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央视面对面主持人董倩的资料
来自百度。
【董倩-个人简历】
1971年出生 民族:满族
199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
1995年11月至1996年12月 《焦点访谈》国际组编辑
1997年1月至1999年12月 《东方之子》出镜记者
2001年1月至2003年4月 《新闻调查》出镜记者
2003年4月至今 《央视论坛》主持人、《董倩面对面》栏目主持
【董倩-个人简介】
董倩出生于1971年,满族人。 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北京八中、北京大学完成了教育。1995年底,大学毕业后不久一次很偶然的机会,考入了中央电视台,开始在《焦点访谈》国际组工作。
董倩坦言往常的经历是“实习生的经历”,...全部
来自百度。
【董倩-个人简历】
1971年出生 民族:满族
199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
1995年11月至1996年12月 《焦点访谈》国际组编辑
1997年1月至1999年12月 《东方之子》出镜记者
2001年1月至2003年4月 《新闻调查》出镜记者
2003年4月至今 《央视论坛》主持人、《董倩面对面》栏目主持
【董倩-个人简介】
董倩出生于1971年,满族人。
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北京八中、北京大学完成了教育。1995年底,大学毕业后不久一次很偶然的机会,考入了中央电视台,开始在《焦点访谈》国际组工作。
董倩坦言往常的经历是“实习生的经历”,是“谨慎的学习过程”。
“按说每做一个节目我都应该增加自信,但问题是两方面的:一方面,的确是培养了自己的自信,知道在面对采访对象的时候应该调整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比以前自信了;另一方面,我比以前更诚惶诚恐、谨小慎微,因为我知道要采访得好太难了!怎么能够深入事情的本质、核心,挖掘到真实情况,这其中的学问太深了!”
董倩主动要求调入《新闻调查》栏目出任记者,虽然在《新闻调查》的出镜率要比《东方之子》低,但董倩看中它更广阔的工作空间。
在这样的空间里,到60岁都可以继续拓展。董倩承认在她更年轻的时候,不是没有浮夸过,但很快发现这样做很累。董倩一直在一点一点地积累,一点一点地努力,向着她心中的目标靠近[1][2]。
[编辑本段]【董倩-记者生涯】
在记者会上谈起自己的记者生涯,董倩有很多体会。
她坦言刚到中央电视台时压力非常大,也十分焦灼 。什么都不懂,也没有人教你,每天坐在办公室,看着别人忙忙碌碌,进进出出,只觉得自己无用,恨不 得帮别人扛机器去。好不容易有机会去采访那些东方之子,但白岩松采访一个人只需20分钟,自己来来回回却需要两个小时,心里直对摄像人感到歉意。
虽然6年多的磨炼已经使得今天的董倩镇定自若、成熟 大气,但什么是成功,董倩却自有她的看法。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一个题目,成为一个智者,这才是她的目标。
从重点大学到新闻评论部,一路在“人尖”中打拼的董倩,虽然亲历了众多重大事件,越来越被观众 和业界认可,但董倩却有着出乎我们意料的谦虚,“从所处的环境中,我始终能感受到什么是优秀的,所以我就越发感受到自己的不足。
我知道自己资质平平,所以我必须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我才能维持跟那些优秀的人一样的水平。这不是谦虚,这点我对自己的评价很客观。”
[编辑本段]【董倩-成长心得】
迅速扑面而来的新鲜事物竟会是这样陌生。
我进了电视台,可根本不懂电视,连什么是编辑机都不懂!我所熟悉的是在自己家里看到的电视节目,而远远不是电视本身!后来我才知道, 在电视台,是没有人主动辅导一个新人的,不懂的就要勤着问,勤着陪笑脸去迎人家的冷漠。
当时我哪懂 。北大的4年养出来了清高、比别人多上几倍的自尊、还有,甚至是傲慢。而所有这一切,当我每天看着 办公室里的同事出出进进忙这忙那,自己却像个木头一样傻呆呆坐在分给我的办公桌前不知所措时,轰然 倒塌。
取代它们的是自卑。真是小姑娘啊,那种自卑几乎要了我的命。哪里晓得在往后的日子里,自卑有可能是时时侵袭咬噬那颗稚嫩纯真的心的。从那天起,她开始踏上了艰苦的记者的道路。
[编辑本段]【董倩-名人自述】
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天到中央电视台来上班的情景。
那天,天是铅灰色的,天空中飘着无穷无尽的大雪花,冷得不得了。我早早地赶了4路车到东门传达室等制片人李小萍来接我进去。定的是9点,我恨不得8点就到了。后来才知道,我是参加招聘考试进台的,所以不象正式分配进来的 同事,有完备的一套证件,每天可以目不斜视、傲然出入于把守大门的武警卫兵的眼前。
我虽然被考试录取了,但一切还没有办理,所以站在东门外等,跟传达室里的一切人没有任何两样。那时候根本不懂这些 ,紧张兴奋地站在雪地里,紧紧地盯着东门里面出来的人,看哪一个像是接我的。哪里顾得上冷,人兴奋得直热。
第一次的印象太深了,我甚至记得那天我穿的是什么:细格布衬衫,灰色套头毛衣,牛仔背带裤,为 了上班新买的锐步运动鞋,一条灰格的宽大羊毛围巾,一件米色的毛茸茸的羽绒服,还有一顶我妈给我织的蓝白花毛线帽子。
我就是以这一身的学生气面对一切去了。
[编辑本段]【董倩-行业观点】
在主持节目她认为要想采访成功,首先气势上不能输,一定要让被采访者眼里有你。为了做到这一点,采访前的功课便不能不做足。
董倩觉得对于新闻来说,最首要的便是“准确”两字。如果你的提问不准确,或者说你的提问不够水准, 对方觉得你不具备与他们对话的资格,那么他们很可能就会敷衍你。
“朴素大方”是董倩对自己采访风格的评价,这也许得益于她的父母。
虽然董倩是家里的独生女,但多年来,父母给她最大的影响就是“朴素 ”。
多年面对面的采访经验,董倩总结出一句话:让对方觉得你配坐在他面前。“不管什么人,部长也好,普通老百姓也好,所谓‘配’,就是让对方感到‘你懂我说的话’。
这样,“在日后的采访中,能让别人把你 当回事,还是一个‘配’字。你更加‘配’,他就会更重视你,采访出来的东西就会更客观、更准确。[1]”
[编辑本段]【董倩-媒体报道】
董倩,至今已经历了7年记者生涯的历练,按说应该是比较自信了。
而她却深有感触地向我坦言:“真是越做越觉得如履薄冰、诚惶诚恐……”往常的经历被她称为是“实习生的经历”,是“谨慎的学习过程”。“按说每做一个节目我都应该增加自信,但问题是两方面的:一方面,的确是培养了自己的自信,知道在面对采访对象的时候应该调整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比以前自信了;另一方面,我比以前更诚惶诚恐、谨小慎微,因为我知道要采访得好太难了!怎么能够深入事情的本质、核心,挖掘到真实情况,这其中的学问太深了!”
不过谈起自己的记者生涯,董倩还是有很多体会。
她坦言刚到中央电视台时压力非常大,也十分焦灼。什么都不懂,也没有人教你,每天坐在办公室,看着别人忙忙碌碌,进进出出,只觉得自己无用,恨不得帮别人扛机器去。好不容易有机会去采访那些东方之子,但白岩松采访一个人只需20分钟,自己来来回回却需要两个小时,心里直对摄像人感到歉意。
虽然6年多的磨炼已经使得今天的董倩镇定自若、成熟大气,但什么是成功,董倩却自有她的看法。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一个题目,成为一个智者,这才是她的目标。
从重点大学到新闻评论部,一路在“人尖”中打拼的董倩,虽然亲历了众多重大事件,越来越被观众和业界认可,但董倩却有着出乎我们意料的谦虚,“从所处的环境中,我始终能感受到什么是优秀的,所以我就越发感受到自己的不足。
我知道自己资质平平,所以我必须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我才能维持跟那些优秀的人一样的水平。这不是谦虚,这点我对自己的评价很客观。”
工作中《新闻调查》是在进行“人对事”的采访。经过在《东方之子》3年的历练,董倩学会了挖掘一个人内心的东西。
而《新闻调查》涉及的面要广,程度要深,挖掘的是事件、事件中的人和人所参与的事件。从《东方之子》到《新闻调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只有完成了《东方之子》的积淀,通过在《东方之子》的钻研、训练、提高,才能进入《新闻调查》这一更高的层次。
没有《东方之子》的训练,就不可能有我在《新闻调查》今天相对自如一些的采访功力。”
作为一名出镜记者,董倩把自己定位于资料的搜集者,“要做一桌丰盛的宴席,素材的搜集是必不可少的,你准备了什么样的料,决定着你将获得一席什么样的菜。
所以我作为资料的搜集者,任务也是比较艰巨的。”为了能够搜集到更多的料,董倩不断地尝试不同领域的采访。她把现阶段定位为打基础的阶段,而《新闻调查》则提供给她一个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平台。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