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需要早教吗?
我国幼儿父母对早期教育的认识普遍较上世纪九十年代有明显的提高,尤其是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并认为越早越好。 全面开发左右脑、均衡发展是理想的教育。另外,“孩子的玩耍并不是学习”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孩子游戏和学习不分家,学中有玩玩中有学,早教应该主要围绕“充足营养”、“益智游戏”和“父母参与”三个脑部全面发展的重要元素。 4-6个月宝宝早教内容: 如果你的宝宝正好是4-6个月大,你一定知道,这么大的宝宝已经很能干了,4-6个月的宝宝感知能力进一步加强,双手功能有了提高,常常是手里拿到什么东西就会抓住不放,躺在床上已经不再象两三个月时那样的老实,开始会自己翻身,听到成人讲话就会发出“嗯”“...全部
我国幼儿父母对早期教育的认识普遍较上世纪九十年代有明显的提高,尤其是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并认为越早越好。 全面开发左右脑、均衡发展是理想的教育。另外,“孩子的玩耍并不是学习”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孩子游戏和学习不分家,学中有玩玩中有学,早教应该主要围绕“充足营养”、“益智游戏”和“父母参与”三个脑部全面发展的重要元素。 4-6个月宝宝早教内容: 如果你的宝宝正好是4-6个月大,你一定知道,这么大的宝宝已经很能干了,4-6个月的宝宝感知能力进一步加强,双手功能有了提高,常常是手里拿到什么东西就会抓住不放,躺在床上已经不再象两三个月时那样的老实,开始会自己翻身,听到成人讲话就会发出“嗯”“啊”的声音欲与之交流,开始认识妈妈爸爸,见到生人会回避。
很快的,宝宝的感知觉有了更大的发展,细心的父母会发现,当你说到一样宝宝熟悉的东西时,你怀中的宝宝会向这样东西看去,甚至会伸出小手点点它;语言能力也是一样,五六个月的宝宝就会跟着爸爸妈妈发一些简单的音节,如ba,ma,da,甚至是合并两个音节,如baba,mama,让我们年轻的父母既兴奋又骄傲。
这个阶段是宝宝成长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在身体发育上,我们都知道,这个阶段是宝宝从只喝母乳到开始添加辅食的时期,而在智力发育上,这个时期同样重要。随着宝宝的感知觉能力逐渐增强,我们在宝宝更小时在刺激他的感知觉上做出的不懈努力开始得到了回报。
你的孩子对外界的反应是否灵敏,是否能够成功的从外界获取信息,这些都开始显出了端倪。同时又有更多的事情等着我们父母来做,在宝宝前阶段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刺激宝宝的感知觉,带领宝宝用他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耳朵,自己的双手来接触和认识这个世界。
4-6个月的宝宝仍然还没有具备意识功能,也就是说,这么大的宝宝虽然和更小的宝宝相比已经很能干了,但是,他依然只能被动地接受外来的表象信息,而不能够主动地对这些表象进行构造性重组,所以这时的宝宝是否聪明看的不是他会不会动脑筋,而是非常简单,只需要看他对外在的刺激反应是否灵敏就可以了。
同样的,我们父母的教育任务也很单纯,就是让宝宝多感知,多体验,带领我们的孩子多多的接触外面的世界。这时的宝宝好奇心往往很强,是因为随着他越来越能干,认识世界的能力越来越强,就会有越来越强的接触探索世界的欲望,稍大一点的宝宝可能会缠着爸爸妈妈啊啊的叫着要这要那的,在玩玩具时,宝宝也有时会要咬咬什么的,这些行为都是宝宝有旺盛的探索欲的表现,爸爸妈妈不要阻拦,宝宝是在用自己的眼镜和耳朵来体会这个世界,当宝宝拿起一样东西就放到嘴里咬时,是在通过感触来认识和体会这件东西的性质,这些都是宝宝积极探索认识这个世界的表现,爸爸妈妈应该鼓励,并且为之创造条件。
总之,随着宝宝越来越大,他探索世界的能力和欲望也越来越强,这是宝宝自己在为自己的智力发展做准备,在这个阶段中,爸爸妈妈的任务仍然是刺激宝宝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让你的宝宝有灵敏的感知,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婴儿在五至六个月时会有意义地翻身,由于此阶段宝宝的身体各部分发展已臻成熟,会出现反射反应,其发展的历程为俯姿翻为仰姿,再由仰姿翻为俯姿。 *意义: 婴儿身体各部位已渐渐发展成熟,包括神经、骨骼、肌肉等,所有的五一节配合良好,粗动作才能渐渐有所发展。
而翻身动作良好,将有助于接下来一二个月后坐姿发展。 *父母给予的辅助方式: 小儿科医师吴芬芬建议,父母可在宝宝清醒时,用手将宝宝的头握住慢慢地转,由上往下带动身体的转动。或者用双手抓住宝宝的脚,慢转至另一方向,由下往上带动身体的翻转。
父母也可将宝宝抱起,让他与自己身体保持一段距离,但不要贴着胸部,让宝宝可以看到妈妈的脸,这样可以训练宝宝支撑头部的力量,锻炼颈肌,亦有帮助宝宝翻身的功用。 *建议辅助工具: 小被单、小枕头 *安全环境的安排: 由于此时宝宝大部分的时间是仰卧在床上,因此需要注意周围是否有任何危险物品,以防宝宝随意抓握而被弄伤,甚至放入嘴中造成梗塞。
床对刚学会翻身的宝宝而言,无疑是最危险的物品。从床上滚下、坠落都容易使宝宝的头部受到严重的伤害,所以家长们切不可忽视。建议父母可在宝宝的床边安装护栏,以避免宝宝在享受翻身乐趣的同时,而遭到意外。
语言的发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需要经过一个相当漫长的时间。孩子从不会说话到会说话要经历三个阶段,也就是首先要学会发音,然后会理解语言,最后才会表达语言。不是像有些家长所认为的那样孩子到了一定时候就能够说话的。
这个年龄阶段的婴儿处在发音阶段。比前一阶段明显地变得活跃起来,发音明显增多,发出的声音除了声母和韵母大量增多外,还有一个特点是发重复的连读音节,如“ma—ma—ma”、“ba—ba—ba”、“da—da—da”等。
这些音没有实质的意义,但这些音为以后正式说出词和理解词作出了准备。他们对自己发出的声音很感兴趣,常常会不厌其烦地反复出声,在大人的逗引下,会笑出声和尖声叫。 虽然这年龄阶段的孩子还不会说话,但并不代表他不在学习说话,他正在为今后说话作准备。
因此,家长要意识到这一点,平时带孩子玩时,一定要多和孩子说话,教他发音,鼓励他发音。不要对孩子的发音视而不见,不感兴趣,这样会打击孩子学习说话的兴趣,不利于孩子语言发育。 这年龄的孩子见到生人会显露出害怕、警觉、退缩的表现,甚至会出现哭闹,不愿意和生人接近,更不用说是抱他了,而见到熟悉的家人,尤其是母亲就会表现出开心,活泼的样子,大家都知道这是孩子认生的表现。
每一个孩子都会有这个过程,但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认生呢?这并非人人都明白。 实际上,孩子怕生、认生这是他有了记忆的一种表现。由于家人或母亲经常和孩子接触,他们脸的模样已在孩子的脑子里留下了印象,孩子就会记住他们的面孔,而陌生人的面孔孩子从没有见过,这种形象与他存留在脑子里熟悉人的形象差别太大,他就会表示拒绝接受从而表现出认生。
这年龄的孩子还有这个现象,他对与母亲年龄相仿,穿着打扮漂亮的女性明显地比年龄大的或者是男性要有好感,对她们就不那么怕生,这也是因为这些女性与母亲的形象差别不大,没有引起强烈的反差而使得孩子不感到那么陌生所致。
每一个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都会出现认生,但每个孩子表现出来认生的程度不同,这与他自身的气质和所处的生活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容易抚育型”的孩子他们容易适应环境,对外界反应持有积极的态度,怕生的程度就轻,相反一些比较胆怯,适应能力较慢的孩子,怕生的就比较明显。
此外,家里人较多,又有较多的机会接触外界的孩子,怕生的现象也少见些。 孩子怕生说明他有了记忆的能力,其实,孩子的记忆能力在这之前就有了,最早的记忆是对喂奶姿势的记忆,只要妈妈把抱成固定的喂奶姿势,孩子就明白可以吃奶了,就会做出寻找奶头的动作。
人工喂养的孩子对奶瓶有特殊的记忆,只要一见到奶瓶他就知道可以吃奶了。到了2—3个月,当婴儿注意的物体从视线中消失时,他能用眼睛去寻找,这也表明他有了短暂的记忆。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就能记住了母亲和熟悉的人,能把他们与陌生人区别开来,表现出怕生。
随着孩子接触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以及心理水平的发展,怕生就会逐渐消失。 孩子到了这个年龄阶段,家长会发现他们喜欢吸吮手指,无论你怎么阻挠他,都无济于事,他还是要吸,而且吸得那么专注,旁若无人。
这个问题相当困扰着家长,要处理好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婴儿为什么喜欢吸手指?吸手指对他们来说有何意义? 吸吮手指对于半岁前的婴儿和半岁后的婴儿来说意义是不同的。6个月之前的婴儿吸吮手指完全是为了满足吸吮的需要,因而在人工喂养的婴儿和饥饿时的婴儿表现得特别明显。
吸吮反射是一种先天性的无条件反射,当触及三个月前的小婴儿的口唇边时,会引起他的吸吮反射,这种反射是为了维持生存的一种本能,兴奋性特别强,所以,婴儿尤其是三个月之前的婴儿为满足吸吮的要求,常常会把手指当作刺激物,表现出他特别喜欢吸吮手指。
母乳喂养的小婴儿能尽情地吸奶,有较多时间满足吸吮的本能,所以在母乳喂养的婴儿中,吸吮手指现象较少。而人工喂养儿,由于使用奶瓶,瓶中的奶吸完后,父母不会让他吸着空奶瓶,相对来说吸吮的机会较少,因而人工喂养儿的吸吮手指现象就较多见。
到了3—4个月时随着吸吮反射的逐步消失,婴儿吸吮的要求也就开始逐渐减弱了,到了6—7个月时,一般吸吮手指的现象就自然消失了。如果婴儿在6月以后继续吸吮手指或开始出现吸吮手指,则不再是满足吸吮的需求,而是一种自慰需要的表现了。
6个月以后的婴儿在情感上比较脆弱,他害怕离开父母和身边熟悉的人,对亲人特别依恋,此时又有了自己初步独立的要求,所以常常会在疲劳、紧张、情绪低落、脱离最亲近的人时会出现吸吮手指,利用吸吮手指来使自己得到安慰。
明白了婴儿为什么会吸吮手指,就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去对待这个问题。6个月之前的婴儿吸吮手指只是为了满足吸吮要求,一般到了6—7个月时就会自然消失,不需要去过分看重这问题。家长可以从满足孩子吸吮的要求上去解决这个问题,如尽量给孩子喂母奶,喂奶时让孩子多吸一会儿以满足他吸吮的本能等。
不要很紧张地一直盯着孩子,一等他把手指放进嘴里就拿掉它,也不要在孩子小手指上涂上些苦味、辣味的东西来防范,或者给孩子戴上手套等等,这些方法除了耗费大人的精力,让孩子受罪以外,基本上是无用的,孩子一有机会还是会津津有味地吸手指的。
6个月之后的婴儿再吸手指是一种自慰的表现,父母应该想些办法来缓和孩子的这种心理紧张,想想孩子是否缺少感兴趣的玩具?是否自己没有多抱抱孩子、和他多说说话?是否孩子独自一人在童车里待的时间太久?等等。
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愉快的生活环境,多带孩子到自然界走走,让他接触较多的刺激,把精力用于探索外界感兴趣的事情上。避免采取强制、简单、粗暴的手段。这样,孩子吸吮手指的习惯会渐渐消退。 父母还需注意,孩子吸吮手指的这种习惯消退起来不是稳步前进的,它可以一时退得很快,也可以在某一阶段又重新回升,如在生病期间、在新环境中,这是正常的,只要处理得当,最终总会彻底消退的。
4—5个月时,婴儿头眼协调能力好,两眼随移动的物体从一侧到另一侧,移动180度,能追视物体,如小球从手中滑落掉在地上,他会用眼睛去寻找。6个多月时,目光可向上向下跟随移动物体转动90度。喜欢明亮的颜色如红、橙、黄色,特别是红色的物体最能引起婴儿的兴奋与注意。
这时候孩子的视力可达0。1,能注视较远距离的物体,如街上行人、车辆等。对这年龄的孩子可以用选择观看法来检查视力发育的是否正常,这是一种筛查的方法,可以早期判断孩子的视力发育情况。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儿童保健部门进行这方面的检查。
这年龄阶段孩子在听觉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听到声音后能很快地将头转向声源,能区分妈妈和其他人的声音,对母亲的语言有明确的反应,对他自己的名字也有所反应。喜欢听音乐,能表现出集中注意听的样子。
这个月龄的小儿,头已竖得很稳,视野更加扩大,对周围环境的事物开始感兴趣,父母要利用孩子对某些事物感兴趣这一特点,首先教会他认识这些事物。平时父母一定要观察宝宝最爱盯住什么,找出他最爱看的东西让学习,才能容易学会。
如宝宝喜欢看灯,父母可把台灯拧亮又拧灭,招引宝宝视线落在灯上后,然后说"灯",有时宝宝会盯着母亲脸或手看而不去看灯,这时母亲可熄灭了灯后拿宝宝小手摸摸灯罩或灯上的布,突然把灯拧亮再告诉他"灯",使他把声音和发亮的物件联系起来,以后成人再说灯时,宝宝就会自己抬头看灯。
平时无论做什么事均要对小儿边做边说,特别是他日常接触的事物,经常看到的物体均用语言强调,如“我们吃奶”、“奶瓶”、“水”、“电视机”等,训练小儿逐渐听并熟悉这些名称,或教他看和指这些东西,将词和物联系起来,也可给宝宝照镜子玩,一边照镜子一边和宝宝说:"看看,这是宝宝,这是眼睛,这是嘴巴……",让他看自己身体的部位,再看看镜子里的宝宝。
这样充分利用小儿各种感官的发展和动作的形成,通过让孩子观察周围环境来发展婴儿的认识能力 语言能力是人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能力的发展是智力发展的表现,同时也能反过来促进智力的发展。 4个月前的宝宝只会无意识的发一些无意义的单音,而当我们的宝宝长到4个月时,情况就慢慢的发生变化了,宝宝的发音虽然还是无意识的,但常常是对大人的发音的反应,也就是说交流开始产生了,如果有人和他说话,会咿咿啊啊地回应,发出笑声;会因为高兴而尖叫;哭闹时,大人的安抚声音,会让他停止哭闹或转移注意力。
这就是交流,就是宝宝对外在信息的理解,这一进步是巨大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宝宝在语言发展方面,理解先于表达,即宝宝听话、懂话比说话要早得多,如4个月的宝宝,成人亲切的话语会引起他愉快的情绪反应,报之以微笑和全身的活跃动作,甚至会引起他发音的反应。
6~7个月的宝宝就能听懂一些简单的语句,如问:“妈妈在哪儿?”他会东张西望地寻找妈妈。这表明,宝宝在4~6个月就已经具备了接受语言的能力。能听就是交流的基础,就是能说的基础,我们做父母的在这一阶段一定要多多地和宝宝交流,不要怕他听不懂你在说什么,事实上,宝宝的学习能力也许远远超出你的预料呢。
4-6个月的宝宝已经在积极地准备开口说话了,他其实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和每天抱他亲他的爸爸妈妈交流了,一定要鼓励宝宝的这种欲望,常常地和宝宝交流,帮宝宝做好说话前的。 早期教育注意四个误区: 由于大部分家长都认为早期教育就是为了能让孩子出类拔萃,因此使早期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
全国妇联“中华育婴工程”专家委员会部分专家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由于早教中存在误区,致使本来促进孩子发展的早期教育“伤害”了孩子。 误区之一:把婴儿当成病人 调查发现,有80%以上的家庭认为婴儿是脆弱的小生命,要像对待病人一样照顾得无微不至。
婴儿不是病人,他们从还是胎儿的时候就有了各种能力,一出生则有72种潜能,有惊人的适应能力。婴儿对环境的要求,除了照顾以外,还需要运动、交流,甚至是“冒险”,以挖掘自己身体里的潜能。如果把他们当成病人一样地照顾,他们的潜能就会一个个消失。
误区之二:把教育当成备考 专家们的调查显示:有90%以上的家庭把教育与学习相提并论,认为学习的成绩就是教育的效果。于是,孩子们在一岁以内开始认字,三岁以内开始学外语,3~6岁的孩子85%以上参加各种培训班。
专家指出,教育是能力的培养,不是成绩的取得。教育包括的内容很多,健康的心理、愉快的情绪、合作的精神、思维的方式、动手的能力、语言的表达等等,都不是能用成绩来衡量的。它是要让儿童养成良好习惯,而不是逼迫孩子掌握一项专门技能。
误区之三:目标定得太高 在家长们的心中,都给孩子设计了美好的未来,许多家长们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要是晚认了几天字,少学了几个单词是天大的失误。更有一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现在并不出色,以后也不会有“大出息”。
其实人生的起跑线不止一条,人生随时都有不同的起跑点。 误区之四:盼孩子是“神童” 调查发现,希望孩子“正常发展”的只有三成,大多数家长希望孩子是“超常”的,最好是位神童。其实,超常和低智力的儿童所占的比例都非常少,90%以上的儿童都是正常孩子。
如果家长非要给正常的孩子定一个超常的标准,那结果只能等于拔苗助长。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