970年4月24日晚9时05分,指挥员下达了“三十分钟准备”的口令。
紧接着高音喇叭里响起了“全体人员立即撤离现场”的命令。
大漠的春天,姗姗来迟。9时许,西部的天空还留有落日的一缕余辉。但是,随着那一缕红色的消失,无边的戈壁黑朦朦的夜幕在迅速降临。
钱学森抬头看了看阴沉沉的苍天,厚厚的乌云笼罩在发射场上空,丝毫没有裂开缝隙的样子。他的心情不由得又变得沉重了。
发射场上,随着工作人员的撤离,突然变得寂静异常。在黑黢黢的夜空下,巨大的发射架以及写在巨大木牌上的周总理提出的“安全可靠,万无一失,准确入轨,及时预报”十六个火红的大字,在灯光照射下,耀眼夺目。
这时,一个振奋人心的喜讯传来了。连日来,一直坐在电话机旁等候着发射场消息的周总理,于九时15分向发射场全体参试人员发来了亲切的问候:
“请转告今晚战斗在发射场上的同志们,大家辛苦了!下一步关键是工作要准确,不要慌张,不要性急。
要沉着,要谨慎,把工作做好,争取一次成功!”
发射场的高音喇叭播送着周总理的亲切问候。人们听着广播,不约而同地将目光集中在发射场的高空。
就在这时候,奇迹发生了。
发射场上空的云层,突然神话般的裂开一道“长廊”,并继续向火箭即将飞行的东南方向渐渐延伸出去。“长廊”里,星光闪烁,清晰可见,简直是上帝精心设计出来的一条飞向太空的光明通道。
望着这神话般的情景,人们欢呼雀跃。
凝结在钱学森心头的一团乌云也为之消散了。
这时,发射指挥员呼叫着卫星航线上各个观测站的名字。然后,一个接一个清脆急促的应答声,在宁静的夜空回响。
接着,指挥员发出了“十五分钟准备”的号令。
两颗信号弹腾空而起。
高音喇叭依旧播送着周总理的最新嘱托:“工作要准确。不要慌张,不要性急。要沉着,要谨慎,把工作做好!”
9时34分,天空中又升起一红一白两颗信号弹。
“一分钟准备!”
高音喇叭嘎然而止,戈壁滩顿时变成无声世界。
这时的钱学森,心头象一潭秋水,平静得很。他什么也不去想,什么也不用去想了。
1970年4月24日晚9点35分,当倒计时器上闪烁出“0”字时,指挥员下达了“点火”的命令。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操作员的手指对准了“点火”电钮,有力的一按,竖立在发射台上的“长征一号”火箭的发动机,一齐喷射出桔红色的火焰。只听“轰隆”一声巨响,乳白色的“长征一号”火箭,托举着“东方红一号”卫星,腾空而起,直向那个“发射窗口”飞去。
十八秒以后,火箭开始拐弯,朝着东南方向越飞越快,转瞬间,便在茫茫的夜空中消失了。那火箭,也将钱学森等航天人的心带到了远方。
尽管指挥部还没有收到观测站的有关报告,发射场的科技工作者,解放军官兵们,已经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十分钟以后——晚9时45分,从数千里以外的观测站传来了振奋人心的声音:
“星箭分离!”
“卫星入轨!”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终于从世界的东方升起来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终于同苏联、美国的卫星并驾齐驱遨游太空了!
此时的钱学森,眼里噙着泪水,心潮在翻滚。
多少年来,他梦寐以求的便是这样的时刻——我们中国人终于跨入了航天史时代!
晚9时50分,又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传来了,中央广播事业局打来电话:
“我们已经收到了我国卫星上播放的《东方红》乐曲声。
声音非常清晰、宏亮”
放下电话,钱学森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两行喜泪从他的面颊上流淌下来,他顾不得去擦,便和卫星小组、导弹小组的成员们互相搂成一团。在他的那节车厢里,人们喊呀、唱呀,任凭泪水飞溅,任凭激情渲泄。
这是喜悦的泪水,是自豪的泪水,这是多少年来苦辣酸甜凝聚成的泪水啊!
为了中华民族的航天梦,为了共和国的繁荣富强,他们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曲折,不知排除了多少无端的干扰,不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
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