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明报"是一份什么性质和定位的报纸?有什么特点?
答:月冷千山
级别:智者
6月22日 1:05 《明报》是香港一份老牌中文报纸,于1959年5月20日由查良镛(笔名金庸)和沈宝新创立,其后售予中国数码的于品海。后来于品海被发现有刑事案底,《明报》再转售予现任主席马来西亚亲华商人拿督张晓卿。 《明报》现任总编辑为张健波。
《明报》在海外设有分部(同一集团还有加拿大温哥华之明报“加西版”、加拿大多伦多之明报“加东版”、美国纽约之明报“美东版”及美国旧金山之明报“美西版”)。于1966年1月创立《明报月刊》;另明报集团属下还有《明报周刊》、《亚洲周刊》、《HI-TECH WEEKLY》及《儿童周刊》刊物,自设出版社和经营旅游业务。 明报集...全部
答:月冷千山
级别:智者
6月22日 1:05 《明报》是香港一份老牌中文报纸,于1959年5月20日由查良镛(笔名金庸)和沈宝新创立,其后售予中国数码的于品海。后来于品海被发现有刑事案底,《明报》再转售予现任主席马来西亚亲华商人拿督张晓卿。
《明报》现任总编辑为张健波。
《明报》在海外设有分部(同一集团还有加拿大温哥华之明报“加西版”、加拿大多伦多之明报“加东版”、美国纽约之明报“美东版”及美国旧金山之明报“美西版”)。于1966年1月创立《明报月刊》;另明报集团属下还有《明报周刊》、《亚洲周刊》、《HI-TECH WEEKLY》及《儿童周刊》刊物,自设出版社和经营旅游业务。
明报集团(HKEx: 0685)于1991年3月22日起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明报》内容以香港新闻为主,两岸新闻次之;报道亦屡次获奖。调查指香港市民认为《明报》在本地报章中有较高的公信力。
其《世纪》副刊以文学、文化艺术创作等人文科学的探讨与政治专栏为主。
《明报》比其他大众化报纸(如东方日报、苹果日报)较保守,但亦较亲北京报纸(如大公报、文汇报)开明,因而不少港人视《明报》为较中立的报章。
《明报》较少用震撼读者的大标题,而偏爱使用中性用语,使许多读者认为它较为中立。另一方面,《明报》也不像其他大众报纸般将娱乐新闻放在头条。亦因此,不少设有代订报纸的香港中学经常以《明报》作为首选。
在本地报业市场剧烈竞争下,近年《明报》大标题的语气和内容被指较以前“软”化,即趋向“资讯娱乐化”(infotainment)。
“报纸是老板的私器。”这是《明报》创始人查良镛先生的格言。
他说:“新闻自由,是报社员工向外争取的,而不是向报社内争取的。报社内只有雇主与雇员的关系,并没有谁向谁争取自由的关系。”
总体来说,查良镛透过《明报》呈现的四种精神,分别为:
强烈民族意识;
高举儒家思想;
反战;
崇尚自由。
2003年4月陶杰在《明报》“黄金冒险号”专栏撰文《下台吧,董建华》严厉抨击当时的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要求他下台,引起颇大回响,该篇文章多次被引用,成为当时社会责骂董建华文章中的其中一篇经典。
《明报》主要读者群是中产阶级、专业人士、经理和企业的决策人。他们通常有较高的收入和教育程度,是香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读者群。所以,很多发表政见的广告,都在《明报》刊登。
《明报》也是香港教育机构较多订阅的报纸。
香港的学校常把《明报》列为强制的报纸订购,而《明报》亦时常为学生提供特别优惠及举行活动。
《明报》于1959年始创之际,只是一份走偏锋,利用一些小市民感兴趣的话题,再配上其武侠小说去吸引读者的小报,销量最差时只有五六千份。
时移世易,1960年代开始,中国大陆政局动荡,1962年4月期间,大量中国大陆难民涌入香港,《明报》报道与评论难民问题上,与香港乘势强大的左派立场南辕北辙。1964年12月,查良镛展开与《大公报》之间的笔战。
1963年10月,外交部长陈毅在北京对日本记者团发表“核裤论”,声明“不管中国有多穷,我当了裤子也要造核子!”查良镛立即在《明报》发表题为《要裤子不要核子》社评,反对在贫穷情况下造原子弹。
此论一出引起轩然大波。香港《大公报》、《文汇报》、《新晚报》、《香港商报》、《晶报》等左派报章猛烈围攻《明报》,《明报》发表《我们关于裤核问题的十点立场》社评,甚至不惜以全部版面阐述对“核裤论”自始至终坚持的立场。
最后因新华社主管廖承志批评左派报章在论战中的表现,左派报章停止论战。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