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制造工艺技法术语有哪些?
玉石的质地坚硬,一般均在摩氏4〜6度。铜铁钢等刀具的硬度均低于玉 石,制作玉器无论切割,雕琢纹饰,穿孔最初都同打磨石器的工艺相同,只 能作较粗矿简单的器类。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大量玉璧有圆弧状阴痕和同心 圆的磨痕。 显然是使用了旋转性工艺,可以推知当时已将制造陶器的旋转工 具运用在制玉上。使用轴旋转式的原始砣具。其特点是席地坐式手力制动。 最初的砣头材料为石、木竹或兽牙兽骨。先秦时代改用金属砣头,春秋以后 出现了铁器,砣具进一步完善。 至隋唐时代进化为垂足坐式,双足踩动踏板, 以皮带转动带动砣头旋转。这种手足并用操纵旋性琢玉工具的水凳一直沿用 至清代。为什么称为水凳,早在采用原始砣具时...全部
玉石的质地坚硬,一般均在摩氏4〜6度。铜铁钢等刀具的硬度均低于玉 石,制作玉器无论切割,雕琢纹饰,穿孔最初都同打磨石器的工艺相同,只 能作较粗矿简单的器类。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大量玉璧有圆弧状阴痕和同心 圆的磨痕。
显然是使用了旋转性工艺,可以推知当时已将制造陶器的旋转工 具运用在制玉上。使用轴旋转式的原始砣具。其特点是席地坐式手力制动。 最初的砣头材料为石、木竹或兽牙兽骨。先秦时代改用金属砣头,春秋以后 出现了铁器,砣具进一步完善。
至隋唐时代进化为垂足坐式,双足踩动踏板, 以皮带转动带动砣头旋转。这种手足并用操纵旋性琢玉工具的水凳一直沿用 至清代。为什么称为水凳,早在采用原始砣具时,琢玉便已使用了中介物质, 用金砂、柘石砂、榴石等蘸水,以增强砣头的磨擦力。
《诗经》鹤鸣即有“它 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记载,可以看出这种奇特的碾玉、琢玉工艺的悠久历 史。治玉工艺不是直接的刀具切削,雕刻,而是琢磨、拉碾,但其工艺技法 习惯上仍借用雕刻工艺的名称:如阴刻、阳刻、浮雕、圆雕等,现分别介绍: 阴刻线:指在玉器表面琢磨出下凹的线纹。
有单阴线或两条并行的双刻 阴线。汉代以前的阴线纹大多极浮浅,由一段段短线连接而成,若断若续。 这是因砣具旋转轻起轻落形成的。一般论述称之为“入刀浅”、“跳刀”、“短 阴刻线”,已约定俗成,形成意会共识。
勾彻:侧入“刀”,相对用彻刀形成当中保留的凸起条纹,亦称阳线。商 代始用。西周时为单彻,即一面斜入刀,另一面为阴刻线,亦产生阳文凸起 效果,俗称“一面坡”。
隐起:在线条或块面外廓略减地,形成隐约凸起,触之边棱不明显。
红 山文化即采用。
浅浮雕:利用减地方式,挖掉线纹或图像外廓的底子,造成线饰凸起的 效果。良渚文化玉琼兽面眼、口、鼻即用浅浮雕。
高浮雕:挖削底面,形成立体图形,并加阴线纹塑形。始于战国,明清 时流行。
圆雕:立体造型人物、立兽等。红山文化及商代玉器中即出现此类玉器
造型。
活环:将玉料削琢成相连的活动环索,可延伸玉料的跨度,春秋时即已 采用。
镂空雕(又称透雕):在穿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
最早见于良渚文化镂空 的玉鯛,冠状饰。镂空雕的程序是先在纹饰外廓等距的管钻打孔,再用线锯 连接形成槽线。商代时镂空玉凤的镂空剖面即很光滑平整说明镂孔连点对接 技术已很娴熟。元代镂雕技艺有新的发展。
透雕玉炉顶,荷花芦叶枝叶穿插 偃仰多达三四层,十分剔透。明代更有仿青铜器三层花式以极细密透雕图案 作底上套两层浅浮雕纹饰的绝技,称为花下压花。
打眼:红山文化时打眼穿孔的形式就很丰富。当时用竹木、皮革钻具, 借助中介水砂钻磨,硬度极低,造成孔洞口沿磨损,两面钻孔的对接不够准, 孔径壁有条痕等。
良渚文化打眼、穿腔技术有很大提高,玉琼的内壁均很光 洁平直。先秦以前由于钻具原始孔洞多呈马蹄形眼(单面钻)蜂腰眼(对穿 形成)战国以后使用铁钻头穿孔形成整齐的管状。汉代时能钻制复杂的人字 眼、象鼻眼等。
底子:铲削后的器面器壁。古代制作精益求精,纹饰底子也不惜工本, 注意削平磨光,因而十分平整。
挖膛:良渚文化的高筒玉琮,商代大玉簋的制作,已显示出挖腔技巧的 高超。清代玉鼻烟壶更追求薄壁,挖腔技术更加娴熟。
拋光:分粗光和精光。战国以后的玉器都很重视最后的拋光工序。使玉 质的晶莹润泽质地充分焕发,表面形成玻璃质光泽。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