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儿13岁,上初一,道理都懂,
希望以下文章能帮你正确对待你女儿的学习及家庭教育。谢谢!
如有问题请发邮件给我fljysx@
许多老师和家长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突然之间莫名其妙对家长和老师产生了一种抵触情绪,对大人的言语置之不理,甚至直接反对乃至反抗等,这种情绪如任其发展就会养成习惯,形成逆反心理。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个体针对他人提出的对自己的要求、愿望,采取一种负向的,与他人所期望的截然相反的态度或行动的心理。
其实,就学生逆反心理的实质而言,只是一种要求“独立”的表现。 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要经历两次“断乳”,一次是生理意义上的,另一次是心理意义上的。而所谓心理意义上的断乳,是指孩...全部
希望以下文章能帮你正确对待你女儿的学习及家庭教育。谢谢!
如有问题请发邮件给我fljysx@
许多老师和家长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突然之间莫名其妙对家长和老师产生了一种抵触情绪,对大人的言语置之不理,甚至直接反对乃至反抗等,这种情绪如任其发展就会养成习惯,形成逆反心理。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个体针对他人提出的对自己的要求、愿望,采取一种负向的,与他人所期望的截然相反的态度或行动的心理。
其实,就学生逆反心理的实质而言,只是一种要求“独立”的表现。
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要经历两次“断乳”,一次是生理意义上的,另一次是心理意义上的。而所谓心理意义上的断乳,是指孩子渴望脱离父母,老师的监护,在心理上有了独立意识,但是由于孩子心理并不成熟,这种独立意识往往被他们用一种不恰当的方式表现了出来,这就是逆反,所以这属于一种正常情况。
但是,学生这种情况的出现确实给老师和家长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同时对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也是很不利的,所以我们应该共同努力,认真地克服它。 一、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逆反心理的成因,不外乎两种——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指个人对某种不良心理的敏感程度,在这里主要是指学生不同的个性、气质对逆反心理形成造成的影响。
就气质而言,多血质的人,虽然敏感,但他的注意力容易转移,情感容易变换,懂得变通,相比之下,并不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而抑郁质的人虽然也很敏感,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察到的情感,但由于他们比较胆小、孤僻,与他人的接触、交往较少,所以,也不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相反,胆汁质的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于冲动,心境变幻剧烈,一旦碰到自己无法接受的事情,就很容易凭着冲动做出一些不恰当的反应,造成逆反心理;而粘液质的学生,虽然安静、稳重,但他们注意稳定且又难以转移,沉默寡言,对有些事显得过于执着而有一点固执,不灵活,同样比较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当然,这只是就气质本身来说的,因为我们都知道,气质是没有好坏之分的,而且它也是学生个性中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所以,其实,任何一种气质的学生都有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只是根据各种气质不同的特点来说,粘液质与胆汁质的学生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所以,对于胆汁质的学生,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与他们正面冲突,不能与之针锋相对,遇事因给他们以缓冲时间;而对于粘液质的学生,我们应给予充分的空间、时间,因为他们的自制能力较强,也比较固执,所以,我们不能处处“绑着”他们,也不能以冷对冷,使他们更沉默,或者“宁折不弯”,而应该诚恳地跟他们讲道理,让他们自己进行思考,真正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真正正确的。
然而,内因要通过外因起作用,内因是潜在的,还需要外因的诱发,所以,外因才是逆反心理形成的主导因素。
而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外因又与其特定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这其中包含着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1、社会因素
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的,都是“社会的人”,都无法不受到社会的影响。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性的时代,会有多种多样的信息没有经过加工就进入到我们学生的视线范围内,而学生盲目的模仿心理就让逆反心理有了生存的空间。况且学生的道德是非观念还不稳定,很容易受到怂恿,形成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做一些不该做的事,例如与老师顶嘴,反抗父母定下的规矩,而与此同时,学生却因为做了这些不该做得事受到同学们的称赞和吹捧,被坏朋友们所认可,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们产生错觉,逐渐形成逆反心理。
2、家庭因素
家庭是每个孩子最初及最牢固的依靠,但同时也往往因为很多家长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或者因为某些原因导致家庭环境恶劣,而成为逆反心理孳生的温床:
(1) 家长管教方式不当 其实大多数孩子所表现出的逆反只是一种无声的抗议。
我们的家长往往过多的干涉孩子的决定,对孩子的一切事情都要加以“指导”,总在不断的告诉孩子:“你要听我的!”其实有时家长的“命令”并不都是合理的,而当孩子一旦不按其意图行事或犯错误时,家长感到不满意就会对其大声责骂、训斥,孩子受到刺激,才会产生对立情绪,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逆反心理。
(2) 家庭环境的恶劣 有些专家认为,孩子之所以会出现叛逆行为,是源自他们得不到父母足够的关爱。家庭应该是孩子最温馨、最安全的港湾,然而,如今家庭往往会成为孩子最没有安全感的地方。许多父母因为种种原因而导致对孩子缺乏悉心照顾,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爱护,会觉得被忽视、被冷落,经常做出反叛的行为,这其实是他们缺乏爱的一种暗示,他们知道做一个听话的孩子不可能获得父母的关爱,所以,做出一些令父母生气的举动,希望借此可以得到父母“垂爱”的目光,他们知道做出这些行为的后果,却仍在所不惜。
(3) 家长的言行不一 有些家长会对孩子提出很严格的要求,但往往有时候自己的所作所为会与自己的要求大相径庭,从而引起孩子的不满,认为这些要求当大人的都没有做到,凭什么要求自己去做,因此产生逆反心理。
3、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地方,同时也是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最重要的地方,但是正由于学校教育其重要性,所以一旦有所失误,便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1) 教师的教育缺乏艺术性 有些学生犯了错误,很让老师生气,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些老师因此而大发雷霆,甚至对学生破口大骂,而有些学生又比较固执,对老师的责备很不服气,从而导致了学生与老师的决裂,使学生形成了逆反心理。
(2) 教师自身的素质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每天乃至每小时都会有数以万计的新事物、新知识出现,要将它们全都掌握是不可能的,况且老师也只是普通人而已,难免会犯错,但教师在学生眼里就应该是全知全能的,所以有些学生一旦发现老师也会犯错,就不再愿意相信老师了,甚至认为他们所说的都是不对的,而表现出逆反。
二、学生逆反心理的调适
找到了根源,我们就要“对症下药”,根据不同的情况对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行调适。 老师和家长是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逆反心理的形成与老师、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同样,逆反心理的调适也首先需要老师与家长付出努力:
(一) 学会与学生沟通。
学生最大的懊恼便是别人不尊重自己的意见,以别人意见为意见,这样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因此,当学生作出错误的决定时,我们的教师和家长首先必须控制住自己的脾气,不能即时作出强烈的反应,不可以以专制的态度来命令学生必须怎么做。
因为学生本来已有抵触情绪,再以强制的手段来控制他们,只会让他们的抵触情绪更强。我们应该先给学生一个“说话”的机会,让他们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做,了解他们看人看事的角度,然后再给自己一点时间去了解学生周围的朋友,在证实情况的前提下,平心静气的给学生摆事实、讲道理。
虽然,学生的年龄不大,但他们也是有思想、有主见的,只要他们觉得大人是尊重他们的,他们是愿意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审视且改正的。比如孩子交了一个家长认为不怎么好的朋友,如果家长命令他:“你必须跟他绝交!”结果可能反而会弄巧成拙。
但是假如家长能给孩子机会,让孩子自己仔细想想,为什么选择这个人作他的朋友,这个人是否值得作朋友。我想,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不管孩子最后的决定是错是对,但他们的反应一定会更理智。 (二) 学会包容孩子的错误。
犯错是孩子独有的权利,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天真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充满理想、会犯错误,正如他们是在不断跌倒不断爬起中学会走路的一样,所以,对待孩子的错误,家长与教师应给予宽容理解,更应给予悉心指导,帮其改正错误,而非一味训斥与打骂。
训斥与打骂是不会收到预期效果的,反而会导致恶性循环,促使学生形成逆反心理。古诺特在《父母与子女之间》一书中这样写到:“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学会谴责;在敌对中长大的孩子,常怀敌意。”学生在成长中所需要的不是斥责和命令,他们需要的是信任和鼓励,学生有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方法,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而老师家长只充当辅导者而非发令者的角色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固然如此学生会走不少弯路,但让他们从小就学会“吃苦”,明白所有的获得都是需要付出努力的,这又有什么不好的呢?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批评的作用,但应该学会艺术的批评。
(三) 老师、家长要以身作则。能对学生严格要求当然很好,但不宜过严。父母,教师在提出要求的同时,也应该能以身作则,身教重于严教,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老师家长的影响,自然而然地接受大人的意见,达到这些要求。
比如,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有充沛的精力去上学,不准他们看电视,这很有道理。可是他们自己却每天看电视到很晚,并且认为这是自己的权利。试问,这如何有说服力。在孩子的眼中,他们认为父母第二天也要工作,然而却可以看电视,这不公平。
如果父母能够率先作出榜样,大家第二天都有工作,那么大家都不看电视,早点休息,我想如果是这样的话,孩子会心悦诚服的。 (四) 父母要给孩子以真正的关怀。有些孩子并不是真的叛逆,他们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父母的“关注的眼光”,其实这真的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要求,每一对父母都有关心自己的孩子给他们照顾的义务,不应该也不能让他们“自生自灭”,如果能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庭,给他们关爱,给他们一种自己是被爱着的感觉,我相信他们是不会反叛的。
(五) 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由于学生对教师的期待颇高,所以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而且除了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不断充实自己外,也应该诚恳的告诉学生,大人也不是无所不知的,努力取得学生的谅解。
俗话说,“通情达理”,情通了,理才能达。只要让学生看到大人的诚意,他们是会谅解的。
然而,调适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学生身上,因此,学生自身地调适也是非常重要。首先,作为学生应该认识到,追求自由、独立,并不一定要通过反叛老师、家长才能做到。
况且,逆反也并非是一种独立自主的表现,而只是一种狭隘、偏激、非理性的表现,不能证明你的独立。固然,有时家长、老师难免言辞过激,方法也欠妥,但他们大多是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作为学生、晚辈应该体谅他们的一片心。
其次,学生应该多读书、多思考,广博自己的见闻,丰富自己的思想,要学会多方面地看问题,多途径地解决问题,不要因“逆耳”而否定了老师、家长的“忠言”。 逆反心理是一种不良心理,“心病还需心药治”,需要老师和家长们用心发现其产生的原因,再用“心”去加以帮助、引导,我相信“迷路”的学生一定会走出心灵的误区,成为一个好学生。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