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娱乐休闲

请问春秋时期同晋国争霸中原的诸侯国是A楚B燕C韩D赵

我不知道这到题谁帮帮我

全部回答

2007-04-19

0 0
楚国,魏赵韩 从晋国分裂出来的 ”三家分晋”

2007-04-19

54 0
答案:A 具体我就不说了,可以参考楼上几位!

2007-04-19

81 0
     春秋时期的历史是一段大国争霸史,其中又以晋楚的一百六十年争霸最为激烈、最为引人注目。在经历了春秋初期的周郑交质、齐桓公称霸之后,郑国、齐国都迅速衰落,北方的晋国和南方的楚国都迅速强大起来。
  两国都大肆吞并其周边的小国,并建立了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政治、军事制度。到晋文公、楚成王年间,晋国在西方压制住了秦国的扩张,以“无礼于晋”的名义征伐郑、卫、曹等国,并在城濮之战(前632年)中击溃了楚国及其仆从国的联军,正式拉开了晋楚争霸的序幕。
          此后160年中,晋楚两国围绕着对中原各小国的宗主权问题,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郑国、宋国、曹国、鲁国等中原诸侯成了战争的最大受害者。有趣的是,晋楚两国主力部队的直接交战并不多,前后只有城濮之战(前632年)、泌之战(前597年)、鄢陵之战(前575年)三次大规模冲突。
    绝大部分战争是发生在大国与小国之间,晋国、楚国经常轮流讨伐不遵从它们的小国,如郑国就曾经连续几年遭受两国武力威胁,一旦倒向楚国,晋国就来征伐;一旦与晋国结盟,楚国又来征伐。
  晋、楚两个大国还向它们的仆从国征收非常沉重的贡赋,并要求这些仆从国在战争时出兵助战,当大国争霸的炮灰。  而与晋、楚并列的秦、齐两个大国,虽然处境比小国稍好,但也经常卷入大国争霸的战争中。
  晋国曾经和秦国多次作战,秦国和楚国结成同盟,经常在晋国主力南下争霸时趁虚而入,侵袭晋国;而齐国原先也曾与楚国合谋伐晋,但在案(安+革)之战(前589年)中被晋国打的大败,此后又连续被晋国讨伐,几乎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
    从此齐国君主只得到晋国朝见,承认晋国在北方的霸权。晋楚争霸的局面,逐渐演变为齐-晋同盟与秦-楚同盟争霸的局面,当然,争霸的主力还是晋、楚两国。      楚共王年间,晋国连续在案之战、鄢陵之战中打败齐国、楚国,又率领诸侯远征秦国,秦国被迫闭门坚守,晋国的霸业达到了最高峰。
    晋国还派人到楚国的邻邦——吴国,教授他们使用战车、排列战阵的方法,并唆使他们不断进攻楚国,楚国顾此失彼,难以全力投入中原争霸,郑国、蔡国等也纷纷倒向晋国。但好景不长,晋国很快发生内乱,先是晋厉公与执政大臣发生武装冲突,然后又是执政诸卿连续内讧,晋国境内的戎、狄等少数民族也开始背叛晋国。
    齐国也趁机撕毁了与晋国的盟约,挥师攻晋直至太行山。此时,晋国人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执政诸卿的内讧上,晋侯的权力越来越小,执政诸卿也不再热中于出兵争霸。晋国的霸业开始动摇。
        前546年,在宋国的斡旋之下,晋、楚终于在宋国都城之外进行了四十年来的第一次会盟,虽然这次会盟的气氛很不友好,但毕竟迈出了和平的第一步。  大部分中原诸侯也都参与了这次会盟。
  在歃血时,楚国人坚持第一个歃血,以取得盟主的名分;此时晋国的实力已经下降,也不愿意和楚国闹翻,就同意由楚国先歃血。这标志着晋国极盛时代的结束。晋、楚两国共同约定:晋、楚地位相等,齐、秦两国不向任何一个国家进贡,其他中原诸侯必须同时向晋、楚两国进贡,并且亲自到晋、楚去拜见盟主。
    虽然楚国对中原诸侯仍然蛮横无信,但它的军事力量已经复苏,且有楚灵王这样野心勃勃的君主,中原各国不得不再次向它低头。郑国的子产向晋国提出减少诸侯的贡赋,居然被赵文子接受,这也是晋国霸业衰落的一个缩影。
        前538年,野心勃勃的楚灵王终于在申地会盟诸侯,除了晋、鲁、曹、卫、邾之外的所有中原诸侯都参与了会盟,连越国都派大夫参与了。  在这次会盟上,楚灵王傲慢无礼,中原诸侯都怀有贰心。
  由于吴国仍然在不断威胁楚国,楚国的霸业也并不稳固,必须部署大量军队防御吴国。楚灵王本来就是杀死侄子才上台的,在国内也存在许多反对力量;但他不注意加强内部团结,反而一心穷兵黩武。在他统治后期,先后灭亡了陈、蔡两国,违反了当时的国际准则(一般不灭亡较大的诸侯国)。
    楚灵王还修建东、西两座不羹城,在陈、蔡、不羹部署重兵威胁中原诸侯,楚国不稳固的霸业就这样达到了一个虚假的顶峰。   楚灵王有一套浩大的战争计划:从郑国手中夺走许国的故地(今河南许昌),逼迫周天子交出九鼎,征服徐国,打败吴国,让晋国彻底屈服等等。
  但他的穷兵黩武终于招致了悲惨的下场,被自己的兄弟公子比、公子析、公子弃疾等联合推翻。  公子弃疾最终即位,成为楚平王,并恢复了陈国、蔡国、许国的独立地位。此时,晋国的内乱已经非常严重,形成了知、韩、赵、魏、范、中行六卿专权的局面,卿大夫互相攻打如仇雠,公室的力量空前衰落。
  而齐国的公室也开始衰落,执政大夫田氏开始专权。中原大国纷纷衰落,给了南方的吴、越以崛起的机会。  到楚平王、晋昭公年间,晋楚两家争霸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新的霸主——吴、越即将登场。
        前506年,吴王阖闾伐楚,攻陷楚国都城郢,楚国借助秦国的支援才免于亡国。此后吴王夫差热中于争霸中原,打败了齐国,又在黄池与晋国会盟。楚国趁吴国注意力转移的机会,迅速恢复了军力,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先后消灭了臣服于吴国的唐国、蔡国、陈国,巩固了北方和东方的边境,重新成为强国。
    而吴国却始终忽略了越国的重大威胁,并最终在前473年为越国灭亡。而晋国也是内乱不断,赵氏驱逐了范氏、中行氏两家执政大夫,又与卫国、齐国等连续交战,四卿并列的局势形成。此时离三家分晋,只有14年的时间了。
  杜预说的好,此时的晋国“早已失霸”,而楚国更是险些亡国,晋楚争霸的局势,到此可以正式划上一个句号了。        在长达160年的争霸史中,晋楚两国一共吞并了近50个诸侯国,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战争,小规模冲突不计其数。
  双方会盟、交质不下十次,堪称古代国际政治不可多得的标准。两国争夺霸权的战争,最终却以两国都筋疲力尽、退出霸主的候选行列而告终。此后晋国迅速分裂为韩、赵、魏三国,战国七雄的格局形成。     总结晋楚的160年争霸,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阶段:      1、晋国优势阶段 (楚成王、楚穆王时期,即晋文公、晋襄公、晋灵公时期)      这段时期最大的历史事件是城濮之战,晋国大胜   2、楚国优势阶段(楚庄王和楚共王初期,即晋灵公之后到晋平公之前)      这段时期最大的历史事件是?地之战,楚国全面胜利。
        3、晋楚相持,晋国略占优势阶段(直到春秋结束)   这段时期除了鄢陵之战晋国不战而胜,没有爆发其他大战。      城濮之战中,晋文公的军队击溃了楚令尹子玉率领的楚、陈、蔡等国联军,不仅获得了郑、卫、曹的支持,也拉拢了陈、蔡、许等楚国的仆从国。
    楚国的势力范围主要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方城山、汉水以南的地区,是楚国本土,几乎从来没有敌国进入这个地区(直到吴国攻陷郢都);第二是申、息、邓、陨等楚国的边邑,都是很早被楚国征服的小国,“申息之师”是楚国的一支精锐部队,楚国就是以这些边邑为基地入侵中原的;第三是陈、蔡、许等楚国的仆从国,这些国家离楚国很近,被楚国的军力所威慑,在大部分时间里都依附于楚国;第四是郑、曹、卫、鲁等中原诸侯,是楚国和晋国争夺的焦点,也是春秋时代战争最频繁的地区。
    现在晋国不但完全制服了中立国,击败了楚国的仆从国,还掳掠了楚国方城山附近的边邑,这对楚国是一种严重的侮辱、挑衅。      晋国的威望不仅来自于军事力量,也来自周天子对它的信任。
  晋国是当时大国中唯一的姬姓诸侯(齐、秦都是异姓),比楚国这种“蛮夷之邦”显然有更强的号召力;晋文公曾出兵帮助周襄王复位,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第二个赢得“尊王攘夷”美名的人,晋文公的会盟甚至招来了周天子参加。
    作为姬姓中最大的国家,晋国称霸比楚国称霸更符合大部分姬姓诸侯的利益。   到楚穆王时期,由于晋文公去世,晋国势力有所下降。楚穆王北进又吞并了许多小国,并重新拉拢了曾一度臣服于晋国的许、蔡、陈等国。
  到了楚穆王之子楚庄王即位,翻天覆地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楚国的势力范围主要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方城山、汉水以南的地区,是楚国本土,几乎从来没有敌国进入这个地区(直到吴国攻陷郢都);第二是申、息、邓、陨等楚国的边邑,都是很早被楚国征服的小国,“申息之师”是楚国的一支精锐部队,楚国就是以这些边邑为基地入侵中原的;第三是陈、蔡、许等楚国的仆从国,这些国家离楚国很近,被楚国的军力所威慑,在大部分时间里都依附于楚国;第四是郑、曹、卫、鲁等中原诸侯,是楚国和晋国争夺的焦点,也是春秋时代战争最频繁的地区。
          在春秋早期(楚武王时期),楚国的主要政策是平定汉水以东诸侯。“汉东之国随为大”,楚国多次攻伐随国,使随国彻底成为楚的仆从国,“汉阳诸姬”也随之臣服于楚。
  到了楚文王时期,楚的策略由“东进”(攻略汉水以东地区)变成了“北进”(攻略淮河上游地区),申、邓、息等国都是在楚文王时期被灭亡的,楚文王还第一个采用了“县”的制度,派遣贵族官员管理申、息等县,使“申息之师”成为了楚国的重要辅助力量。
    陈、蔡也在此时成为楚的附庸国,楚国将它的势力范围由长江流域扩大到了淮河流域。      楚成王在位初期,没有用心于中原争霸,而是开发长江以南地区(既今湖南、江西北部),这一战略是完全正确的。
  楚国避开了此时不可一世的齐桓公的锋芒,改为着力营造自己的大后方。在基本平定江南后,楚国在方城山修筑了坚固的防线,并进一步拉拢陈、蔡、许等诸侯国,使这些诸侯国的仆从程度越来越深。     楚成王中期,楚国终于和中原大国发生了第一次正面冲突。
  齐桓公纠集诸侯讨伐楚国、蔡国,名义上是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实际上是想争夺楚国的仆从国陈、蔡等。虽然楚国巧妙地说服齐国退兵,但蔡国从此就加入了齐国的势力范围,陈、许也认齐桓公为盟主,楚国的外围防线趋于崩溃。
          但齐国好景不长,管仲死后,齐国霸业就开始衰落。到齐桓公去世,五公子争立,齐国甚至沦落到要靠宋国保护的程度。此时楚国的战略思想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既然齐国霸权已经衰落,中原没有称霸的大国,既然陈、蔡、许等国已经重新归附楚国,那么楚国为什么不尝试称霸中原?楚国对本土、对北方边邑、对淮河流域仆从国的控制都已经十分稳固,下一步就应该开始第四步争夺——控制中原诸侯了。
    楚成王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君主,他的争霸策略也非常明智。齐国既然已经衰落,晋国、秦国又都没有强大到称霸的程度,那么谁是楚国的第一敌人?当然是气势汹汹的宋国。      楚成王看透了宋襄公的骄傲和狂妄,实际上宋国根本没有条件成为大国,更别提称霸诸侯了。
  楚国在泓水之战中几乎全歼了宋国主力,宣告了楚国成为第一大国。  在晋文公崛起之前,郑国、曹国、卫国甚至鲁国都承认楚国为宗主国,楚国控制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诸侯。这一短暂的时期是楚国在春秋史上最显赫的时期,此后楚国的势力范围再也没有达到如此巨大。
  

2007-04-19

53 0
应该选则A

2007-04-19

56 0
选A楚国,晋楚争霸 ,"退避三舍"就是当时的典故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热点搜索 换一换

娱乐休闲
娱乐休闲
明星
音乐
电影
动漫
宠物
度假旅游
谜语
花鸟鱼虫
摄影摄像
脑筋急转弯
收藏
其它
电视
星座/运势
幽默滑稽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