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关于电焊论文

我需要一篇电焊工技师论文,有哪位大侠知道到什么网址去下载,急求。必有重谢

全部回答

2007-08-06

234 0
    中国焊接行业的现状、发展及展望 在进入21世纪的前夜,美国的焊接同行们围绕着“美国焊接工业应对21世纪挑战”的主题展开了大规模的研讨。他们广泛、深入地探讨了焊接在未来20年可能遇到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以《焊接工业展望》为主框架的一系列分析报告。
   我国焊接界的有识之士亦对我国焊接行业如何跨入21世纪予以了异常关注。  以林尚扬、关桥两位院士为首的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工作组开展了《我国制造业焊接生产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工作。
  在过去的三年里,项目工作组进行了艰难的调研,在掌握国内、外大量第一手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我国焊接行业的现状和主要挑战,规划了未来的发展战略和对策,提出了内涵丰富、极具战略意义的研究报告。
     这项工作得到了焊接行业的高度关注。2004年3月,中国焊接协会、中国焊接学会组织了由我国焊接行业权威专家参加的焊接行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与会专家对两位院士的报告予以了高度评价,同时对今后行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极其宝贵的建议。
   本文旨在根据研讨会专家们的建议,在两位院士报告的总体框架下,重点探讨行业层面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挑战和对策。   目 录 一 概述 二 机遇及挑战 (一)中国焊接行业的现状 (二)未来的市场需求 (三)主要挑战 1 焊接行业的“创新与学习” 2技术创新能力 3行业支撑体系 三 对策分析及建议 (一)创新能力建设 (二)焊接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完善 (三)焊接标准体系的完善 (四)焊接认证与合格评定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1 焊接认证体系的完善 2 合格评定程序的建立 (五)焊接信息体系建立 四 结语 一 概述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焊接已经成功地完成了自身的蜕变。
    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过程何时开始,何时结束。但它确确实实地发生在过去的某个时段。我们今天面对着这样一个事实:焊接已经从一种传统的热加工技艺发展到了集材料、冶金、结构、力学、电子等多门类科学为一体的工程工艺学科。
  而且,随着相关学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不断有新的知识融合在焊接之中。   剖析现代的焊接,我们不难发现其愈发显现出的几大特征: —— 焊接已成为最流行的连接技术 在当今工业社会,没有哪一种连接技术象焊接那样被如此广泛、如此普遍地应用在各个领域。
  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极具竞争力的性价比。 —— 焊接显现了极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在人类社会步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焊接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当今世界的许多最新科研成果、前沿技术和高新技术,诸如:计算机、微电子、数字控制、信息处理、工业机器人、激光技术等,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焊接领域,这使得焊接的技术含量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并在制造过程中创造了极高的附加值。
   —— 焊接已成为关键的制造技术 焊接作为组装工艺之一,通常被安排在制造流程的后期或最终阶段,因而对产品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  正因为如此,在许多行业中,焊接被视为一种关键的制造技术。
   —— 焊接已成为现代工业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 在工业化最发达的美国,焊接被视为“美国制造业的命脉,而且是美国未来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其主要根源就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许多工业产品的制造已经无法离开焊接技术的使用。
     在人类发展史上留下辉煌篇章的三峡水利工程、西气东输工程以及“神舟”号载人飞船,哪个没有采用焊接结构?以西气东输工程项目为例,全长约4300公里的输气管道,焊接接头的数量竟达35万个以上,整个管道上焊缝的长度至少1万5千公里。
  离开焊接,简直无法想象如何完成这样的工程。   如果将焊接比喻为我们生命中的阳光、空气和水难免会感到夸张,但勿容质疑的一点却是:焊接今天已经深深地溶入了现代工业经济中,并在其中显现了十分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 机遇及挑战 (一) 中国焊接行业的现状 焊接行业由焊接及相关技术的“使用者”、焊接器材(包括焊接材料、焊接设备、辅机具和切割器具)的“供应者”和提供相关支持服务的组织或机构(包括科研院所、学校、培训机构、检测机构、实验室、器材经销商等)组成。
     焊接作为一种通用的共性技术,在制造业中被相当数量的企业用作关键的加工工艺,焊接直接决定着其产品质量的好坏。这些企业构成了焊接技术应用的主体。 根据我国产业类别的划分方法,这部分企业广泛分布在锅炉、压力容器、发电设备、核设施、石油化工、管道、冶金、矿山、铁路、汽车、造船、港口设施、航空航天、建筑、农业机械、水利设施、工程机械、机器制造、医疗器械、精密仪器和电子等行业中。
    这些企业在我国工业经济建设中影响深、涉及面广、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据不完全统计,这些以焊接为主要加工技术(或焊接对其产品质量具有关键影响的)的企业数量达7000多家。
   我国现有焊接器材的生产企业上千家。其中焊接设备的生产企业数量约为900家,焊接材料生产企业数量在500家以上。  另外,我国还有上百家企业从事焊接辅机具、配套器具、切割机具和相关的安全防护用品的生产制造。
  这些企业构成了我国焊接器材供应业的主体。 我国焊接行业还包括为上述两类企业提供各方面相关技术支持和服务的公共机构。这些机构虽然数量不多(仅仅数十家),但对行业的影响很大,主要从事焊接及材料连接方面的行业管理、研究开发、教育、培训、认证、标准化、信息咨询和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这些公共机构包括科研院所、大学、职业技校、培训基地、行业管理和服务部门。 有关数据统计结果表明:2002年我国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已经超过了1。6亿,其中制造业的就业人数达到8000多万。
  在美国,焊接就业人数在1996年就超过了200百万,占全美制造业总人数的10%以上。  考虑到美国制造业工业产值为我国的4-5倍,人均劳动生产率为我国25倍的状况,以及中、美两国焊接生产力水平方面的因素,即使按照比较保守的方法估算:我国目前焊接行业的就业人数应有一千万人左右。
   关于我国焊接行业的现状,从整体上做定量的评估或许有些困难,但从各国焊接材料的产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焊接行业的规模。  2002年的焊接材料数据统计结果表明:我国焊接材料的总产量已经攀升到了144。
  9万吨,与美、日、欧的总和相当。我国作为世界第一焊接大国的地位可见一斑。 (二) 未来的市场需求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2003年钢产量为2。
    2亿吨,比上年增长21%。按照我国焊接用钢量为40%的比率计算,焊接结构的钢材量接近9000万吨。 而在工业发达国家,焊接用钢量基本达到其钢材总量的60%-70%。
  根据我国2020年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以及我国焊接行业的发展趋势预测,我国可能在今后5至10年时间内达到60%的水平。  届时我国钢产量将介于2。5至3亿吨之间。这意味着焊接量将增加一倍,这就形成了对焊接生产效率和劳动力的可观需求。
  考虑到我国焊接生产效率增长的实际空间,生产率和劳动力之间的联动关系等方面因素,未来我国焊接劳动力的需求可能在百万数量级以上。因此,焊接行业将在今后5至10年继续保持增长的势态。   在进入21世纪的前夕,美国焊接学会(AWS)曾组织权威专家讨论、制定了美国今后20年焊接工业的发展战略。
  其分析报告对焊接未来做了如下预测:在2020年,焊接仍将是金属和其他工程材料连接的优选方法。美国工业界将依靠其在连接技术、产品设计、制造能力和全球竞争力方面的领先优势,成为这些性价比高、性能优越产品的世界主导。
     由此不难看出:焊接在未来的工业经济中不仅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而且还将对产品质量、企业的制造能力及其竞争力产生更大的影响。 在加入WTO后,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经济活力最强的国家,我国焊接工业的发展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如何有效地把握机会,迎接挑战,保证今后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焊接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 主要挑战 1 焊接行业的“创新与学习” 我国在2001年加入了WTO,标志着我国经济开始正式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
  我国2002年吸引国外直接投资500亿美元以上,居世界第一。事实上,从我国制造业全面进入全球产业链之日起,制造的理念就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今天的制造与传统的概念截然不同。
  在过去,制造被简单地定义为:“将原材料加工成半成品或成品的过程”。而当代国际化的工业经济赋予制造的诠释则是:“制造商经营、管理自己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合格产品,满足用户需求的一系列活动和过程”。
   因此,今天的工业竞争并不局限在企业之间,而是延伸至企业的外部空间(包括其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  而且竞争的内涵也不限于企业的技术、管理、质量、价格、成本,而是包括其对环境、规则、文化、政策等在内的综合适应能力。
   当今世界工业发展的环境有了明显改变,贸易和投资的障碍日益减少,技术进步使得国际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新技术、企业创新和组织管理、国际规则构成了当今工业竞争环境的三方面主要特征。  这一观点得到了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强烈认同。
  在此基础上,技能、研究开发、国外直接投资、技术引进费用和现代基础设施被视为与国家工业发展直接相关的五大驱动力。 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2002年发布的《2002/2003年度工业发展报告》,在现代国际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的途径有两种。
    一种是以自然资源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等静态条件获取临时优势的方法。这种方法被定义为“低级途径”。另一种“高级途径”则是通过建立和加强自主能力,获取长期竞争优势。在以技术创新为主导的当今国际竞争中,各国都高度重视后者,即通过提高自身适应能力,部署、逐渐提升新的生产和管理技术,并创造出更新的技术。
    这一整套活动和能力建立的过程被定义为“创新和学习”。 在工业化程度较低的阶段,仅凭借基本技能、基础设施、有利的资源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就可能轻易地获得竞争优势。但这种优势往往是临时性的。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如果竞争的参与者不吸纳新的技术,开展创新活动,提高自身能力,这种优势就会逐渐消失。  其后果不外乎就是在竞争环境中逐渐边缘化,最终被淘汰。 在工业化步入一定的成熟阶段,研究开发、外资投入和先进的技能将成为工业竞争力的主导。
  “学习和创新”这时对于企业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回顾我国焊接行业5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从我国焊接行业现有的规模、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各方面综合评估,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焊接行业正在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发,我国焊接领域内的外资投入和技术引进均达到了相当规模,但我们在高端技术、前沿技术领域没有任何优势,这意味着我们虽然进入了全球的产业链,但仅仅居于价值链的低端。  由此可见,我国焊接行业正面临着如何“从弱到强”的发展课题。
  而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无疑是我们今后发展的关键。这恐怕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焊接行业“创新和学习”的主题。 根据工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创新和学习”的内容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发展时期和阶段都将发生变化。
  而且,这是一个长期的、代价昂贵并且充满风险的过程,其艰难程度可能丝毫不亚于工业发达国家为保持前沿技术优势而进行的技术创新活动。  当然,我国焊接行业如果对此交出满意的答卷,无疑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这个回报就是强大的工业竞争力和整个行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2技术创新能力 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2002年的报告,我国在工业竞争力指数排行榜上的排名提升了25位(排名由1995年的第61位上升至1998年的第37位),是全球工业竞争力增幅最大的国家。
    这个成绩固然可喜,但如果对其做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我们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如前所述,对工业竞争力有直接影响的五方面因素包括:技能、研究开发、国外直接投资、技术引进费用和现代基础设施。
  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报告中,这些因素被视为与国家工业发展直接相关的五大驱动力。   如果将一些工业竞争力绩效良好的国家做对比、分析,或许可以更好地折射出我们的问题所在。
   在联合国工业组织的工业竞争力排行榜上,韩国和新加坡显示出了很好的绩效。韩国的排名从1995年的第22位上升至1998年的第18位。而新加坡则从1995年的第6位升至第1位。  这两个国家的工业竞争力指数都比较高,显示出很强的竞争能力(见图1)。
   图1 1998年工业竞争绩效、研究开发和外商直接投资的聚类分析 事实上,这两个国家获得竞争力的方式截然不同。新加坡主要依靠国外投资和技术引进,其本土的研究开发虽然不强,但借助外部技术和投资成功地提高了自己的竞争能力。
    韩国则是完全不同的成功模式,韩国非常注重本国的研究开发,主要依靠自主创新的能力来提高本国的竞争力。日本也是这种模式的典范,为了提高本国的技术创新能力,它甚至不惜通过限制国外投资的方式来达到自主创新、强化竞争力的目的。
   我国工业竞争力的提高主要来源于五大驱动力的后三项,即依靠改革开放以来显著增加的国外投资、技术引进,以及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  而五大驱动力的前两项,即技能和研究开发,我国明显落后。
  特别是代表技术创新的研究开发,我国得到的评估结论是:非常薄弱。 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采取什么方式来进一步提升我们的竞争力。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种成功模式都有借鉴价值。改革开放的初期,我们通过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基本建设规模、吸引外资、引进国外技术等手段,成功地提升了我国的工业竞争力。
    而今后我国竞争力的增强恐怕在更大程度上要依赖我们的技术创新,换句话说,也就是先进的劳动力技能和科技技术将发挥主导作用。 反观我国的焊接行业,不难发现:在技术创新方面,我们面临着几乎是完全相同的问题。
   首先是技能问题,反映在焊接行业则是焊接专业人才的贫瘠。  近年来,专业人才的供需矛盾日显突出。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高等院校从1998年开始取消焊接专业、实行通才教育。
  在我国职业培训体系尚不完备的条件下,人才问题已经初露端倪。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下去,今后几年矛盾将会更加突出。 其次是焊接领域的研究开发。焊接研究开发的主要问题反映在两方面:一是投入严重不足;二是整体研究水平下降。
    在工业发达国家,研究开发资金一般占其GDP的3%-5%。而在我国,情况明显不同。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2003年的研究开发经费总额为1500亿元,仅为我国GDP的1。
  3%。而对100家焊接企业的抽样调查结果则更令人沮丧,这些企业的平均研发经费仅为其生产总值的0。  37%。此外,我国在科研院所转企改制过程中,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这些问题包括:研究院所的经营和研发的方向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中、长期的研究项目和公益性研究项目倍受冷落;有些研究院所由于人才流失、资金支持不力等原因,被迫放弃一些有市场需求的研究领域,造成研究领域逐步缩减。
    总之,就整体研究水平而言我们正呈下降趋势。 除上述两方面问题之外,焊接领域内的技术扩散、研究成果转化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在焊接领域内,大多数企业(特别是焊接材料和焊接设备制造厂)属于中、小型企业,自身的研究开发能力比较弱,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大学、研究院所的研究力量。
    长期以来,我国焊接行业主要依靠这种以高等院校为上游,科研院所为中游,企业为下游(科技成果应用主体)的产学研合作链从事研究开发和研究成果的转化。当合作创新链的源头和中、上游部分出现问题时,对下游的负面影响恐怕就勿需多言了,其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了。
   综上所述,我们在技术进步的每个关键环节上几乎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不仅严重地妨碍着焊接领域的技术创新,而且引发出了一系列问题,诸如:水平低、工艺落后、自动化程度低、焊接质量差、生产效率低、焊接材料和焊接设备品种少、档次低等等。
    因此,焊接行业如何应对这一挑战至关重要,它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应当在“创新舞台”上发挥主要作用,这样才能带动我国焊接材料、焊接设备、辅机具、制造应用等行业的健康发展。
  韩国、日本为本国创新能力提高的成功经验或许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创新能力不解决,我们就只能成为新技术宴会的旁观者,面临的结局将是边缘化乃至最终被淘汰。   3 行业支撑体系 企业在现代的工业竞争过程中会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为了获得技术优势,需要进行创新活动;为了提高效率,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改革;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需要及时吸取最新的信息和知识。
  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进行的所有活动构成了企业“创新和学习”的内容。   事实上,企业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可能需要利用多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有些问题企业可以自行解决,有些问题则是企业自身无法解决的。
  因此,企业在“创新和学习”的过程中,能从周围环境中获取什么样的支持,往往决定了其“创新和学习”的成败。换言之,企业所处的环境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其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决定性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谓的“环境”涉及到国家战略、产业政策、经济背景、总体框架条件、以及企业可以获取支持的其他外部资源(包括信息、知识、标准、认证、教育培训等)。
  显然,政府、社团和企业是构筑这个“环境”的主体。因此,支撑系统的构架要以服务于社会为目的。 工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良好的工业环境可以为企业提供足够的支持,满足其信息、知识、技术等方面的需求。
    在焊接领域内,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完善的行业支撑体系。这些体系涉及到标准、培训、认证、咨询服务等各个方面。 客观而言,支撑体系的建立与整个国家的工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密切相关。
  我国从计划经济时期延续下来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暴露出了愈来愈多的问题。  我们一方面需要解决这些矛盾,另一方面又要兼顾今后的发展,特别是要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求。
  因此,焊接行业支撑体系的建设要按照与国际接轨的原则,逐步淡化行政色彩,职能逐步向行业协会和社团转移。 根据国际上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焊接行业的实际需求,我们应当尽快建立并完善四个方面的支撑体系:即教育与培训体系、技术标准体系、焊接认证和合格评定体系以及焊接信息服务体系。
     与国际上先进的支撑体系相比,我们现有的这些体系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差距。我们虽然初步建立了与国际相接轨的焊接人员培训、认证和标准体系,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普及的广度和推进的深度方面,尚有一定差距;我们尚未建立一套适应未来市场需求的合格评定程序,计划经济时期延续下来的质量监督机制应当如何调整和转化,值得研究;我们的行业信息工作是一个空白,焊接行业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整理对于决策、预测、规划至关重要。
    如何有效地建立信息体系是应当考虑的一个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在行业层面上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形成发展障碍。整个焊接行业面临的这些挑战应当引起有关各方的关注。 三 对策分析及建议 (一) 创新能力建设 如上所述,我国焊接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就是技术的创新。
    我们在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及其运行方式方面存在着诸多缺憾。这些缺憾在企业的“创新和学习”过程中可能引发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又可能牵扯到有关各方,包括政府、行业的支持机构和企业。
  有些问题需要在政府的宏观管理、市场监管和经济调节的范畴内解决;有些问题则需要在行业内部通过建立完善的机制加以解决;还有一些问题可能需要企业通过市场机制自行解决。  在这里,本文所要讨论的主要是前两类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作为市场化运作最为成功的工业化国家,其政府在提高工业竞争力方面的一些做法很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美国商务部在2003年4月至9月之间,先后组织了23次圆桌会议,邀请制造业的各方面代表参与讨论“美国制造业应对未来竞争的对策”。
    参加圆桌会议的人员来自航空、汽车、生物工程、半导体、化学制药、塑料、工具和模具等行业,代表着大、中、小型企业、少数民族企业和妇女企业。 美国商务部在总结、归纳工业界意见的基础上,于2004年1月提出了题为《美国的制造业——美国制造企业应对挑战的整体战略》的研究报告。
    该报告根据圆桌会议上来自企业界的呼声,有针对性地提出了6方面的对策。这些对策包括:加强政府对制造业竞争的关注;创建经济增长和制造业投资的有利条件;降低美国制造业的成本;创新投入;加强教育、再培训;促进市场开放和有利的竞争环境。
   为了保持美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该报告还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  其中与“创新投入”有关的措施包括: —— 设置一名部长助理,专门分管制造业和服务业。在该部长助理的协调、组织下,美国商务部技术管理局将会同国家科技委员会下属的制造研发战略工作组一起,重新评估现有联邦政府研究开发项目对制造业的重要性。
  而且,这种重新评估的内容还包括考虑对关键研究开发项目追加投资的必要性。   —— 在国家科技委员会内部建立一个制造研究开发战略工作组,负责确定未来联邦政府资助先进制造技术的优选项目。
  该工作组将采用论坛的形式,讨论、解决与制造业研究开发政策、项目、预算指南和方向有关的事宜。 反思我国焊接行业的创新体制和机制,从创新链源头到上、中、下游的链接环节产生的这些问题可能需要从多方面着手解决。
     有些上、中、下游的链接问题或许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由企业和科研单位自行解决。但是,创新链源头部分的问题显然在行业和企业层面无法根本解决。因为这些问题涉及到国家教育和科研体制的改革。
  毫无疑问,这些改革和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必然会在今后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中得到妥善解决。  从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角度出发,政府有责任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协调,而且协调措施和解决方案应当以今后的市场需求为导向。
   事实上,我国焊接行业创新能力的建设是一项十分艰难的任务。它既关系到整个行业的发展,又与国家中、长期的科技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不无关联。鉴于这是一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十分复杂和棘手的难题,建议有关部门组织包括教育界和研究领域权威专家在内的工作组开展必要的分析和调研工作,并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和可行的方案。
     从提升整个行业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国家应当重点支持、扶植一些共性技术研究机构的建设;确定对行业有引导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建立若干由首席专家负责的高水平、高素质的研究梯队并予以必要的支持。
   (二)焊接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完善 人才是现代工业竞争的首要因素之一,最近几年人才问题已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美国政府在制定其21世纪的竞争战略时,提出:“必须把教育、劳动力培训战略列入国家的优先列表中”。
  美国商务部的报告在描述保持美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对策时,特别将人才问题列为首选对象之一,认为“人才的培训和教育是关键”。该报告甚至将中美两国人才队伍进行了如下分析、对比: 2002年中国工科毕业生人数为21。
    96万人,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39%;而美国的工科毕业生人数不到6万人,仅占毕业升总数的5%。这种状况引起了美国政府和工业界深深的担忧。 我们姑且不论上述数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如何,这种简单的数字对比实际上并不能客观地反映问题的本质。
  事实上,我们(至少在焊接领域)比美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专业人才危机。   在美、欧等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大学普遍实行通才教育,其焊接人才主要来源于职业培训。他们的焊接职业培训体系经过多年的运行,已经进入了成熟阶段,不同种类、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比较完善。
   单看美国的工科毕业生人数似乎问题很严重,但事实上,美国早就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焊接职业培训体系。  在这个体系下,每年有大量的人员接受焊接职业培训后,获得美国焊接学会(AWS)的相应资质。
  而且,美国在获得国际焊接学会(IIW)的国家授权(ANB)之后,又开始在国际一。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教育/科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