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韬是什么
六韬·姜子牙】◎卷一文韬◎文王将田,史编布卜,曰:田于渭阳,将大得焉。非龙非丽,非虎非罴,兆得公侯,天遗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文王曰:兆致是乎?史编曰:编之太祖史畴,为禹占,得阜陶,兆比于此。
文王乃斋三日,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阳,卒见太公,坐茅以渔。文王劳而问之曰:子乐渔耶?太公曰: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 今吾渔,甚有似也。文王曰:何谓其有似也?太公曰:钓有三权,禄等以权,死等以权,官等以权。
夫钓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观大矣。文王曰:愿闻其情。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渔生之,情也。根深而木长,木长而实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而事生之
,情也。言语应对者,情之饰也。 言至情者,事之极也。
今臣言至情不讳,君其恶之乎?文王曰:惟仁人能受正谏,不恶至情,何为其然?太公曰:缗微饵明,小鱼食之。缗绸饵香,中鱼食之。缗隆饵丰,大鱼食之。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
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 呜呼!曼曼绵绵,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远。微哉圣人之德诱乎,独见乐哉。圣人之虑,各归其次,而立敛焉。文王曰:立敛若何,而天下归之?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 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趋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文王再拜曰:允哉!敢不受天之诏命乎!乃载与俱归,立为师。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变化自然乎?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 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
祸福在君,不在天时。文王曰:古之圣贤,可得闻乎?太公曰:昔者帝尧之王天下,上世所谓贤君也。文王曰:其治如何?太公曰:帝尧王天下之时,金银珠玉不饰,锦绣文绮不衣,奇怪珍异不视,玩好器之宝,淫佚之乐不听,宫垣屋宇不垩,甍桷椽楹不斫,茅茨遍庭不剪。
鹿裘御寒,布衣掩形,粝梁之饭,藜藿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织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爱人者厚其禄。民,有孝慈者爱敬之,尽力农桑者慰勉之。
旌别淑慝,表其门闾。平心正节,以法度禁邪伪。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养天下鳏寡孤独,赈赡祸亡之家。 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
文王曰:大哉,贤德之君也。文王问太公曰:愿闻为国之务,欲使主尊人安,为之奈何?太公曰:爱民而已。文王曰:爱民奈何?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 文王曰:敢请释其故。
太公曰:民不失务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薄赋敛则与之,俭宫室台榭则乐之,吏清不苛扰则喜之,民失其务则害之,农失其务则败之,无罪而罚则杀之,重赋敛则夺之,多营宫室台榭以疲民力则苦之,吏浊苛扰则怒之。
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则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诸身,赋敛如取于己,此爱民之道也。 文王问太公曰:君臣之礼如何?太公曰:为上惟临,为下惟沉。
临而无远,沉而无隐。为上惟周,为下惟定。周,则天也。定,则地也。或天或地,大礼乃成。文王曰:主位如何?太公曰:安徐而静,柔节无定。善与而不争。虚心平志,待物以正。文王曰:主听如何?太公曰:勿妄而许,勿逆而拒。
许之则失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止,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神明之德,正静其极。文王曰:主明如何?太公曰: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
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辏并进,则明不蔽矣。文王寝疾,召太公望,太子发在侧。 呜呼!天将弃予。周之社稷,将以属汝。今予欲师至道之言,以明传之子孙。太公曰:王何所问?文王曰:先圣之道,其所止,其所起,可得闻乎?太公曰: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
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故义胜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 文王问太公曰:君国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太公曰:不谨所与也。人君有六守三宝。
文王曰:六守何也?太公曰: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文王曰:谨择六守者何也?太公曰: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怨;事之而观其无穷。
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忠者也;使之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穷者谋也。人君无以三宝借人,借人则君失其威。文王曰:敢问三宝?太公曰: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
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 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臣无富于君,都无大于国。六守长,则君昌。三宝全,则国安。文王问太公曰:守土奈何?太公曰:无疏其亲,无怠其众,抚其左右,御其四旁。
无借人国柄。借人国柄,则失其权。无掘壑而附丘,无舍本而治末,日中必彗,操刀必割,执斧必伐。日中不彗,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 执斧不伐,贼人将来。涓涓不塞,将为江河。
荧荧不救,炎炎奈何?两叶不去,将用斧柯。是故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不施无以合亲。疏其亲则害,失其众败。无借人利器。借人利器,而为人所害不径于世。文王曰:何谓仁义?太公曰:敬其众,合其亲。
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是为仁义之纪。 无使人奇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者伍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敬之勿疑,天下和服。文王问太公曰:守国奈何?太公曰:斋,将语君天地之经,四时所生,仁圣之道,民机之情。
王斋七日,北面再拜而问之。太公曰:天生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圣人牧之。故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万物盈;冬道藏,万物静。 盈则藏,藏则复起。其知所终,莫知所始。
圣人配之,以为天地经纪。故天下治,仁圣藏,天下乱,仁圣昌,至道其然也。圣人之在天地间也,其义固大矣。因其常而视之,则民安。夫民动而为机,机动而得失争矣。故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为之先倡,而天下和之。
极反其常,莫进而争,莫退而逊。 守国如此,与天地同光。文王问太公曰:王人者,何上何下,何取何去,何禁何止?太公曰: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故王人者有六贼七害。
文王曰:愿闻其道。太公曰:夫六贼者:一曰:臣有大作宫室池榭,游观倡乐者,伤王之德。·二曰:民不事农桑,任气游侠,犯陵法禁,不从吏教者,伤王之化。 ·三曰:臣有结朋党,蔽贤智,障主明者,伤王之权。
·四曰:士有抗志高节,以为气势;外交诸侯,不重其主者,伤王之威。·五曰:臣有轻爵位,贱有司,羞为上犯难者,伤功臣之劳。·六曰:强宗侵夺,凌侮贫弱,伤庶人之业。七害者:一曰:无智略权谋,而重赏尊爵之;故强勇轻战,侥幸于外,王者谨勿使为将。
·二曰:有名无实,出入异言,掩善扬恶,进退为巧,王者谨勿与谋。·三曰:朴其身躬,恶其衣服,语无为以求名,言无欲以求利,此为人也,王者谨勿近。·四曰:夺其冠带,伟其衣服;博闻辩辞,虚论高议,以为容美;穷居静处,而诽时俗,此奸人也,王者谨勿宠。
·五曰:谗佞苟得,以求官爵;果敢轻死,以贪禄秩;不图大事,贪利而动;以高谈虚论,悦于人主,王者谨勿使。 ·六曰:为雕文刻镂,技巧华饰,而伤农事,王者必禁。·七曰:伪方异技,巫蛊左道,不详之言。
幻惑良民,王者必止之。故民不尽力,非吾民也。士不诚信,非吾士也。臣不忠谏,非吾臣也。吏不平洁爱人,非吾吏也,相不能富国强兵,调和阴阳,以安万乘之主;正群臣,定名实,明赏罚,乐万民,非吾相也。 夫王者之道,如龙首,高居而远望,深视而审听;示以形,隐其情。
若天之高,不可极也;若渊之深,不可测也。故可怒而不怒,奸臣乃作,可杀而不杀,大贼乃发;兵势不行,敌国乃强。文王曰:善哉!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能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
文王曰:其失安在?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其贤也。文王曰:何如?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
是以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文王曰:举贤奈何?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 选才考能,令实当其能,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文王问太公曰:赏所以存劝,罚所以示惩。
吾欲赏一以劝百,罪一以惩众,为之奈何?太公曰:者,天下德之;杀天下者,天下贼之;彻天下者,天下通之;穷天下者,天下仇之;安天下者,天下恃之;危天下者,天下灾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处之。
武王问太公曰:兵道何如?太公曰:凡兵之道,莫过于一。一者能独往独来。黄帝曰:一者,阶于道,几于神。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成之在于君。故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今商王知存而不知亡,知乐而不知殃。
夫存者非存,在于虑亡。乐者非乐,在于虑殃。今王已虑其源,岂忧其流乎。 武王曰:两军相遇,彼不可来,此不可往,各设固备,未敢先发。我欲袭之,不得其利,为之奈何?太公曰:外乱而内整,示饥而实饱,内精而外钝,一合一离,一聚一散,阴其谋,密其机,高其垒,伏其锐,士寂若无声,敌不知我所备。
欲其西,袭其东。武王曰:敌知我情,通我谋,为之奈何?太公曰:兵胜之术,密察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 武王问太公曰:予欲立功,有三疑:恐力不能攻强,离亲,散众,为之奈何?太公曰:因之,慎谋,用财。
夫攻强,必养之使强,益之使张。太强必折,太张必缺。攻强以强,离亲以亲,散众以众。凡谋之道,周密为宝。设之以事,玩之以利,争心必起。欲离其亲,因其所爱,与其庞人,与之所欲,示之所利,因以疏之,无使得志。
彼贪利甚喜,遗疑乃止。凡攻之道,必先塞其明,而后攻其强,毁其大,除民之害。淫之以色,韬之以利,养之以味,娱之以乐。既离其亲,必使远民,勿使知谋。扶而纳之六韬·姜子牙】◎卷三龙韬◎武王问太公曰:王者帅师,必有股肱羽冀,以成威神,为之奈何?太公曰:凡举兵师,以将为命。
命在通达,不守一术。因能授职,各取所长,随时变化,以为纪纲。故将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以应天道。备数如法,审知命理。殊能异技,万事毕矣。武王曰:请问其目?太公曰:·腹心一人:主赞谋应猝,揆天消变,总揽计谋,保全民命。
·谋士五人:主图安危,虑未萌,论行能,明赏罚,授官位,决嫌疑,定可否。 ·天文三人:主司星历,候风气,推时日,考符验,校灾异,知天心去就之机。·地利三人:主军行止形势,利害消息,远近险易,水涸山阻,不失地利。
·兵法九人:主讲论异同,行事成败,简练兵器,刺举非法。·通粮四人:主择才力,论兵革,风驰电掣,不知所由。·伏旗鼓三人:主伏旗鼓,明耳目,诡符印,谬号令,暗忽往来,出入若神。 ·股肱四人:主任重持难,修沟堑,治壁垒,以备守御。
·通才二人:主拾遗补过,应对宾客,论议谈语,消患解结。·权士三人:主行奇谲,设殊异,非人所识,行无穷之变。·耳目七人:主往来,听言视变,览四方之士,军中之情。·爪牙五人:主扬威武,激励三军,使冒难攻锐,无所疑虑。
·羽翼四人:主扬名誉,震远方,动四境,以弱敌心。·游士八人:主伺奸候变,开阖人情,观敌之意,以为间谍。·术士二人:主为谲诈,依托鬼神,以惑众心。·方士三人:主百药,以治金疮,以痊万病。
·法算三人:主会计三军营垒粮食,财用出入。武王问太公曰:论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将有五材十过。 武王曰:敢问其目?太公曰: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
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 勇而轻死者,可暴也。
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贪而好利者,可赂也。仁则不忍人者,可劳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信而喜信人者,可诳也。廉洁而不爱人者,可侮也。智而心缓者,可击也。刚毅而自用者,可事也。懦而喜任人者,可欺也。
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也。 故曰:兵不两胜,亦不两败。兵出逾境,不出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王者举兵,简练英权,知士之高下,为之奈何?太公曰:夫士外貌不与中情相应者十五:有贤而不肖者;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敬而心慢者;有外廉谨而内无恭敬者;有精精而无情者;有湛湛而无诚者;有好谋而无决者;有如果敢而不能者;有??6恍耪撸挥谢谢秀便倍粗沂嫡撸挥泄罴ざ泄バд撸挥型庥露谇诱撸挥兴嗨喽匆兹苏撸挥卸淳岔ㄕ撸挥惺菩樾瘟佣鐾馕匏恢粒奘共凰煺摺L煜滤ト怂螅环踩瞬恢怯写竺鞑患浼剩耸恐饷膊挥胫星橄嘤φ摺N渫踉唬汉我灾刻唬褐嗅纾阂辉晃手匝裕怨燮湎辍6磺钪源牵怨燮浔洹H挥胫涞怨燮涑稀K脑幻靼紫晕剩怨燮涞隆N逶皇怪圆疲怨燮淞A皇灾陨怨燮湔辍F咴桓嬷阅眩怨燮溆隆0嗽蛔碇跃疲怨燮涮0酸缃员福蛳筒恍け鹨印? 。
便兵所处,弓弩为表,戟盾为里。斩除草木,极广吾道;以便战所。高置旌旗,谨敕三军,无使敌人知吾之情,是谓林战。林战之法,率吾矛戟,相与为伍。林间木疏,以骑为辅,战车居前,见便则战,不见便则止。
林多险阻,必置冲阵,以备前后。三军疾战,敌人虽众,其将可走。更战更息,各按其部,是为林战之纪。 武王问太公曰:敌人深入长驱,侵掠我地,驱我牛马;其三军大至,薄我城下。吾士卒大恐;人民系累,为敌所虏。
吾欲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为之奈何?太公曰:如此者谓之突兵,其牛马必不得食,士卒绝粮,暴击而前。令我远邑别军,选其锐士,疾击其后。审其期日,必会干晦。三军疾战,敌人虽众,其将可虏。 武王曰:敌人分为三四,或战而侵掠我地,或止而收我牛马。
其大军未尽至,而使寇薄我城下,致吾三军恐惧,为之奈何?太公曰:谨候敌人,未尽至则没备而待之。去城四里而为垒,金鼓旌旗,皆列而张。别队为伏兵。令我垒上,多精强弩。百步一突门,门有行马。车骑居外,勇力锐士,隐而处。
敌人若至,使我轻卒合战而佯走;令我城上立旌旗,击鼙鼓,完为守备。敌人以我为守城,必薄我城下。发吾伏兵以充其内,或击其外。三军疾战,或击其前,或击其后。勇者不得斗,轻者不及走,名曰突战。
敌人虽众,其将必走。武王曰:善哉!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人冲军相当。 敌众我寡,敌强我弱。敌人夜来,或攻吾左,或攻吾右,三军震动,吾欲以战则胜,以守则固,为之奈何?太公曰:如此者谓之震寇。
利以出战,不可以守。选吾材士强弩车骑为左右,疾击其前,急攻其后;或击其表,或击其里。其卒必乱,其将必骇。武王曰:敌人远遮我前,急攻我后,断我锐兵,绝我材士。 吾内外不得相闻,三军扰乱,皆败而走。
士卒无斗志,将吏无守心,为之奈何?太公曰:明哉王之问也。当明号命令,出我勇锐冒将之士,人操炬火,二人同鼓。必知敌人所在,或击其表里。微号相知,令之灭火,鼓音皆止。中外相应,期约皆当。三军疾战,敌必败亡。
武王曰:善哉!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猝遇敌人,甚众且武。 武车骁骑,绕我左右。吾三军皆震,走不可止。为之奈何?太公曰:如此者谓之败兵。善者以胜,不善者以亡。武王曰:为之奈何?太公曰:伏我材士强弩,武车骁骑,为之左右,常去前后三里。
敌人逐我,发我车骑,冲其左右。如此,则敌人扰乱,吾走者自止。武王曰:敌人与我车骑相当,敌众我寡,敌强我弱。 其来整治精锐,吾阵不敢当。为之奈何?太公曰:选我材士强弩,伏于左右,车骑坚阵而处。
敌人过我伏兵,积弩射其左右;车骑锐兵,疾击其军,或击其前,或击其后,敌人虽众,其将必走。武王曰:善哉!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遇高山盘石,其上亭亭,无有草木,四面受敌。吾三军恐惧,士卒迷惑。
吾欲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为之奈何?太公曰:凡三军处山之高,则为敌所栖,处山之下,则为敌所囚。既以被山而处,必为乌云之阵。乌云之阵,阴阳皆备。或本其阴,或本其阳。处山之阳,备山之阴,处山之阴,备山之阳。
处山之左,备山之右,处山之右,备山之左。敌所能陵者,兵备其表。 衢道通谷,绝以武车。高置旌旗;谨敕三军,无使敌人知吾之情,是谓山城。行列已定,士卒已阵,法令已行,奇正已设。
各置冲阵于山之表,便兵所处。乃分车骑为乌云之阵。三军疾战,敌人虽众,其将可擒。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人临水相拒。敌富而众;我贫而寡。逾水击之,则不能前。 欲久其日,则粮食少。
吾居斥卤之地,四旁无邑,又无草木。三军无所掠取,牛马无所刍牧。为之奈何?太公曰:三军无备,士卒无粮,牛马无食。如此者,索便诈敌而亟去之,设伏兵于后。武王曰:敌不可得而诈。吾士卒迷惑。敌人越我前后,吾之军败而走。
为之奈何?太公曰:求途之道,金玉为主,必因敌使,精微为宝。 武王曰:敌人知我伏兵,大军不肯济别将分队,以逾于水。吾三军大恐。为之奈何?太公曰:如此者,分为冲阵,便兵所处。
须其毕出,发我伏兵,疾击其后,强弩两旁,射其左右。车骑分为乌云之阵,备其前后。三军疾战。敌人见我战合,其大军必济水而来。发我伏兵,疾击其后;车骑冲其左右。 敌人虽众,其将可走。
凡用兵之大要,当敌临战,必置冲阵,便兵所处。然后以车骑分为乌云之阵,此用兵之奇也。所谓乌云者,乌散而云合,变化无穷者也。武王曰:善哉!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以少击众,以弱击强,为之奈何?太公曰:以少击众者,必以日之暮,伏以深草,要之隘路。
以弱击强者,必得大国之与,邻国之助。 武王曰:我无深草,又无隘路,敌人已至,不适日暮;我无大国之与,又无邻国之助。为之奈何?太公曰:妄张诈诱,以荧惑其将,迂其途,令过深草;远其路,令会日暮。
前行未渡水,后行未及舍,发我伏兵,疾击其左右,车骑扰乱其前后。敌人虽众,其将可走事太国之君,下邻国之土,厚其币,卑其辞。 如此,则得大国之与,邻国之阻矣!武王曰:善哉!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别人相遇于险厄之中。
吾左山而右水;敌右山而左水,与我分险相拒。吾欲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为之奈何?太公曰:处山之左,急备山之右;处山之右,急备山之左。险有大水,无舟楫者,以天潢济吾三军。 已济者,亟广吾道,以便战所。
以武冲为前后,列其强弩,令行阵皆固,衢道谷口,以武冲绝之。高置旌旗,是为军械。凡险战之法,以武冲为前,大橹为卫;材士强弩,翼吾左右。三千人为一屯必置冲阵,便兵所处。左军以左,右军以右,中军以中,并攻而前。
已战者,还归屯所,更战更息,必胜乃已。 武王曰:善哉
。有披距伸钩,强梁多力,溃破金鼓,绝灭旌旗者,聚为一卒,名曰勇力之士。有逾高绝远,轻足善走者,聚为一卒,名曰寇兵之士。
有王臣失势,欲复见功者,聚为一卒,名曰死斗之士。有死将之人,子弟欲为其将报仇者,聚为一卒,名曰死愤之士。有贫穷忿怒,欲快其志者,聚为一卒,名曰必死之士。 有赘婿人虏,欲掩迹扬名者,聚为一卒,名曰励钝之士。
有胥靡免罪之人,欲逃其耻者,聚为一卒,名曰幸用之士。有材技兼人,能负重致远者,聚为一卒,名曰待命之士。此军之练士,不可不察也。武王问太公曰:合三军之众。欲令士卒服习教战之道,奈何?太公曰:凡领三军,必有金鼓之节,所以整齐士众者也,将必明告吏士,申之以三令,以教操兵起居,旌旗指麾之变法。
故教吏士:使一人学战;教成,合之十人。十人学战;教成,合之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合之千人。千人学战;教成,合之万人。万人学战;教成,合之三军之众。大战之法,教成,合之百万之众。
故能成其大兵,立威于天下。武王曰:善哉!武王问太公曰:以车与步卒战,一车当几步卒,几步卒当一车?以骑与步卒战,一骑当几步卒,几步卒当一骑?以车与骑战,一车当几骑,几骑当一车?太公曰:车者,军之羽翼也,所以陷坚阵,要强敌,遮走北也。
骑者,军之伺候也,所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也。故车骑不敌战,则一骑不能当步卒一人,三军之众成阵而相当;则易战之战,一车当步卒八十人,八十人当一车;一骑当步卒八人,八人当一骑;一车当十骑,十骑当一车。
险战之法,一车当步卒四十人,四十人当一车;一骑当步卒四人,四人当一骑;一车当六骑,六骑当一车。 夫车骑者,军之武兵也。十乘败千人,百乘败万人;十骑走百人,百骑走千人,此其大数也。
武王曰:车骑之吏数与阵法奈何?太公曰:置车之吏数:五车一长,十五车一吏,五十车一率,百车一将。易战之法,五车为列,相去四十步,左右十步,队间六十步。险战之法,车必循道,十五车为聚,三十车为屯,前后相去二十步,左右六步,队间三十六步。
纵横相去一里,各返故道。置骑之吏数:五骑一长,十骑一吏,百骑一率,二百骑一将。易战之法:五骑为列,前后相去二十步,左右四步,队间五十步;险战之法:前后相去十步,左右二步,队间二十五步。
三十骑为一屯,六十骑为一辈,纵横相去百步,周还各复故处。武王曰:善哉!武王问太公曰:选车士奈何?太公曰:选车士之法,取年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以上,走能逐奔马,及驰而乘之,前后左右,上下周旋,能束缚旌旗;力能彀八石弩;射前后左右,皆便习者,名曰武车之士,不可不厚也。
武王问太公曰:选骑士奈何?太公曰:选骑士之法,取年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以上,壮健捷疾,超绝伦等;能驰骑彀射,前后左右,周旋进退;越沟堑登丘陵,冒险阻,绝又泽;驰强敌,乱大众者,名曰武骑之士,不可不厚也。
武王问太公曰:战车奈何?太公曰: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三军同名而异用也。 凡车之战,死地有十,胜地有八。武王曰:十死之地奈何?太公曰:往而无以还者,车之死地也。
越绝险阻,乘敌远行者,车之竭地也,前易后险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