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越南发生战争是什么时候中国
79自卫反击战
1979年2月17日,在中国云南、广西边境线上,数十万中国军队向越南境内发起了攻击。3月4日艰难拿下越南北方重镇----谅山,形成威逼河内之势。至此,反击作战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 3月5日中央军委下达撤军命令,3月16日完成撤军行动,对越自卫反击战告一段落。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8个必须予以澄清的问题
1、关于中国空军装备低劣、缺乏训练,惧怕越南空军米格-21飞机,因此不敢出动空军作战的看法
当时,我国空军装备的主力战机是歼6,歼7亦有少量列装。 关于歼6在那个时代的国土防空作战中的辉煌战绩林冲兄弟在此不再赘述。“中国空军怯战”,这是“外国军事专家”炮制一...全部
79自卫反击战
1979年2月17日,在中国云南、广西边境线上,数十万中国军队向越南境内发起了攻击。3月4日艰难拿下越南北方重镇----谅山,形成威逼河内之势。至此,反击作战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
3月5日中央军委下达撤军命令,3月16日完成撤军行动,对越自卫反击战告一段落。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8个必须予以澄清的问题
1、关于中国空军装备低劣、缺乏训练,惧怕越南空军米格-21飞机,因此不敢出动空军作战的看法
当时,我国空军装备的主力战机是歼6,歼7亦有少量列装。
关于歼6在那个时代的国土防空作战中的辉煌战绩林冲兄弟在此不再赘述。“中国空军怯战”,这是“外国军事专家”炮制一个经典笑话。既然“中国空军怯战”,那为何也不见“强大先进”的越南空军出动战机对我军进行空袭呢?凭两国军事实力的对比,只要是大脑正常的人就能得出结论:这次战争的战场主动权和战争节奏、战争强度完全由我军控制,未出动空军作战是我军避免战争升级采取的克制手段(中苏战略态势文末再论述)。
根据中央军委的规定,空军在中越边境地区加强巡逻警戒,随时准备歼灭入侵之敌,一般不超出国境作战。
但中国空军并非无所作为。空军张廷发司令员根据军委的意图,经过反复酝酿思考,提出了“挽弓待发,先声夺人”的作战指导方针。
其基本内容是:所有参战的航空兵部队和地面防空部队做好充分的作战准备,敌机一旦入侵,就能予以有力的打击,军委一声令下,就能立即出动突击指定的目标。同时,在我边境上空组织声势强大的持续的空中巡逻,显示力量,威慑敌人,使敌空军不敢轻举妄动,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威慑是以实力为基础的,为了增加威慑力量,并在一旦敌机敢于出动时有更大的取胜把握,张廷发决定增调歼击机和轰炸机团进驻广西地区。他还亲自到广西、云南一线地区检查了部队的战斗准备,对各部队领导和飞行员作了战斗动员。
2月17日凌晨,我军按预定计划从东西两个方向先后发起对敌攻击。为了配合地面部队作战,我歼击航空兵按计划大量出动,不间断地在国境线我方一侧上空巡逻警戒。自卫还击作战第一天,我空军歼击航空兵部队就出动飞机一百多批数百架次,进行警戒、巡逻,形成了多方向、多层次的空中掩护态势。
2、对“背包带固定搭乘坦克的步兵”的看法
这个事例在网络上被广泛引用,影响较大,误导了很多不了解实际情况的网友,认为我军不重视战士生命,缺乏训练和常识等等,我在此对此事例作一解读,希望可以对大家正确认识有所帮助。
要说明这个问题,就不能不说到步兵搭乘坦克作战。我军的装甲部队的组建和战术运用是沿袭苏联模式,步兵搭乘坦克协同作战,是苏联、美国等国军队的通用做法,即便是现在这个战术还是有效的(美军对伊拉克的战争中不时仍能看到)。
要知道苏联的装甲部队运用战术是战火中验证出来的,美国的也是,所以说步兵搭乘坦克协同作战战术本身是没有问题的。
当时的战场环境,是在南方热带山地丛林作战,道路起伏不平,转弯、山垭口太多,随时都会被越军伏击,长途奔袭中,步兵根本不可能坐汽车旅游一样伴随进军,只有搭乘坦克进行协同作战。
在高速颠簸行驶、急停、急转的过程中,搭乘步兵也很难保持身体平衡,很容易被甩出去。是选择一不留神被甩下去摔压死伤、掉队(长途奔袭掉队不是被俘就是死亡),还是选择背包带绑在坦克上呢?事实上,当时背包带绑着的多是体质较弱,训练较差,岁数较小的新兵,没全绑,干部、班长和战斗骨干是不绑的,尖刀车和前卫车上也是不允许的,随时准备下车消灭敌人反坦克火力点。
是战争就有伤亡,这是避免不了的事情。为了达成任务,不能不做必要的牺牲。这样做,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却是当时最好的选择。事实上,就是在现在,如果还是在那样的环境下作战,恐怕还只能是这样的选择。
要我是当时带兵的干部和老兵,也只能这样选择。爱护战士生命,就必须尽早完成任务,多杀伤敌人。只有尽快穿插到位,才能打乱越军部署,最大限度的减少战士的伤亡,这是一个辩证法。所谓“无谓的代价”不知道从何说起,任何方式都有利有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局部、个别的牺牲带来了全局的胜利,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就是最大的“有谓”!烈士长已矣,为了祖国边境的安宁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肆言评判烈士牺牲“无谓”无异于抹杀参战全体将士的血汗和功绩!
3、对“越军扒开水库使我军被迫改道”的看法
早在越南抗法战争中,我国就派出了军事顾问团,顾问下派到了越军营一级部队。
抗美援越时,我国先后派遣了十几万部队进入越南,遂行防空作战、后勤和工程等任务。越军正规化建设也是我们帮他们搞的,越军许多军官都是中国军校毕业或接受过培训的,武器装备也多是我们援助的,因此有说越军是我军的影子,此言无误。
在79越战中,越军为迟滞我军前进扒开水库不止一座,是有组织有预谋的防御行为,也是在我军迅速穿插攻击下所采取的无奈之举。战场是有限的,选择进攻路线也只有有限的几条,制订作战方案也不可能仅仅由于怀疑越军会扒开水库而放弃最佳的进攻路线。
战场也是瞬息万变,越军会根据我军的进攻随时调整部署和组织防御,战前、战中和战后所了解到的情况也会有很大的差异。结合以上事实和分析,说我军对越南方面情况不了解是没有根据的。
4、关于我军“参谋军官老化”的看法
这个“老化”我不知道什么意思,是指岁数、业务技能还是指思想呢?岁数大点更有经验,这是军队共识,难不成还必须要十几岁的毛头小伙子来当参谋不成?业务技能的“老化”我就更不明白了,似乎参谋业务不存在什么老化的问题吧。
所以我判断“参谋军官老化”的意思是说思想老化。
不知道攻击我军“参谋军官老化”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国防战略摆在那里的,参战部队情况和战场、敌军情况也摆在那里,那时候还没有信息化革命,对于两支都没有大规模装备直升机、空军都是防卫型的军队来说,山地丛林作战空中支援很有限,越军也是我们培养训练出来的,防空作战连美国也吃过大亏,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想搞信息化作战、联合作战和空地一体战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作者想要当时的参谋怎么才能不老化呢?实际上确实有部分参谋自身业务不熟,缺乏训练和培训,不过以此来批评参谋队伍并不合适,没必要一棒子打翻一船人。
5、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伤亡问题以及敌我伤亡对比的看法
这是网友们争论的焦点,也是许多别有用心者攻击我人民解放军之处。许多人片面强调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伤亡,以此来证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力低下。
甚至把这场战争看成中国军事的一大失败和耻辱!下面,我将就这个问题进行澄清。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我军的伤亡人数,越南媒体报道说是消灭我军3万多人,这显然是个夸大的数字。我军参战部队总共二十万,在消灭了我军六分之一的情况下还会丢失越北,这显然只能说明越南军队的怯懦了。
3万人的数字显然是过分了。我军《解放军报》报道说是伤亡4000人,这个数字也值得商榷。我比较倾向于老兵网友提供的数字。以下转载老兵网友的帖子:
对于具体的数字,开始我也迷惑不解。去年年底去北京广播学院参加考研专业辅导课学习的时候,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原济南军区作家李存葆(小说《高山下的花环》的作者),这个谜团才得以解开。
李存葆老师79年时曾作为战地记者,随部队开赴越南作战,亲眼见证了战争的真实情况,后来为创作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得以由军委副主席叶剑英特许,查阅了许多关于那场战争的许多秘密档案。
因此,他得到的消息应当是客观真实的。
据李存葆老师介绍,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我军伤亡的真实数字应当为27000人,其中阵亡将士为6000多人,负伤战士为21000多人。同时,在救护伤员方面,我军也与以往有不小的改进,随着战斗的进程,大批直升飞机24小时连续工作,将伤员陆续运回国内救治,从而降低了死亡率。
而在战斗进程里,初期的死亡率是相当高的,个别连队伤亡甚至到达了百分之九十。一般作为尖刀连的部队,最后一个连回国的一般只有10几个人,一个班剩下不到一两个人,这方面固然有越南防御坚固的原因,但也确实是因为我军战士没有参战经验所致。
但即使如此,在初期战斗中,越南的伤亡也是高于我军的。这是由于我军采取的打法的原因。在美越战争里,美国通常使用重炮和轰炸机来攻击越南阵地,这使得越南的地堡在躲过美国轰炸后依然可以重创对手。越南东溪的315高地,当年美国动用了三十多架轰炸机,两个团的兵力,围困一星期,付出伤亡三百多人代价才勉强拿下,得到的只是20多个越南人的尸体(美国电影《汉堡包高地》正是根据此战斗改编)。
同样是这个315高地,我东线反击部队只用两个连战斗3小时即拿下。因为我军采取了轻重型炮火相结合的办法,广泛使用小型无后座力炮来摧毁越南地堡,而且我军炮兵也不怕死,敢于在几百米的距离向越南地堡平射,即炮兵常说的“拼刺刀”,这种不要命的打法也是美国人学不来的。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我军的主要伤亡是在穿插战斗中,在各路兵马合围之后,伤亡即大幅度降低。在穿插战斗力,由于许世友急于求成,未能及时勘察道路,导致我军多路穿插部队遭越南人伏击,进度缓慢,但越南围追堵截,依然没有阻挡住我穿插部队行进,反而被我军包了饺子,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军战斗力之强,有人说假如越军当时对我军实行反穿插包围,那我军将处境危险,事实上越南人并非没想这么干,我军穿插战打响第一天,越军王牌316A师就出动了,结果他们在同登就被我军一个团截住!三天三夜寸步难行,如果不是其师长见势不妙在我军合围前下令撤退,316A师就将全军覆没。
即使如此,他们师的一个“英雄团”还是因为撤退过慢,被我军打了个全军覆没。王牌师尚且如此,其他部队更不用说了。
而在我军拿下同登,老街,东溪三城之后,战场的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可以说,对于越南的全面进攻态势已经形成,而这一段战斗我军的伤亡率已经大大下降。
原因是越南西线的战略要地已经丢光。有人说假如当时越南调回驻柬埔寨军队对我军实行侧翼突击,我军将全军覆没。这是严重缺乏军事常识的说法,事实上我西集团军在拿下沙巴后,就已经切断了侵柬越军回援的所有通道,若越南军绕开沙巴走,那要么成为我重炮的靶子,要么就走进我军的包围圈。
若要强攻沙巴,那好啊!我西线杀红了眼的十几万将士正严阵以待,不说战斗力,即便是我军优势的炮火也能把他们打回姥姥家。我军对越作战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围魏救赵,也就是通过设置包围给越南侵柬部队做口袋,争取全歼,可惜越南没有上当。
所以,越南之所以不肯调回驻柬埔寨军队,除了表示其政治强硬外,更多的则是避免最大伤亡的考虑。
关于越军的伤亡,越南方面一直是含糊其词,这恰恰表明了其伤亡之惨重。对于这个问题,我也咨询了李存葆老师,据李老师说,他查阅的83年时候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档案说歼灭敌人近6万人,其中击毙敌人42000多人,击伤10000多人,俘虏2000多人。
这个数字主要是我军与越南正规军的交战结果,包括成建制消灭越南第6师和第13师以及第25师,成建制消灭包括其“英雄团”在内的十三个团。以及重创其316A师等多支部队,其地方民兵与公安部队与我军的交战记录还没算在内。
敌被俘伤兵不治而死的数据也没算在内。单从战果统计看,这个数字还是比较准确的。此外,据1979年越南劳动报公布的平民损失的数据,越南在此次战争中损失平民为5万人,因此可以推算,越南在79年战争中的伤亡,绝对在10万以上。
我军伤亡2。7万,越南伤亡10万,你们说,这样的战斗我军打的漂亮不漂亮,这样的战斗,我军是胜了还是败了?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6、双方的武器装备对比的看法
我军的装备和敌人的对比也是许多人攻击我军的重点所在。
许多人仅从当时我军枪械装备上就得出我军装备弱于越南装备的结论,并污蔑我军荒废军备建设。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真实的情况是:当时我军在枪械的装备上是与越军相差无几,因为越南的枪械主要是中国援助的,其军事工业也是中国帮助建立的。
其装备与我军相似是正常的。何况,文革时,本着国际主义精神,我军当年总是把最好的装备援助给越南。因此,越南在枪械装备上不弱于我军是不足为奇的。而且,我军的武器质量是有问题,那是由于文革动乱造成的,前线将士没有责任,而且,正因如此,前线将士才更应得到我们的尊重。
事实上,在装备对比上,越军与我军最大差距的是在火炮上,这是质的差距。中国陆军延袭苏军“大炮兵主义”,高度重视炮兵建设,其炮兵火力与苏美不相上下,远强于北约华约其他国家。在整个对越反击战期间,越南炮火始终被我军压制,不敢与我军对射(我记得当时流行一种说法:我军前线的任何一个班长都可以呼叫炮火支援,而越军只有团级指挥员才有这一权力。
)这也是越军北部防线迅速崩溃的重要原因。上次看凤凰卫视的记录片里还说,越南北部许多山林,当年被我军炮击后竟成秃山,二十多年不长草木,这足见我军炮火之强。
越南还有一个与我军有重大差距的地方就是装甲部队。
事实上,越南虽然缴获了大量的美国坦克,其装甲部队的总体实力还是弱于中国的。战斗初期,凭借复杂的山林地形,我军的装甲部队遭到了一些损失,但并没有伤筋动骨。装甲部队翻越复和山的奇迹更是扭转了整个东线的战局。
谅山攻坚战我军用装甲部队开路,24小时就控制了谅山全境。79年对越还击我军共动用坦克七百多辆。而越南只有316A师和13师少数王牌部队可与我军坦克抗衡。可惜他们都被我军重创甚至全歼。后来丢了谅山,其地形优势当然无存,茫茫平原正是我装甲部队大展虎威之时。
若不是中央电令撤军,我军必克谅山。
7、关于越南军队多为杂牌军和游击队的看法
网友们争论的另一个焦点就是双方兵力对比和越军质量问题。有人认为越军精锐部队都调离了柬埔寨,与我军作战的只是越南杂牌部队和地方游击队,我军打成这样实在是丢脸。
与这种说法恰恰相反,越军在与我军的较量中是动了老本的。他们的四大全苏式装备王牌师(316A师,8师,13师,27师)中有三个投放在与我军的作战中,结果一个被全歼,两个遭重创。这个道理太浅显易懂了,既然越南认为中国是他们最大的敌人,他们又怎么会把杂牌军投放在中越边境吗?这不是找死吗?关于越南侵略柬埔寨的军队数字,据柬埔寨方面的报道说是十万多人。
而越北地区的防御部队,根据我军战前得到的情报是十五万人。事实上,单从他们有编制的与我军交手的正规部队看,就已经有十万人之多,还不包括其地方游击队和民兵。自邓小平表态要惩越后,越南的准备还是很充分的,调动了大量的部队。
并且在战斗的过程里不断向前线增兵。后来西线部队兵临谅山奇穷河,越南总书记黎笋又把其压箱底的两个河内卫戍师增援谅山,结果也是驱羊羔入虎口有来无回。当初黎笋曾在电台里讲话,说要在谅山与我军决战。结果谅山只打了一天就丢了。
吓的他甚至要迁都。事实上,全民皆兵的越南,在此次投入军队的数量上至少是不少于我军的。且又占据有利地形,却被我军打成这个样子。
相反,我军在此次战斗里的投入远不如越南,与越南倾国之力相比,我军只是动了一个手指头,既没有进行全国总动员也没有调集最精锐的王牌部队。
主要以广西云南两地的边防部队为主,加派了兄弟军区的一些战斗骨干,总数不过是20多万人,这与我军当时450万的常备军相比,显然只占了很少一部分。
从双方的投入和最后的战果看,此次战争的结果显然是我们赢了。
如果不是撤军,最后我们还是要继续赢下去。
8、关于最后的撤军之谜和撤军时的伤亡问题的看法
这个问题是许多人津津乐道的攻击对象,先是宣传说当时我军已经陷入了越南的陷阱里,后又以撤军的伤亡来攻击我军的战斗力低下,这些观点其实都是荒谬的。
我国撤军与对越作战的战略意图有关,而并非所谓“重蹈美军覆辙,陷入越战泥潭”。
中国对越作战的战略目标,是以围魏救赵之策,迫使越军减轻对柬埔寨梅莱山红色高棉基地的压力。
以中国军事实力,若大举攻越,短期内拿下河内、海防等中心城市,并非难事。实际上,作战开始一周,越军边境地区防御即已全线崩溃,越314A师据守的谅山三面被围。谅山为中越边境重镇,自谅山以南,即进入平原地带,无险可守。
自古越南叛离,若中国大军破谅山越南王即自缚请降。
但中国不能不顾虑背后的苏联。我国1979年对越作战是一场真正的大国博弈,此时真正紧张的是中苏边境地区,当时中苏边境居民几乎转移一空,生产生活全部陷入停顿。
在中苏交恶的60、70年代,苏军在中苏中蒙边境地区陈兵百万,苏军驻远东和外蒙的摩步师的战术作训大纲的核心内容之一即是以北京为突袭目标,要求摩步师每日前进50-70公里,苏军对我国北部地区压力极大,这也是当时我军精锐多数在北方的真正原因。
由于苏联绝不会容忍中国夺占其在东南亚的势力范围,若中国攻占河内,更换越南政权,苏军在中国北方策应越南的可能性极大。中国对越作战从一开始就反复申明是边界反击战,就是向苏联表明绝无占领越南之意,防止苏联动手。
在战役战术上,则采用“围点打援”策略,围住谅山而不攻陷,吸引越军主力从柬埔寨回援,歼灭越军主力部队后撤军,这样,救援柬埔寨的战略目标就达成了。实际上,越军开始确实中计,已将6个主力师,包括突破金边的203师从柬调回,企图增援谅山。
当越军主力向谅山移动时,中国在谅山东南和西南方向的10多万部队随即向两侧运动,已张开了袋口。但中国由于顾虑苏联在北方行动而一再明示自己的意图终于起了作用,加上苏军卫星侦察到这一移动,并将情况通报了越军,使越南终于明白中国从一开始就说出的战略企图是真的,从而明白了中国军队对谅山围而不打的真实意图。
于是,越军主力不再企图增援谅山,而回撤到河内以北布防。中国见战略企图已暴露,越军主力不会再上钩,只得对谅山合围发起攻击。攻击谅山只用一天半解决战斗,消灭了314A师的情况表明,对谅山包围20多天,显然不是中国军队打不下谅山,而是典型的“围点打援”战术,意在围歼增援的越军主力。
当然,由于苏联挚肘,中国被迫暴露战略企图,未能达成战略目标,不能不令人遗憾。中国军队在指挥、通信、后勤保障等方面也暴露出大量问题。美军估计,由于后勤方面的问题,中国军队越过边界300公里(不是区区50公里)后,作战能力将大幅下降。
但在对越作战的各战役中,中国军队在火力和作战能力等各方面占压倒优势,追着越军打的情况,是事实。甚至在让侵越美军甚为头痛的小部队丛林游击战方面,中国陆军对越军也占压倒优势。这都是事实。
关于我军撤退时遭越军反扑伤亡惨重的说法是错误的。
我军在撤退时为防止越军反扑,各部队采取了轮番掩护的办法撤退,但事实上,越军的反扑是零星的,基本是“礼送”我军出境。事实上,当时我军的主要伤亡都来自沿途越南残余游击队的骚扰。这是因为我军推进过快,没有彻底肃清敌人零星逃亡部队,此外没有对占领区分派更多的部队守卫,使很多游击队势力死灰复燃,给我军带来了一定的伤亡。
后来我军派出小部队坚决彻底的打击残余敌人,从3月9日起,我军的伤亡率即大大降低。
总论
对越自卫反击战是我军战史的光辉一页,他是我军发动的一场有限的惩罚性正义战争,战争给越南带来了极大的打击,打出了国威军威,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英雄之师,威武之师,常胜之师,他们是国家的骄傲,民族的英雄,我们有理由为我们的国家有这样一支军队而骄傲。
对越自卫反击战是我军的辉煌,是民族的骄傲。中国人民解放军,无愧于钢铁长城的称号。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