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
找了篇,希望能帮到你!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无疑存在许多问题,若要在一篇文章中对所有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本文中我仅就自己在几年来的中学历史教学中所碰到的许多学生缺乏对历史学习的爱好这一问题及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关对策谈一些自己的粗浅看法。
“爱好”是一切伟大发现和创新的源泉,同时也是学习的根本动力。对历史学习爱好不大,甚至毫无爱好是许多中学生学不好历史这门课的主要原因。没有爱好便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喜欢上历史课、不完成历史作业,更不用说多做历史习题、多看历史书了,学习完全是被动的,而被动的学习除个别例子外,总体上说是无法取得优异成绩的。 相反,若一个学生...全部
找了篇,希望能帮到你!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无疑存在许多问题,若要在一篇文章中对所有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本文中我仅就自己在几年来的中学历史教学中所碰到的许多学生缺乏对历史学习的爱好这一问题及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关对策谈一些自己的粗浅看法。
“爱好”是一切伟大发现和创新的源泉,同时也是学习的根本动力。对历史学习爱好不大,甚至毫无爱好是许多中学生学不好历史这门课的主要原因。没有爱好便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喜欢上历史课、不完成历史作业,更不用说多做历史习题、多看历史书了,学习完全是被动的,而被动的学习除个别例子外,总体上说是无法取得优异成绩的。
相反,若一个学生对历史学习有较为浓厚的爱好,就会喜欢上历史课,喜欢思考历史问题,喜欢阅读与历史相关的各种书籍,喜欢看历史纪录片、影视剧……这样的学生历史知识自然就比较丰富,历史学科的能力也会相应较强,因为学科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的。
所以,我认为许多学生历史学不好的最大症结就在于不喜欢上历史课、对历史学习没爱好。那么,造成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感爱好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又该采取哪些对策呢?
首先,当前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方式和内容过于单一和陈旧,换句话说是“应试教育”扼杀了许多学生的历史学习爱好。
当然这不仅是历史学科面临的问题,而是当前中学各学科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但这一问题在包括历史在内的人文社会学科中似乎显得更加突出一些。“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喊了好多年,但是,高考没有改,会考没有改,各中学的期末考试、期中考试甚至单元检测和月考也没有改。
考试,考试,还是考试;应试,应试,还是应试。开展“素质教育”以来,我们的学生“素质”真的有显著的提高吗?答案应该是基本否定的。许多学校的领导都公开说“素质教育与注重学生分数并不矛盾”,于是大家就“轰轰烈烈喊‘质’,扎扎实实抓‘应试’”。
学生的升学要看分数,教师的工作业绩要看分数,甚至一所学校能否更好的生存、发展下去很大程度上也要看分数,这就难怪大家如此看重它了。我不能说“素质教育”失败了,因为广义上讲“一切教育都是素质教育”,但是到目前为止它确实没有给中国教育带来什么革命性的变化确是一个大家有目共睹的不争的事实。
现在“素质教育”已经不再像前几年那么时髦了,像一场政治运动一样,它来时声势浩大,去时悄无声息,高潮已过,渐渐的已经被人们淡忘了。老师们都说“我们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着高考指挥棒转的”,老师们很累,而学生们就更不用说了。
说目前的高考毫无变化是不客观的,高考是在改,但改革的力度太小了,尽管较之从前有所改进,但考查的内容仍然较死,答案仍然太绝对、不开放,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为什么不能考一考“请你猜测一下中日之间十年内是否会发生战争并阐明你的理由”,“假如希特勒早死十年欧洲年历史会怎样?”,“你认为欧洲最终会走向统一吗?假如会,有可能是在什么时候?”之类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不仅对学生,而且对老师也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它们不会有统一的所谓“标准答案”,饱含着思维的乐趣,很轻易让人产生想试着答一答的冲动。其实,这种在某些人看来有些“离经叛道”味道的历史题在一些欧美国家,甚至是较为发达的亚洲国家早已被采用多年了。
难道我们中国的学生就不能答好这样的问题吗?
另外,除了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以外,我们可不可以把写历史小论文等方式也作为评价学生历史学习效果的手段?我们可否在日常教学中用“等级”来评价学生,而不是用分数?总之,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与内容过于单一和陈旧大大影响了学生历史学习爱好的培养和提高。
其次,中学历史教材内容枯燥、平淡,既缺乏对历史细节和过程的生动描述又没有文采。我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尤其是高中历史教科书过分重视对历史背景、历史意义、成败原因和评价、影响等相对抽象的问题的分析和阐述了,这是造成一些学生一上了高中便不再喜欢学历史了的又一重要原因。
高中生固然比初中生具有了更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使是抽象思维能力更强的成年人也还是对生动、具体的历史过程和历史细节更感爱好,更不用说是年龄只有十几岁的高中生了。其实,历史本身并不是枯燥苍白、平淡无味的,人类几百万年来的历史是那样的丰富多彩、参差多态,可以说其中无处不布满着引人入胜的细节。
假如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能讲一讲“敦煌藏经洞的发现过程”、“圆明园内有哪些珍宝?”、“斯大林的性格与政治作风”、“成吉思汗的陵墓为何至今找不到?”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我们的历史就马上变得生动起来了?另外,适当增加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如语文、政治、英语、人文地理等),甚至部分自然科学知识的联系也将增强历史教科书的可读性,并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和综合素质。
更加注重与各种社会现实问题的联系也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并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科的借鉴功能,因此在今后的历史教科书编写中也应适当的给予考虑。
中国古代的历史学是相当发达的,千百年来历朝历代史学家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甚至是牺牲造就了中国史学秉笔直书的优秀传统。
一些人因此偏激地认为历史著述只要能作到真实、客观就可以了,而文采的优劣是无关紧要的事情。我认为这种观点很不利于普及历史知识和常识,从而也影响了人们历史熟悉水平的提高。“真实”是历史的生命,固然是述史者应遵循的第一原则,但历史的真实性与美丽的文笔并不是矛盾的,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史籍中颇有一批是既作到了真实可信、客观公正,又写得文笔流畅、文采斐然的。
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当然就是大名鼎鼎的《史记》了。鲁迅先生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由此可见,即使抛开珍贵的史料价值不谈,仅就文学性而言,太史公所著《史记》也是千古文章,足以不朽了!可惜的是司马迁身后这一优秀传统虽未断绝,但也并未得到很好的传承,总的说来汉代以后直至明清中国的史书是越来越没有生气了,尤其以《二十四史》中的大部分史书为代表的所谓“正史”更是成了枯燥无味的史书的代表,读来每每令人昏昏欲睡。
读今天的高中历史教科书虽然用“味同嚼蜡”来形容略有些夸张,但也确实引不起人多大的爱好。用说学生不爱读它,就是大多数历史教师若不是因为“工作需要”也未必会去读它。好的文章本身就能使产生愉快的阅读体验,其所表达的内容和观点自然也就更轻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让人接受。
那么我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为什么不能找一些既善于著史,又精于为文的专家来编写呢?(难道说是那样的专家都不屑于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来为我们的中学生编写教材吗?)至少,在历史教科书中增加一些优秀古典诗词、闻名政论文章、演讲稿或历史名人的介绍性文章作为阅读材料来丰富教材,也是可以增加其吸引力的吧?而这并不是很难作到的呀?
第三,历史学科的教学手段仍然相对简单、落后。
说到这里,可能马上会有人站出来反驳我,理由很简单,“难道你对近年来我国中学整体硬件条件的明显改善视而不见吗?”诚然,近年来中学办学环境的改善和办学条件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我也并不想否认这些令人欣喜变化。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夸大事实,更不能盲目乐观地认为全国中学的教学硬件条件都已经很好了。试问全中国有多少所中学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习环境和相对充足的图书资料?全中国有多少所中学在普通教室中配备了基本的电教设备(应付各种检查摆样子的当然不算)?全中国有多少所中学具备了合格而足够的理、化、生实验室和其他专业教室?全中国又有多少所中学真正开通了能供学生使用的互联网?拿本人任教的天津塘沽一中来说是天津市的重点中学,而且是全国示范高中校,在中国虽不是顶尖的学校,无疑也算是条件较好的了,但在我上面提到的几个方面我校就有许多欠缺与不尽人意之处,更不用说是广大中国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校了。
认真想一下就会发现,其实目前我们的历史教学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学校硬件条件的限制的。今天大多数的中学历史教师、大多数的中学历史课不还是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图”的水平上吗?当然,这方面的改进主要是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投入和重视,但广大中学教师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我国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的教育资源与国民的需求相比严重不足;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过小;人口太多、经济还不够发达是造成当今中国教育所有严重问题的根本原因,而这些问题又都是在短时间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的。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教育工作者就无事可做了呢?当然不是。本文的写作正是为了说明每一位历史教师、每一位历史工作者都应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可能地为提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爱好和历史熟悉水平,从而提高我国全民的历史素质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做自己的一份贡献。
这正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也能够做到的。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