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学什么
想问什么啊,做什么事情吗,就我个人的观点来看,大学里学知识,拓宽知识面,完善自己的不足,和学成长。
不少中国大学生对上大学的付出与获益比例表示不满。他们认为,自己投入过多的时间内与金钱。四年的学习时间与昂贵的学费,但“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念了四年出来还是找不到工作”。 《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近万名受访者中,34%的人后悔读大学,后悔就读大学的人中,51%的人认为,在大学里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一名汉语言专业的大三学生表示:“所谓的专业其实并不专,公共课要求很多,而且这今年我花在英语上的时间占了一大半。 我真不知道为什么古汉语专业对英语有这么高的要求。”另外这些人觉得后悔的原...全部
想问什么啊,做什么事情吗,就我个人的观点来看,大学里学知识,拓宽知识面,完善自己的不足,和学成长。
不少中国大学生对上大学的付出与获益比例表示不满。他们认为,自己投入过多的时间内与金钱。四年的学习时间与昂贵的学费,但“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念了四年出来还是找不到工作”。
《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近万名受访者中,34%的人后悔读大学,后悔就读大学的人中,51%的人认为,在大学里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一名汉语言专业的大三学生表示:“所谓的专业其实并不专,公共课要求很多,而且这今年我花在英语上的时间占了一大半。
我真不知道为什么古汉语专业对英语有这么高的要求。”另外这些人觉得后悔的原因包括,“念了四年,出来还是找不到工作”。占39。2%。
老实说,既然有那么多的人后悔上大学,我就劝告年轻人上大学要慎重。
上大学对许多人来说是一种经济行为,算的是投入产出。对另一部分人来说,是精神行为,追求的是人生理想。对前一种人来说,问题很简单: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不合算就不应该上大学。对后一种人来说,中国的大学也远不是一个精神机构。
学校、教授、学生,大部分怕是都围着钱转,能安心下来“坐而论道”的已经很少。大学未必能提供你所需要的精神资源。
但是,大部分学生还要在大学中读下去。他们没有别的求学选择,不可能等到大学变好了以后在接受高等教育。
毕竟大学里还是集中了年轻一代的精英。所以,我索性脱离“惨不忍睹”的现实,抽象的谈一下在大学里应该学什么。
大部分上大学的人,后悔的原因是“在大学里没有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其实,我虽然不相信“百无用处是书生”的古训,但还是认为在大学里应该先学些“无用”的东西。
我最爱讲的一个故事是:美国一位成功的企业经理骄傲的告诉他的欧洲朋友,他当年大学所学的东西和他的事业一点直接关系都没有。但是,他的大学经验却奠定了他一生生活质量的基础。
这话怎么理解呢?
第一,如果把“有用”定义为工作中的某种具体技能的话,大学教育的许多内容是“无用”的。
比如。大学培养你对生活的敏感,帮助你体会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分享别人的感情,理解我们文明的源流,或者教育你跟有效的建立人际纽带,行成自己的价值观念等等。这些都未必能直接帮助你找到工作,但可以使你生活的更充实。
这到底是有用。还是没用呢?
第二,事实证明,许多在大学里学习无用东西的人,日后往往成为特别有用的人才。你查查美国企业总裁的学历就会知道,拿MBA的人确实不少,但在本科时就读企业管理的人却不多。
相反,许多人本科读的是文学、历史、艺术、中世纪研究等“无用”专业。甚至有大老板亲自劝自己日后准备经商的孩子们在本科中放弃企业管理,改学文史。为什么?按马斯洛的心理学说分析,人的心理需求由低到高有各种层级:物质上的生存需求,
如衣食住行;安全需求,如稳定的职业,家庭资产,社会治安等;归属需求,如成就感,他人的尊重,社会地位等;最高的则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如道德,创造力,用自己的一生改变世界等。
一般而言,天赋比较高的人,对底层级的需求不那么关注,因为他们可以轻而易举的使之获得满足。对他们具有挑战性的是高层级的需求。而恰恰是这些层级的需求更有精神性。许多杰出的人才把其青春投入到一些“没用”的事情上,上大学也选“没用”的专业。
不过等他们毕业后面临实际生活,就立刻显示出超人的能力。
说这些,并不是主张大学教育应该脱离实际,而是要重新定义大学教育所必须面临的“实际”:大学是为学生打造未来的人生框架,而不仅仅是职业框架。
不能舍本逐末,让学生为了一门手艺而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
大学教育的根本就是这种心灵的自由。如果你老盯着什么事“热门”,盘算着什么有用,你的心灵就好像一个总盯着老板的脸色的雇员一样微微诺诺。要知道,你的技能可以被雇用,但你的心灵绝不能被雇用。
大学要培养的,就是一个能主宰你生命的心灵。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