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少数的生物的生物体不是由细胞构成的?
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有的病毒甚至只有核酸部分,是无细胞生物
生物是依靠细胞完成生命活动的
没细胞,就不是生物或生物体。
病毒——无细胞生物
病毒是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病毒的科学叫做病毒学。病毒学是微生物学中的重要领域,是具有相当独立性的分支学科。
虽然病毒可以像没有生命的蛋白质那样成为结晶,并装在瓶子里长期保存,但它能够繁殖并且能够变异,所以病毒被认为是最简单的生命形态。 由于它的结构简单和常常来去踪迹难寻,所以是生命世界中迄今发现得最少,也是人类最难驾驭的一类。
同时,因为病毒的结构比其他类群的生物要简单,在生物技术不断取得重要进展的当代,它成为了解生命和改造生命的得力工具。当人
类战胜了大多数细菌和真菌病害之后,对人类、家畜和植物危害最严重,而且最难控制的就是各种病毒。
有关病毒的知识是微生物学知识中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病毒连细胞结构都没有,所以称为非细胞生物。它是微生物中最小的生命实体,它的组成简单。病毒粒体中仅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及蛋白质。
它们具有专性寄生性,必须在活细胞中才能增殖。因此根据宿主的不同,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和拟病毒(寄生在病毒中的病毒)等多种类型。 有的病毒甚至没有蛋白质,只含有具有单独侵染性的较小型的核糖核酸(RNA)分子(类病毒),或只含有不具备侵染性的RNA(拟病毒)和没有核酸而有感染性的蛋白质颗粒(朊病毒)。
我们把后3类统称为亚病毒。
病毒的基本类型:
至少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两类物质
1。 亚病毒
2。 类病毒
含有具有单独侵染性的核糖核酸(RNA)分子
3。
拟病毒
只含有不具备侵染性的RNA
4。 朊病毒
没有核酸而有感染性的蛋白质颗粒
病毒学研究与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密切相关,因为病毒是研究生命活动最简单的模型,为近代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及其功能、基因组高效表达与调控提供了有力工具,在人类认识生命现象的过程中提供了许多基本的信息。
同时,病毒一方面能够引起动物、植物及人类各种疾病,如艾滋病,对人类的生存至今仍是巨大的威胁;另一方面,它又可被用来消除害虫、用作外源基因的表达载体,可以为人类所利用。病毒学涉及医学、兽医、环境、农业及工业等广阔领域,相应发展成噬菌体学、医学病毒学、兽医病毒学、环境病毒学、植物病毒学及昆虫病毒学等分支学科。
病毒学已成为人们认识生命本质,发展国民经济和保证人畜健康而必须深入研究的重点学科。
病毒学名词解释
毒粒(virion)是病毒在复制过程中的一种完整的成熟的病毒颗粒,有固定的形态和大小,而且一般都有侵染性。
所以说一般具有侵染性是因为有些病毒的基因组核酸是分节段的,如雀麦花叶病毒的基因组核酸有四种。 而且RNA1、RNA2和RNA3、RNA4分装在大小形状相同的三种球形颗粒中,只有三种颗粒混合,才具有侵染性。
外壳(capsid) 是由多个病毒蛋白亚基组成的包裹在病毒基因组核酸外面的结构。
壳粒(capsomer) 组成外壳的结构亚基,并非总是均匀分布的,往往聚集成群体,二个、三个、五个甚至六个亚基聚在一起,用负染法在电镜下所分辨开的一个个亚基,可能并非单个结构亚基,而是它们的群体,实际上是形态亚基称之为壳粒。
包膜(envelop) 大多数动物病毒,在毒粒外被有由糖蛋白,脂肪所形成的外膜,称之为包膜。糖蛋白在膜上往往形成各种形状的突起,包膜在识别寄主、侵入寄主细胞,病毒的抗原性方面起重要作用。
二十面体(icosahedron) 一种有12个角顶及20个面的对成的多面体,其每一个面是一个等边三角形;经常用来描述病毒的结构。
亚病毒(subviruses) 不具有完整的病毒结构的一类病毒称之为亚病毒,包括类病毒、卫星RNA、朊病毒。
株系(strain) 病毒经过生物化学物理等因素的作用后,是病毒致病力、寄主范围、抗原特异性、传播特性甚至粒体形状发生了改变,这些性状变异了的病毒粒体称为株系。
准种(quasispecies) RNA复制酶的低保真性决定了RNA病毒没有固定序列的基因组,由相关基因组构成的异质性群体为准种。
感染周期(infection cycle) 病毒完成整个感染的过程,包括识别、吸附、入侵、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装配和释放。
流产性感染(abortive infection) 是Productive infection(产毒感染)的反义词,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病毒感染导致毒粒的无效复制,常不生产感染性毒粒。
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 一种病毒的持续性感染状态,在此情况下,不产生病毒。 一般来说,大部分转录和翻译过程被阻断。
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 一种病毒能在宿主或细胞培养上继续复制而不杀死宿主或整个细胞培养。
包含体(inclusion body) 在显微镜下可以识别的病毒合成和积贮的部位,常是细胞内的病毒晶体。
交叉保护作用(cross protection) 两种病毒感染一种寄主时先入侵的病毒能够保护寄主不再受第二种病毒的侵染。
干扰作用(interference) 一种病毒引起另一种病毒感染或复制的抑制作用。
缺损性干扰颗粒(defective inferring particle) 基因有缺陷的病毒突变株,通常无感染性,但能干扰亲代病毒的复制。
协生作用(synergism) 两种病毒混合侵染后,表现不同于原来两种病毒的更为严重的症状。
内吞作用(pinocytosis) 病毒从吸附的细胞膜转入细胞浆并与溶酶体融合而形成吞噬泡,核衣壳从吞噬泡释放出来的过程。
它是病毒穿入细胞的主要形式。
CD4抗原 采用单克隆抗体在TH细胞中检定的一种存在于细胞表面的蛋白;这一抗原也可在身体的某些其他细胞膜上存在。
20干扰素(interferon) 有细胞产生的一类细胞素,可以保护其他细胞免遭病毒侵犯,并有抑制细胞分裂活性和棉衣调节活性等。
复制型(replicative form) 核酸在其复制时的一种结构,常指单链DNA和拷贝。
复制中间体(replicative intermediate) 在病毒复制过程中,依靠模板分子复制的某些单链互补的新生核酸分子。
前病毒(provirus) 一种细胞内病毒DNA,它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或已整合在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可随细胞的传代而垂直传播。
病毒的传播
病毒在生物群体间的传播、蔓延和流行,是病毒危害人类健康、限制动物生产、降低农作物产量的前提。
动物病毒直接侵入动物暴露在外面的粘膜组织,例如呼吸道粘膜、消化道粘膜、眼睛粘膜等。因此打喷嚏或咳嗽排出的飞沫中的病毒通过空气、粪便中的病毒通过污染水等方式,都能直接从各种粘膜侵入机体。 此外,还有不少病毒如登革热、脑炎、黄热病等是由节肢动物特别是蚊和蜱类传播的。
尽管这类病毒在形态、物理性质上不同,但习惯上都归入一类,叫节肢媒介病毒。这些病毒可以在节肢动物体内增殖,甚至垂直传递。目前约有300多种节肢媒介病毒,其中约100种能侵染人,约20种造成严重病害。
动物病毒还可通过血液、交配等方式传播,如在世界范围流行的爱滋病。
植物病毒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植物的伤口、昆虫、螨类、线虫、土壤真菌、种子以及农事操作等。其中在自然界植物病毒最重要的传播媒介应属昆虫和螨类,已知有400多种昆虫传播200多种植物病毒。
仅桃蚜就能传播70多种病毒,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种了。 某些昆虫传播植物病毒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病毒既能在植物又能在昆虫中繁殖。这种病毒的寄主范围横跨动、植物两大界,是比较独特的,因而人们对此十分感兴趣。
并非所有昆虫传播的植物病毒都能在昆虫体内繁殖,而是存在于昆虫的口器。蚜虫传播的许多植物病毒通过它取食植物而传播。
大多数通过节肢动物为媒介传播的病毒能在介体中繁殖,所以象脑炎这类病毒实际上不仅通过蚊虫或蜱类在人与人之间,或鸟、羊、猪、啮齿动物与人之间传播,而且能在脊椎动物和原节肢动物之间交替繁殖。
澳洲一条著名的河流Murry,每逢特大洪水来临,驱使大量带毒的水鸟和蚊虫移栖而造成人类脑炎的流行。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