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娱乐休闲 度假旅游

介绍我国几大石窟?如何建造的?

全部回答

2006-08-17

0 0
    中国四大石窟 敦煌石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 南北长约1600米。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 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
   莫高窟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本世纪初又发现了藏经洞(莫高窟第17洞),洞内藏有从4-10世纪的写经、文书和文物五、六万件,引起国内外学者极大的注意,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学。1987年12月,莫高窟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云岗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南麓,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  石窟始建于公元453年的北魏时期,佛教高僧昙曜来到北魏都城平城(今大同),刚巧遇到文成帝的车队,他的袈裟被马咬住。
  文成帝认为这是“马识善人”,便对昙曜以师待之。昙曜建议在武周山开凿造像,弘扬佛教,此议正合文帝之意,于是文帝下旨令昙曜开凿石窟。昙曜历时40余年完成了大多数石窟,其后又开凿了一些小石窟。  近50年的时间里,有多达40000人参加了这一庞大的工程,其中还有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的佛教徒。
  云冈石窟是一座中国石窟艺术宝库,它的艺术主体是东方体系的中华文化,但其身上也同时附着当时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以希腊文化为代表的西方体系和以印度为代表的次大陆体系,是举世公认的历史文化瑰宝和人类古代文明的结晶。
     在近1公里长的石壁上,佛龛如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到处都可见到石佛、石菩萨、石人、石马、石刻等。在云冈石窟现存洞窟53个,1000多个佛龛,石雕造像5。
  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高17米,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众佛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云冈石窟分为东区、中区和西区三个部分。   进入云冈佛寺大门,迎面便是中区的窟外檐4层高的木构大楼,顶饰琉璃,颇为壮观。
  第3窟是云冈石窟群中最大的一座石窟,窟前室正门上,有清康熙皇帝题写的“庄严法相”的横匾,相传是康熙巡游内蒙路过大同时所题的。石窟呈正方形,中央雕一直达窟顶的2层方塔。塔高15米,塔底面积62平方米,方塔的第2层每面各雕一立佛。
    方塔的四角各雕一9层出檐民族形式的塔柱,雕刻十分精巧细腻,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工艺技艺。第6窟被称为“三十三天”窟内很难找到一块空隙,四壁雕刻着33幅反映释迦牟尼自诞生到成佛的故事的雕刻,如腋下诞生、父子问答、逾城出家、山中求道、成佛升天等情节。
  其雕刻人物神态自然,形象栩栩如生,十分生动。  此外,还雕有菩萨、力士、飞天等,也都十分生动感人。第5窟也叫佛洞,窟顶是个不规则的椭圆形,沿中间是一坐佛巨像,高达17米,宽15。
  8米,脚长4。6米,中指长2。3米。他交叉在胸前的双手上可以同时坐下6个人,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雕满佛龛和各种造像,令人敬仰,其中以南壁天窗两侧浮雕的小佛像最为精彩。  洞门左侧,雕着一棵菩提树,树下雕有2尊对坐的佛像,他们好似正在思索着什么,神态十分逼真。
   云冈石窟中除了以佛、菩萨为主的造像外,还有极为丰富的配饰,如有手持排箫、琵琶、鼓笛的伎乐天;有骠悍勇猛的天王力士;有纯真无邪的童子;有端庄多姿的胁侍和供养人;有轻盈飘舞的飞天;有奇花异卉、珍禽神兽、瑞鸟宝塔、背光火焰…不胜枚举,令人目不暇接。
    这些绚丽无比的配饰与奇伟庄严的佛像组成了令人无限神往的人间乐园和天国世界的幻境。 云冈石窟的佛像艺术是中国中原地区继承和发展秦汉传统雕刻艺术,又吸收融合印度佛像艺术的首批大规模工程。
  它融汇了中外,并起到承先(秦、汉)启后(隋、唐)的重要作用,成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宝库,在世界文化上有着显著的地位。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的著名洞窟是宾阳洞。
  这个窟前后用了24年才完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内有11尊大佛像。 宾阳洞的主像释迦牟尼像,高鼻大眼、体态端祥,是北魏中期石雕艺术的杰作。洞中原有两幅大型浮雕《皇帝礼佛图》、《太后礼佛图》,画面上分别以魏孝文帝和文明皇太后为中心,前簇后拥,组成礼佛行列,构图精美,雕刻细致,艺术价值很高,是一幅反映当时帝王生活的图画。
     麦积山石窟 天水东南的中国四大石窟之一麦积山石窟,因该山状如堆积的麦垛而得名。 石窟始建于一千五百多年前,大多在二十到八十米高的悬崖绝壁上开凿,层层相叠,密如蜂巢。
  各洞窟之间有栈道相连,攀援而上可达山顶。麦积山石窟以泥塑为其特色,塑像的大小于真人相若,被誉为“东方塑像馆”。   附中国石窟: · 敦煌石窟 · 云冈石窟 · 麦积山石窟 · 龙门石窟 · 响堂寺石窟 · 须弥山石窟 · 炳灵寺石窟 · 伯孜克里克石窟 · 拜城石窟 · 龟兹石窟 · 托乎拉克埃肯石窟 · 克孜尕哈石窟 · 克孜尔石窟 · 森木塞姆石窟 · 库木吐拉石窟 · 玛扎伯哈石窟 · 延庆石窟 · 榆林窟 · 麦积山石窟 · 天梯山石窟 · 马蹄寺石窟 · 南北石窟寺 · 万佛堂石窟 · 巩县石窟 · 陕北石窟 · 天龙山石窟 · 广元千佛崖 · 广元皇泽寺石刻 · 拉梢寺摩崖造像 · 驼山石窟 · 云门山石窟 · 巴中摩崖造像。
     · 彬县大佛寺 · 柳埠千佛崖石刻 · 夹江千佛崖 · 乐山大佛 · 安岳石刻 · 剑川石窟 · 大足石窟 · 飞来峰石刻 · 龙山石窟 · 龙游石窟 。
  

2006-08-17

161 0
    我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计1100多个小龛,大小造像51000余尊,它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冈石窟是在北魏中期齐凿的。北魏经历了“太武灭佛”、“文成复法”。文成帝和平年间(460——465)云冈石窟开始大规模营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建成,前后计60多年。
  初由著名的高僧昙曜主持,“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  现第16至20窟就是“昙曜五窟”。现存洞窟大部分凿于太和十八年(494)迁洛前。据《水经注》记载,当时“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
  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日新眺”。   云冈石窟雕刻在我国三大石窟中以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彩见称。  最小的佛像2公分。最大的高达17米,多为神态各异的宗教人物形象。
  石窟有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的佛传浮雕,有精雕细刻的装饰纹样,还有栩栩如生的乐舞雕刻,生动活泼,琳琅满目。其雕刻艺术继承并发展了秦汉雕刻艺术传统,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艺术的精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对后来隋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与亚洲国家友好往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云冈第五、六窟在云冈石窟群中部,为孝文帝迁洛前约465——494年开凿的一组双窟。
  庙前有清顺治八年(1651)建造的五间四层木楼阁,朱红柱栏,琉璃瓦顶,颇为壮观。  第五窟开作椭圆形草庐形式,分前后室。后室北壁本尊为释迦牟尼坐像,高17米,为云冈最大的佛像,外部经唐代泥塑重装。
  窟内满雕佛龛造像。窟西侧刻有两佛对坐在菩提树下,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第6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二层方形塔往,高约14米,塔柱上雕有四方佛,上面四角各有一座九层出檐小塔,驮于象背上。
    窟四壁满雕佛、菩萨、罗汉、飞天等造像。窟顶有三十三诸天及各种骑乘,令人目不暇接。环绕塔柱四面和东南西三壁的中下部,刻有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内容连贯,构图精巧。
  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内容丰富,技法精炼,是云冈 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艺术汇集的大检阅。     云冈第七、八窟位于云冈石窟的中部,为一组双窟,是云冈石窟第二期开凿较早的石窟。
  七窟前现存的木构建筑,是清顺治八年(1651)修建。七、八窟平面均为长方形,窟内布局上下分层,左右分段。七窟后室北壁上层天幕龛的中央,雕一交脚弥勒菩萨像,坐于狮子座上,左右备一倚坐佛像,边为二胁侍菩萨。
    内容仍为三世佛,且出现了造像组合。下龛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壁与窟顶相接处雕一排伎乐人像,各执乐器演奏。东西两壁对称开凿,壁与顶部相接处雕一排千佛。下分四层雕有八个不同的佛龛。
  南壁凿有一门一窗,左右两侧各雕四个佛龛。门窗间有六个供养人和伎乐天人像。明窗内雕菩萨和禅定比丘。  内拱内雕力上、护法天王和飞天。顶部分格雕平棋,中为团莲,周雕飞天,把整个窟顶装饰得花团锦簇。
  第七、八窟与前期窟群比,在形制、内容、造像 构成、题材等方面出现了诸多变化,从中折射出北魏社会变革的洪流。   昙曜五窟现编号第16——20窟,是由昙曜和尚主持开凿的第一期窟洞,也是云冈石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
    据《魏书·释老志》载:“和平初,……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为楷模,雕刻五尊大像。
  这五窟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形制上共同特点是外壁满雕千佛,大体上都摹拟椭圆形的草庐形式,无后室。  造像主要是三世佛(过去、未来、现在),主佛形体高大,占窟内主要位置。   第16窟本尊释迦立像高13。
  5米,而相清秀,英俊潇洒。第17窟正中为菩萨装的交脚弥勒坐像,高15。6米,窟小像大,咄咄逼人。   第18窟本尊为身披千佛袈裟的释迦立像,高15。  5米,气势磅礴;东壁上层的众弟子造像造型奇特,技法娴熟。
  第19窟本尊为释迦坐像,高16。8米,为云冈第二大造像。第20窟为露天造像,正中为释迦坐像,高13。75米,为云冈石窟的代表作,面都半圆,深目高鼻,眼大唇薄。大耳垂肩,两肩齐挺,造型雄伟,气势浑厚。
     云冈五华洞位于云冈石窟中部的第9——13窟。  这五窟因请代施泥彩绘而得名。第9、10窟为一组前后室结构的双窟,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太和十三年竣工,辽代曾在此兴建崇福寺。
  两窟平面近方形。前定南壁凿成八角列柱,东西壁上部雕出三间访木构建筑的佛龛,余壁满雕佛像、飞天。后室窟门上雕有明窗,北壁主佛是释迦佛。  第10窟主像是弥勒。后室门拱内外两面有精雕图案花纹,结构严谨,富于变化。
  第11——13窟是一组,具有前后窟的第12窟为中心窟。11窟中立方塔柱,塔柱四面上下开龛造像,除南面上龛为弥勒外,均为释迦立像。东壁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483)造像题记,是研究云冈开凿史的重要资料。
    窟东北有太和二十年(496)铭龛和七佛立像。第12窟前正室和东西壁上部均雕出三间仿木构建筑屋形佛龛,前列两柱,洞开三门,窟顶雕有伎乐天,手持排 箫、琵琶、横笛、束腰鼓等乐器,是研究音乐史的重要资料。
  第13窟本尊是交脚弥勒菩萨,高约13米,右臂下雕一力士托扛,既产生了力学作用,又兼具装饰效果。  南壁上层的七佛立像和东壁下层的供养天人,皆为窟中精品。东壁佛龛形制各异。五华洞雕饰绮丽,丰富多彩,是研究北魏历史、艺术、音乐、舞蹈、书法和建筑的珍贵资料,为云冈石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冈东部窟群,指云冈石窟东端1——4,均为塔洞。第1、2窟为同期开的一组,凿于孝文帝迁洛前,窟内中央雕造方形塔柱,四面开龛造像。  第一窟主像是弥勒,塔南面下层雕释迦多宝像,上层雕释迦像。
  浮雕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第二窟是释迦像,塔南面下层雕释迦多宝像,上层雕三世佛。两窟南壁窟门两侧都雕有维摩、文殊。第三窟为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的洞窟,前立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
  窟分前后两室。  前室上部左右各雕一塔,中雕方形窟室,主像为弥勒,壁面满雕千佛。后室南面两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农纹流畅的一佛三菩萨。坐像高约10米,二菩萨立像高6。
  2米。从风格和雕刻手法上看,很可能是初唐时的作品。第四窟风化水蚀严重,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年间铭记,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云冈西部窟群包括云冈石窟西部第21至45窟,以及一些未编号的小窟小龛。
  大多属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以后的作品。其特点是不成组的窟多,中小窟多,作为补刻的小龛多。造像多为瘦骨清相,衣纹下部褶纹重叠,神态文雅秀丽,藻井中飞天飘逸洒脱,具有浓厚的汉化风格,与“龙门期”雕刻十分接近。
    其中第38窟北壁“幢倒乐神”浮雕,是研究北魏杂伎的形象资料。   第39窟中心五层塔柱,塔身每面作五间,六柱,柱头上斗拱承托出檐,天平座,每层间阔高度皆小于下层,稳重隽秀,是研究早期造塔的重要资料。
  第40窟整体布局巧妙地运用装饰艺术,使洞窟格式、构图既有规律,又有变化,提高了石窟艺术的格调。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娱乐休闲
度假旅游
明星
音乐
电影
动漫
宠物
谜语
花鸟鱼虫
摄影摄像
脑筋急转弯
收藏
其它
电视
星座/运势
幽默滑稽
度假旅游
度假旅游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