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娱乐休闲 电影

什么是索德伯格式电影

全部回答

2018-04-16

0 0
    导演索德伯格很有趣,他会用《十?罗汉》来赚取商业利润,而后去找那些个人偏爱的经典作品进行翻拍,而且要拍成个人喜爱的样子。《索拉里星》是原封不动的塔可夫斯基经典作品《潜行者》,而这部借用更为经典外壳的《德国好人》,则完全是模式化的世人皆知的黄金影片《卡萨布兰卡》。
     索德伯格从《性谎言录像带》的一鸣惊人到如今这样的作品喜好,多少让人觉得奇怪。起初,以为这种没风格的风格是他个人情趣所在和技术积累的过程。但是,《德国好人》中如假包换的重现四十年代好莱坞旧片风采的事情,仿佛只能验证索德伯格是一个过渡迷恋过往而坚决止步不前的出名导演。
    电影公司能够掏出这样的资金供他使用,猜想其个人魅力肯定绝好。这样说,并不是对索德伯格本人有意见。只是想证明,他是一个比较独特比较稀有的人物。其实,对于个人来说以如此模式进行艺术创作实在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这种感受有些类似于喜欢电影却一辈子无缘电影工作的人,很羡慕那些从事电影工作的人们的心理。  一个人,如果有机会可以制造自己的爱好,的确没有遗憾。 可是,对于索德伯格这些源于经典复制的作品来说,究竟是自我宣泄还是向经典致敬,是个问题。
  很多的知名不知名的导演都在向经典致敬,将其中的桥段、风格等等有所运用。但没有一部作品是如此全力仿效的。观者以为,无论从商业角度还是技术角度,致敬经典是很讨好的一种办法。  但终其目的,无非是一种掺杂怀旧、崇拜心理的再学习过程。
  目的还是前进,眼光还是着眼于未来的。而索德伯格有些不对,仿佛他完全凭借个人喜好来复制自己迷恋的风格和理念。短视的看,存在着一种必然的吸引力;而向远看,则有一种自大,而且是后退的味道。 《德国好人》简直就是四十年代好莱坞电影技术的现代重现。
    黑白画面、镜头角度、背景音乐,以及那些坐在汽车里面的背投运动街景,一切都仿效得一丝不苟。在不知情的人看来,完全以为是在电视上看老片。(赶巧,观者看到的是国内六区版,国配音轨的粗糙技术也让人回到当初音像资料馆看录像带的时代。
  )这些准确的复活带给人一种久违重逢又见面的观影快感,索德伯格的确展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单从技术角度看《德国好人》,索德伯格的复制成功几乎都可以将他归属于好莱坞四五十年代之人。
   其实,《德国好人》的剧情是很出众的。因为如此,所以观者更为奇怪索德伯格的特殊品位。改编自同名小说的《德国好人》展示的是乱世之中的纯正人性。不仅情节曲折跌宕,而且内意深远。  作为一部电影作品,既有历史大背景的神秘,也有情爱恩怨的纠缠,还有悬疑重重的惊险和成熟作品必备的深度,以及纯粹的黑色味道。
  而这样的故事,却被索德伯格作为重现《卡萨布兰卡》式高尚爱情的手段。从实际状况看来,《德国好人》的故事要比《卡萨布兰卡》的直观情爱深度了很多。个人觉得,索德伯格对于原著资源有些荒废和糟蹋。   《德国好人》中的乔治·克鲁尼和凯特·布兰切特是不是有可能抗衡亨佛莱鲍嘉和英格丽褒曼的黄金形象?答案当然是差之遥遥。
  如果没有《卡萨布兰卡》中的银幕经典形象,克鲁尼和布兰切特的表现还是可以的,尤其是后者。这个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索德伯格的复制情怀。他应该清楚,通过自己的引导,大众势必会将这部作品同经典比较个底朝天。
    克鲁尼是嫡系部队,不怕。而演技、形象俱佳的凯特·布兰切特,明摆着吃暗亏。因此说,索德伯格发达的复制功能多少都存在着一些自恋的危险。而反观影片的黑色味道,却是如假包换对黑色电影的表面重复。
  黑色味道是很容易产生个人风格的一种表现手法,根据个人理解可以五花八门,可以加大影片内涵的深度。  对于这种机会,索德伯格却只进行了停留在表面功夫的戏剧化处理。只是顺应情节而生的黑色情境,而不是对角色进行深度发掘。
  这使影片人物只停留在外在形式,根本就没有涉及到人物内心的特性。这样的结果使《德国好人》停留在风格的表面,由着形式主义结束了深刻内容极其所包含的内在深度。  其实,这就是索德伯格式的复制电影的致命弱点。
   自《罗汉》系列以后,索德伯格开始迷恋上经典复制。这和他从前的成功作品不大一样。由此可见,索德伯格式的复制的确无法成功,也不是一条多么好的未来之路。很难相信,如《战略高手》、《决不妥协》而获得盛赞的他会不会依然按照自己的偏好又一次进行模仿。
    上帝啊,但愿不会!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娱乐休闲
电影
明星
音乐
动漫
宠物
度假旅游
谜语
花鸟鱼虫
摄影摄像
脑筋急转弯
收藏
其它
电视
星座/运势
幽默滑稽
电影
电影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