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过故人庄我们老师叫我写历年
说孟浩然《过故人庄》
原 文: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译 文 :
老朋友准备了饭菜,邀请我到他的乡村家里。
村外绿树环绕,城外有青山斜立。
打开窗子,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园,
一边举杯畅饮,一边谈论农事。
等到重阳节那天,我还要来观赏菊花。
这首《过故人庄》是盛唐田园诗的名篇,诗人孟浩然也是盛唐著名的隐士。 一般地说,封建士人出仕到官场,退隐归田园,是政治态度和生活道路的一种重大抉择。隐士歌咏田园,往往与政治失志相联系,意味着对现实政治不满或不合,蕴含着不遇或不平的情怀。即使是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的鼻祖陶...全部
说孟浩然《过故人庄》
原 文: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译 文 :
老朋友准备了饭菜,邀请我到他的乡村家里。
村外绿树环绕,城外有青山斜立。
打开窗子,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园,
一边举杯畅饮,一边谈论农事。
等到重阳节那天,我还要来观赏菊花。
这首《过故人庄》是盛唐田园诗的名篇,诗人孟浩然也是盛唐著名的隐士。
一般地说,封建士人出仕到官场,退隐归田园,是政治态度和生活道路的一种重大抉择。隐士歌咏田园,往往与政治失志相联系,意味着对现实政治不满或不合,蕴含着不遇或不平的情怀。即使是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的鼻祖陶渊明,也在所不免。
孟浩然这首田园诗却一味赞美友情,欣赏田园,显得兴高采烈,志满意惬,似乎不涉时世,未见骚屑。乍一读来,好象只是扣紧题目,首联写应邀赴约,次联写农庄风光,三联写田园情趣,末联写再约后期,完整地写了这次访问老朋友农庄的经过;仿佛诚恳地说了一通辞别道谢的家常话,朴实无华,毫不惊人,话说完了,诗也结束了,真是“淡到看不见诗”。
然而知人论诗,稍加咀嚼,便可体会到这一番确乎出于肺腑的家常话,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构思和提炼,其中也蕴含着诗人不遇的感慨,只是表现得泰然自若,不介于怀,很有盛世隐士的风度。
孟浩然生活在武则天末到唐玄宗开元末,正是盛唐极盛的年代,国家富强,天下太平。
孟浩然一生五十一岁,大部分岁月隐居在家乡襄阳(今湖北襄阳),仅在四十岁时曾应举到长安谋仕不遇,然后赴荆州在张九龄幕下当过短期僚属,随即到吴、越游历了几年。他没有正式做过官,终身布衣,可以说是个洁身自好的实在的隐士。
孟浩然不做官,不事君,不涉世,不求名,却以其才学品德,情操风度,博得举世景仰,名扬天下。本来,他隐居攻读三十年,确实胸怀大志,以求一举成功,所以他在四十岁出山谋仕,并取得颇高的文名。
但朝廷执政不赏识,不获施展的机遇,使他激愤不平,幻想破灭,头脑变得清醒,性格变得刚强,志向也转变了。而当他坚决走向隐逸道路,却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很高的声誉。政治不遇的挫折,获取了精神补偿和满足,反而砥砺了他隐居的志节,增强了对田园的喜爱,还结识了许多同道和知音,加深了对友谊的珍惜。
因而在游历吴、越后重返家园隐居,他是隐士兼名士,田园加知音,清白而傲岸,优闲以恬适,自可心安理得,志满意足了。那曾经使他激愤的不遇失意,也化作人生的插曲,溅飞的浪花,虽然不能泯灭,却已淡然了。
《过故人庄》所抒发的就是这样的胸襟和情怀,所表现的就是这样的盛世隐士形象。
《过故人庄》主要歌颂隐士清高的情操和田园恬适的情趣,对当时政治不过稍含不满,其实并不深刻。但它真实地表现出开元盛世隐士典型的思想性格,反映出盛唐时代风貌的一个侧面。
它的主要成就在诗歌艺术方面。苏轼曾评论孟浩然的诗歌特点是“韵高而才短”(见《后山诗话》)。“韵高”指诗歌的思想情调,“才短”指诗人的艺术才华。这一评论是允当的,也适用于《过故人庄》。这首诗显然不以出众的艺术才华惊人,而以情深意浓、思真词实动人。
它如话家常,但并非客套,而是一片真心。它深入浅出,故并不浅薄,而是淡而有味。它技巧老到,却并无造作,而是浑熟自然。诗人是懂得诗歌艺术的,也是认真创作的。但他更注重于追求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表现真实的生活感受,因而虽然有“才短”之嫌,但无害其“韵高”之优,使他的诗歌独创平淡清腴的风格,而为人们喜爱。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