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生活 生活常识

地震它会造成哪些破坏性的后果呢?

地震它会造成哪些破坏性的后果呢?

全部回答

2017-02-16

0 0
    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特征是明显的晃 动。极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这是因为 地震波从地内向地面传来,纵波首先到达的缘故。
  横波接着产生大振幅的 水平方向的晃动,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1960年智利大地震时,最 大的晃动持续了3分钟。  地震造成的灾害首先是破坏房屋和建筑物,如 1976年中国河北唐山地震中,70% ~80%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惨重。
  地震对自然界景观也有很大影响。最主要的后果是地面出现断层和地 震裂缝。大地震的地表断层常绵延几十至几百千米,往往具有较明显的垂 直错距和水平错距,能反映出震源处的构造变动特征。  但并不是所有的地 表断裂都直接与震源的运动相联系,它们也可能是由于地震波造成的次生 影响。
  特别是地表沉积层较厚的地区,坡地边缘、河岸和道路两旁常出现 地裂缝,这往往是由于地形因素,在一侧没有依托的条件下晃动使表土松 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动使表土下沉,浅层的地下水受挤压会沿地裂缝上升至地表,形成喷沙冒水现象。
    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观,或隆起,或沉 降,使城乡道路坼裂、铁轨扭曲、桥梁折断。在现代化城市中,由于地下 管道破裂和电缆被切断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煤气、有毒气体和放 射性物质泄漏可导致火灾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
  在山区,地震 还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  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 上游形成地震湖。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时,神奈川县发生泥石流,顺山 谷下滑,远达5千米。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从时间上看,地震活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表现为在一定时间段内地 震活动频繁,强度大,称为地震活跃期;而另一时间段内地震活动相对来 讲频率少,强度小,称为地震平静期。  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
  地震的地理分布 受一定的地质条件控制,具有一定的规律。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不稳定的 部位,特别是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形成地震活动活跃的地震带。全世界 主要有三个地震带: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 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经台湾再到菲律宾转向 东南直至新西兰,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 地震。
    本带是在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 界,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二是欧亚地震带,大致从印度 尼西亚西部,缅甸经中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越过帕米尔高原,经 中亚细亚到达地中海及其沿岸。
  本带是在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印度洋板 块的消亡边界上。  三是中洋脊地震带,包含延绵世界三大洋(即太平洋、 大西洋和印度洋)和北极海的中洋脊。中洋脊地震带仅含全球约5 %的地 震,此地震带的地震几乎都是浅层地震。
  中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区域的地震带上,这些区域主要 是: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 部;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一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 湾;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一地中海地震带上, 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地震研究部门在报道某地区发生的地震时,往往以多少级和烈度多少 度来表示。
  地震震级是根据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大小而定的。一次地震释 放的能量越多,地震级别就越大。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 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小于里氏2。 5级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 感觉到,称为小震或者是微震;里氏2。
  5 ~ 5。0级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 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为有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十几万次;大于 里氏5。0级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为破坏性地震。  中 强震震级大于4。
   5级、小于6。0级,就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如果震级 大于等于8。 0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一般来说,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 能量相差约900倍。目前人类有记录的震级最大的地震是I960年5月22 日智利发生的9。
     5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一颗1800万吨炸药量的氢 弹,或者相当于一个100万千瓦的发电厂40年的发电量。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是相同的;同一次地震,在不同 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
  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 作”了另一把“尺子”——地震烈度。  中国地震烈度表对人的感觉、一般 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影 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 造等。
  人们常听到的震源就是指地震波发源的地方。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 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  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 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60千米的叫浅源地震, 深度在60 ~ 300千米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叫深源地震。
  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 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千 米。
  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髙原快速隆升导致 的,原因已有初步结论:震源深度为10 ~20千米。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 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观测点距震中的 距离叫震中距。
    震中距小于100千米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 ~ 1000千 米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 长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 浅、烈度也越大。
  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 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  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 的。
  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 炸弹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 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  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我国把地震烈度划分为十二度,不同烈度 的地震,其影响和破坏程度大体如下,从1度到12度,分别是:无感—— 仅仪器能记录到;微有感一-个特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少有感 ——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多有感——室内大多数 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惊醒——室外大多数 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惊慌——人站立不稳, 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房屋损坏——房屋轻微 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建筑物破坏——房屋 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建筑物普遍破坏——房屋 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建筑物普遍摧毁 ——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毁灭——房屋大童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山川易景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生活
生活常识
服装/首饰
美容/塑身
购车养车
家电
礼节礼仪
美食/烹饪
购物
购房置业
婚嫁
家居装修
交通出行
起名
保健养生
育儿
生活常识
生活常识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