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绩的哪些诗句看出王绩喜好饮酒呢?
王绩(约589〜644),是隋末唐初诗人,自号东皋子,今山西省祁县人。他一生以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自比,所以取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东皋”二字为号,既含有“葛巾联牛,躬耕东皋”之行迹,又显示出他远避尘嚣、超凡脱俗的胸襟。 东皋子博学多才。据他的莫逆之交吕才在《东皋子后序》中记载:“君性好学,博闻强记……阴阳历数之术,无不洞晓。”
东皋子深知饮酒之乐,自己的体会是“每一甚醉,便觉神情安和,血脉通利。既无忤于物,而有乐于身。 故常纵心自适也”。他的酒量很大,饮酒数斗不醉,曾仿照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写过《五斗先生传》,以抒发好酒量大遗世独立的情怀。他在《醉乡...全部
王绩(约589〜644),是隋末唐初诗人,自号东皋子,今山西省祁县人。他一生以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自比,所以取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东皋”二字为号,既含有“葛巾联牛,躬耕东皋”之行迹,又显示出他远避尘嚣、超凡脱俗的胸襟。
东皋子博学多才。据他的莫逆之交吕才在《东皋子后序》中记载:“君性好学,博闻强记……阴阳历数之术,无不洞晓。”
东皋子深知饮酒之乐,自己的体会是“每一甚醉,便觉神情安和,血脉通利。既无忤于物,而有乐于身。
故常纵心自适也”。他的酒量很大,饮酒数斗不醉,曾仿照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写过《五斗先生传》,以抒发好酒量大遗世独立的情怀。他在《醉乡记》一文中虚构道,“醉乡”是个好地方,“去中国不知几千里也。
其土旷然,无丘陵阪险。其气和平一揆,无晦明寒暑”。其中阮籍与陶渊明等十数人,一起游于醉乡,直到死后也没有再回来,最后就葬在那块土地上,中国人把他们称为酒仙。王绩对此十分羡慕,也打算永游醉乡。他曾感叹说:“恨不逢刘伶,与闭户轰饮。
”他擅长弹琴,且造诣精深。因此,吕才称其“高情胜气,独步当时”。
东皋子出身于大地主家庭,早年胸怀大志,诚如他《晚年叙志》诗中写道:
弱龄慕奇调,无事不兼修。
望气登重阁,占星上小楼。
明经思待诏,学剑觅封侯。
可见抱志高远,非等闲之辈。年轻时,因考试名列榜首,理应荣升高位,不料大材小用,竟当了个宫中校对书籍的小秘书。不久,因不愿“适人之适”,借故辞职。之后,又任扬州六合县县令,正遇隋唐群雄逐鹿,天下大乱,法无定章,理事受阻,东皋子只好饮酒度日,乃至“屡被勘劾”。
于是叹息道:“罗网高悬,去将安所!”遂把平时所积薪俸堆放在县衙门前,自己却假托有病,乘坐小船,当夜悄悄离去。离去时留诗《解六合丞还》一首,诗中写道但愿朝朝长得醉,何辞夜夜瓮间眠。”
在唐高祖武德初年,东皋子被征诏当了待诏门下省的小官。
当这个官每天送他三升酒喝。他的弟弟王静问他:“任待诏一职快乐吗?”他答道:“担任待诏能有什么快乐,只有那三升美酒还值得留恋。”原来他做薪俸寡薄的待诏,只是为了那三升好酒。管事的陈叔通奏知高祖,高祖笑了笑说:“太少了!三升酒留不住王先生。
”下令每天判给王待诏一斗酒喝。因此,时人送他个雅号叫“斗酒学士”。
宫中太乐署焦革善于酿酒。东皋子听说后,为了喝到焦家的好酒,执意请求,甘愿到宫中当太乐丞这样的寒酸小官(负责饮宴、祭祀一类事)。
酒是喝上了,可惜酒“福”太浅。过了几个月,焦革去世,就由焦革的妻子天天送酒给他喝。一年多,焦妻又相继去世。东皋子仰天长叹:“唉,老天爷不让我饮美酒!”从此,便挂冠归田,过起半是流浪半是隐居的生活。
东皋子疏狂洒脱,不拘礼俗。他哥哥王通(当时有名的儒家学者)等家人都看不起这个“醉鬼”。所以,凡遇“乡族庆吊,闺门婚冠”之事,也不通知他参加。而东皋子也不以为意,却“喜方外之浩荡,叹人间之窘束”,干脆不把那些“糠秕礼仪,锱铢功名”放在心上。
自己为了清静,搭茅棚住在与家乡隔河相望的一块沙洲上,种黍酿酒,养鹅莳药。“忽忆弟兄,则渡河归家,维舟岸侧,兴尽便返”。
东皋子借酒放胆,目无礼法。他认为在隋唐王权更迭、互相倾乳之际,他哥哥王通读圣贤书毫无用处。
他质问道:“不涉江汉,何用方舟;不思云霄,何事羽翮?”不如修心养性,逍遥于老庄道学之中,“帷天席地,友月交风。高吟朗啸,挈榼携壶。杜明塞智,蒙垢受尘”,干脆来他个“效阮籍遂性,从刘伶保真”。刺史杜之松想请他谈礼,他说,他不能再“整理簪屦,修束精神,揖让邦君之门,低昂刺史之坐,远淡糟柏,近弃醇醪”了。
说罢,自吟道“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然后拂袖而去。
乡里人只知沉溺于酒的东皋子,却不知东皋子为什么要喝酒,因而常常嫌弃他,讥笑他。东皋子却不屑一顾,并说:“你们这些人头发长见识短,不理解我。
”对此,他写了《无心子》来嘲弄那些乡中俗人,把他们喻为戴着笼头,上着脚绊,听人吆喝的“瘦马”“疲驴”。
东皋子在晚年出游,或骑牛或骑驴,过着“朝朝访乡里,夜夜遣人酤”的流浪生活,酒家出,酒家入,“昨夜瓶始尽,今朝瓮即开,梦中占梦罢,还向酒家来”(《题酒店壁》),累了醉了,则“倚垆便得睡,横瓮足堪眠”(《过酒家》),出行后,一走就是几个月。
遇有酒店,总是住上好几天。用他自己的话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饮酒至醉的好处是“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常酒后吐真言,或吟诗或为文,妙语连珠,好事者摘录下来,一时争相传诵。
与东皋子相邻的沙洲上还住着一位隐者,名叫仲长子光,是个哑巴,很有学问,一辈子没娶老婆,自食其力,卖药为生,会弹琴,写得一手好文章。东皋子爱其性情纯真,彼此虽没有说过话,却心心相印,与他对酒,终日不散。
东皋子嗜酒,并非常崇拜酿酒专家杜康。他精选一处高敞宽大的磐石上建了一座杜康庙,并在杜康像旁,增塑了一尊生前酿酒好友焦革的像以陪杜康。王绩亲撰庙文,每年岁尾,必去祭祀。
叫人不可思议的是,他是“酒鬼”,却又是当时很有才气的诗人。
他最有名的传世之作是《野望》,诗中写道: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中描绘的是一幅淡淡的又是极富生活情趣的秋日西落的图画,抒发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纯朴情怀,流露出生不逢时、“遗文高迹”不显的感慨。
此外,他写的《古意六首》也很耐人品味。其中如:
竹生大夏溪,苍苍富奇质。
绿叶吟风劲,翠茎犯霄密。
因此,他被后人称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人物。
其实,人的得失是相对的,又是统一的。
有得必有失——东皋子由于受不了官场的羁抑、礼仪的窘束,因而踏入另一块净土,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一方面违背时俗,在官场上没有混出个人样;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脱离了官场,才使他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以通脱,更有机会广泛接触了解下层劳动人民,经受劳动生活的磨炼,因而才有感于心,抒发于笔,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好诗文。
后人因其诗文而想起了东皋子,东皋子也因写下那些有价值的诗文而名留千古。
表面看来,东皋子“箕踞散发,与鸟兽同群,醒不乱行,醉不干物,赏洽兴穷,还归河渚,蓬室瓮牖,弹琴诵书”,过着一种悠哉悠哉的生活,其实他的内心是很苦的。
他以超越时代的情怀去对待当时的现实,就不可能被时人所接纳。他在临死时,给自己写的墓志铭,便是其心迹的真实流露(译文):
王绩我,只有父母,没有知心朋友。才高位下,勉强尽责。天子不了解我,乡邻不拿好眼看我,以至四五十岁,都一事无成。
不得已,只好归隐,喝酒混世。亲戚们认为我败坏了他们的名声,把我活着看成是“附赘悬疣”,盼望我早死,并把我的死当成是“决疣溃痈”。
人之将死,其言既真也善且悲。
东皋子的一生大致分为救世、愤世、混世、避世四个阶段。
年轻气盛时,想有所作为,便慨慷激昂地要“救世”,“学剑觅封侯”。当自己的志向与时代违忤受挫后,便转而为“愤世”,愤而于世事无补时,便转为“混世”,任情肆志,逍遥泉石,我行我素。他那语意双关的《过酒家》一诗就是明证:
此曰常昏饮,非关养性灵。
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
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确是一种痛苦。怎么办?随俗不甘,拔俗不易,要排除心灵深处的缠磨、冲撞、痛苦,只有“长昏饮”,用那令人昏醉的酒浆,去浇灭自己一腔愤世嫉俗的烈焰。
当他这种“长昏饮”的“混世”行为遭到连乡人都嫌弃的时候,自己又觉得“世无钟子期,谁知心所属”,最后不得不离开那人世的凡俗虚伪,到无人烟的“河渚”去找他内心的清静,转而为消极避世。
东皋子中年以后的归隐是彻底的。
他不是那种身在江湖、心怀魏阙的沽名钓誉之徒。一经归隐,便与天地同蜩,物我一体。他那居乱世而不染,临富贵而不屈的高士形象,受到后人的景仰。东皋子同时代的叛逆与冲突,虽然以销溶毁灭自身为代价,但正是这种“悲剧”才在后人的心中唤起了不同的悲怜与敬畏,从而也就从正面使人们的品格得到了陶冶,情感得到净化。
一位学者提到王绩对唐诗的贡献时说:如果说唐诗是汪洋大海,那么王绩的诗便是从万里之外的雪峰流向大海的细流;如果唐诗是一片广袤的碧绿,那么王绩的诗便是破土而出的小草,它用自己的一点鲜嫩呐喊着漫山遍野的苍郁。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