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娱乐休闲 收藏

玉翎管一般指的是什么?

玉翎管一般指的是什么?

全部回答

2022-04-26

0 0
    翎管与朝珠是清代专属的官用玉器具,是清王朝官帽、官服上的饰用之物,其时代特征显著,断代界限比较鲜明。确实是值得收藏的宝物。清王朝等级森严,讲究“辨穿戴,昭品位”,“顶带花翎”是王宫大臣们着装上的重要标志。
  按大清律例,文官至一品镇国公、辅国公得用翠玉翎管;武官至一品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得用白玉翎管。  故在清代,佩带翡翠翎管和白玉翎管常为一品文武高官的象征。插花翎的玉翎管,多为管状圆柱体,也有圆柱体上呈一平面,稍微带点弯曲度的。
  一端有孔,供插翎毛用;一端的扁平锲子上有小眼,供拴系固定之用。翎管一般用和田玉或者翡翠制作,有的上面还刻有吉祥如意的花纹。翎管置于清朝官帽顶珠下,以安插翎枝。  清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
  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在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僭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眼状的圆,一个圆就算一眼。
    清初,只有皇帝嫡亲才能得到戴三眼花翎的赏赐,皇室宗亲有资格戴双眼花翎,内府大臣以上方能戴单眼花翎。到了清乾隆时期,戴花翎的规定开始放宽。为皇室作出重大贡献的大臣也能够被赐戴花翎,有的甚至能戴三眼花翎。
  花翎成了地位和荣耀的标志。与翎管相匹配的还有玉朝珠。朝珠也是清代官员着官服时特有的饰物,与官服中的顶带花翎(即帽顶、翎管、花翎)、补子、朝靴等相配合,精美典雅,琢磨精细,搭配讲究。  清代的制度规定:皇帝、宗室、王公、异姓世爵侯以下至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本人及妻室或儿女穿着朝服时,可以配挂朝珠,称文五、武四。
  因此,清代文武百官在上朝时,够上等级者方可佩用朝珠,是显示身份和地位的标志之一。一套朝珠共计108颗,多用东珠(珍珠)、翡翠、玛瑙、琥珀、珊瑚、象牙、沉香、青金石、玉、绿松石等世间珍物琢制,此外还须加上佛头、记捻、背云、坠角等用丝线编织的长带贯穿之,用以佩戴。
    朝珠的绦用丝线编织,颜色等级分明:明黄色绦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太后才能使用;全绿和金黄色绦是王爷所用;武四品、文五品及县、郡官为石青色。由108颗珠组成的朝珠色泽要匀净统一,温润细腻,光洁晶莹。
  每颗珠的直径均在12厘米左右,不可有大的误差。连缀时,每27颗珠间嵌入一颗优质的由其他色泽的宝石制成的朝珠“佛头”为间隔,佛头共4颗,直径比朝珠大一倍,即25厘米。  4颗佛头色泽和大小一致,圆浑敦实,洁净纯正,其色泽与朝珠对比强烈,鲜丽明艳,彼此衬托相映成趣,犹如画龙点睛,神采飞扬。
  朝珠上还加有多种装饰,朝珠顶端的一个佛头,其穿孔的方式与所有的朝珠、佛头不一样,作倒置的“T”字形穿孔,即把朝珠串的二头各从对穿的孔的一头穿进,而都从中间上部的孔中收出,合二为一,接着再紧贴一颗葫芦状佛头塔,佛头塔的顶端用阔丝带系缀有一块用银丝珐琅裹着的宝石大坠子,在佛头塔与大坠子中间还垂有一块椭圆形宝石,谓之“背云”。
    有珍贵的背云是一块大尺寸的红批霞;有的则是在银丝珐琅(烧蓝)的底盘上再镶嵌1至5块多种色彩的小宝石。葫芦状佛头塔的两侧又有三串宝石或红珊瑚或珍珠(天然海珠)的小珠串,每串10粒,珠串的末端各有用银丝珐琅裹着宝石的小坠角,统称谓“记捻”。
  朝珠的材质珍稀高贵,一般都以光素的形态出现,着意表现它的材质,以显其气质非凡。  朝珠的大小质量也表示了官位的高低。官员觐见皇帝时必须伏地跪拜,只要朝珠碰地,即可代替额头触地。
  朝珠的直径越大,珠串就越长,佩挂者俯首叩头的幅度就可减小。按清《会典》规定,自皇帝、后妃到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皆可佩挂朝珠,朝珠虽然是装饰品,但一般官员和百姓不能随意佩戴。  现在整套的朝珠已经不多见了,有时能够碰到也多是失群的散珠。
  翎管倒是在古玩市场常有见到。

2017-01-04

80 0
  清代朝服的官帽,在顶珠下有一枝安插翎枝的翎管。翎管为白玉质、翡翠或珐琅、瓷。翎有蓝翎、花翎之别。蓝翎为鹖羽所做,蓝色,羽长而无“眼”(翎上眼状的圆圈,一圈算一眼),比花翎等级低。花翎是带有眼的孔雀尾部翎羽,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翎眼多者最为尊贵。
  “顶戴花翎”是清代官员显贵的标志。玉翎管为一端略粗的圆柱形,长约70毫米,直径15〜20毫米,顶部有一突出的鼻,鼻上钻有一个连缀帽顶的横孔,粗的一端中空,用来插翎枝。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娱乐休闲
收藏
明星
音乐
电影
动漫
宠物
度假旅游
谜语
花鸟鱼虫
摄影摄像
脑筋急转弯
其它
电视
星座/运势
幽默滑稽
收藏
收藏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