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学电影创作的朋友能给我从理论上详细讲讲scene和image的区别?
一、引言
由于生活在一个自然形成的三维世界里,人类对立体影像的意识开始的很早。早在19世纪,人们就针对人类两只眼睛成像的差异进行探索,并开始研究一些立体视镜的原理,试图制作出让人的左右眼在看同样图像时产生不同效果的镜片,从而产生立体视觉。 从电影诞生之日起,人们则逐渐开始尝试立体电影的制作,但早期的立体电影都是以展示视觉上的立体效果为主,就像娱乐场所中哗众取众的项目一样,纯粹是满足观众好奇心的游乐项目,还没有达到艺术的高度。
现如今,电影界重新掀起了一股三维表现的热潮,当我们的目光被越来越多的立体电影所吸引时,3D电影已经正式登堂入室,它不仅声势浩大地走在各种娱乐方式的前端,更在...全部
一、引言
由于生活在一个自然形成的三维世界里,人类对立体影像的意识开始的很早。早在19世纪,人们就针对人类两只眼睛成像的差异进行探索,并开始研究一些立体视镜的原理,试图制作出让人的左右眼在看同样图像时产生不同效果的镜片,从而产生立体视觉。
从电影诞生之日起,人们则逐渐开始尝试立体电影的制作,但早期的立体电影都是以展示视觉上的立体效果为主,就像娱乐场所中哗众取众的项目一样,纯粹是满足观众好奇心的游乐项目,还没有达到艺术的高度。
现如今,电影界重新掀起了一股三维表现的热潮,当我们的目光被越来越多的立体电影所吸引时,3D电影已经正式登堂入室,它不仅声势浩大地走在各种娱乐方式的前端,更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定义了我们的视觉审美倾向。
为人们的观影过程注入了更有生命力的因素,它不仅能为观众展现细腻逼真的场景,提高观影时的沉浸感,更能结合数字制作领域无所不能的表现优势为观众展现幻想的虚拟场景,其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场景表现力无不在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众多影视公司的追捧和越来越高的票房都间接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当电影被推向立体镜头表述的这一更高平台时,它本身的种种基本要求也变得更苛刻。在传统电影中刻意对景物的立体感进行塑造的方法,在立体电影中的处境可能会很尴尬,这就是由于没有考虑立体电影怎样可以更自如地运用这些技巧而造成的,可以说是立体电影完全仿制现实空间的一项技术难题。
由于传统电影与自然的人眼视觉经验有着本质的差异,所以非自然的视觉印象表达方式在传统镜头中并不会让观众感到突兀;而因为立体电影追求的是更强烈的真实感,因此它的表现方式都需要最大程度上贴近人的真实视觉体验。
正因此,在未来的立体电影的新的工作领域内,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值得创作者们去研究和探索。立体电影的艺术理论体系是一项融合了技术与艺术双重魅力的课题,如何把握好这个精确的尺度并带领其发展成熟,不仅有艺术悟性的需要,更是一种实践经验的累积。
这个时候,我们更应当究其渊源,在电影语言和艺术内涵上对其进行深度剖析,以达到取得更灵活、更丰富的创作手段的目的,甚至可以开发传统工艺难以实现的功能,从而提高影片质量,增加可看性。
二、立体电影对于传统电影镜头语言的继承
在传统电影中,镜头语言是电影艺术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这种传达方式使得人们可以自由的对电影艺术作品进行想象,填补艺术作品的“留白”,从而让艺术作品生发出更大的魅力。
立体电影并不完全遵循传统电影的规律,它的视听语言和观众认知方式与传统电影存在着天壤之别。尤其是立体电影因为具有立体的视觉模型,致使它对于空间的表现和塑造相对于传统电影增加了一种全新的描述,从而镜头语言中的众多因素都被重新定义。
而正像它的发展历程是延续着传统电影发展历程的脚步一样,它在具体艺术传达过程中也不能完全脱离一些经典的传统镜头语言。
传统电影从爱森斯坦和梅里爱的时代开始,就开始形成着自己的语言体系。而传统镜头的属性也似乎一直在当初它被发明的领域里不断做着取舍,在真实性与艺术性之间做着自己的权衡。
经过漫长的探索和实践,原来那种只为了呈现另一个时空中情景的作用慢慢淡出我们的视野。在各种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逼真地再现现实已不再是电影所追求的目标,而电影也正在摆脱这一历史使命,逐渐走出自己的道路。
传统2D的影像中,观众对银幕上物体大小的印象是通过将不同物体进行对比来实现的,它可以以不同的景别呈现,使它们的大小与其在银幕上的实际大小并无比例关系。由于二维画面无法模拟与人的视觉经验相类似的距离感和体积感,因此这时就需要综合运用透视、构图、光影等方式,用自己的语言体系在二维平面上尽可能把这种立体视觉的印象描述出来,适应人类的视觉习惯。
与之相应的,传统电影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对自己的时间定义形成了一套固定表述。而在立体电影中,立体视觉模型的存在使观众和银幕物体之间的距离变成一段具体存在的空间,这就使之具有了一段动态的接受范围,可以以更多样的方式在一个新的维度上给观众更强的感官刺激。
由于这种立体深度空间的营造,空间的重要性得到提高,它的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都有了新的定义。
三、立体电影相对于传统电影镜头语言的空间表现
立体镜头为传统镜头的发展走向注入了新的意义,因为它以高度仿真的形式出现,在视听语言体系和表现手法的发展上就有很多环节需要被重新考虑,有时甚至会有很多受限制之处,让艺术家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已成形的表达手段。
而同时但它也有可能发展出一些新的手法,给电影美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契机。
人们在观看立体电影时,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视觉记忆仍然在发挥着作用,因此,当银幕上出现与日常生活中相近的立体物像时,我们可以根据这种记忆对物像产生距离和体积上的感知。
这样,以前的一些对于透视、构图、光影等手段的综合运用相对于立体视觉模型的冲击力可能不再那么明显,更可能会造成一些语意的误读。这样,立体电影的这种特性就具有了某种争议性。它的优势在于,观众在观看电影时的参与感被强制性地加以强调,从而能更轻易地触动观众的情绪反应,让观众更投入地欣赏电影;而它的劣势则在于,艺术家在制作立体电影时,需要用一个新的眼光去把握银幕上出现的各种物体的距离和体积。
因为影厅的空间是开放动态的,所以观众在影厅不同的地点观看立体电影时,由于存在着银幕大小和远近的影响,这种差异性致使观众相对于日常视觉记忆中相同的立体影像的要求也是不一致的,这就对制作者们的要求大大提高了。
这不仅仅是制造出更高水平的艺术作品的问题,甚至是一个维持电影基本艺术水平的问题,因为如果这些指标达不到的话,别说更高的水平,就连基本的表意效果都会很牵强。
而从观众角度来讲,他们的不同不仅存在于处于影厅的不同位置上,更存在于他们的视觉经验的差异和他们对观影时对呈现在其脑中的光学模型的判断和取舍。
一方面,观众会适应立体影像环境,根据自己日常生活的视觉经验去判断银幕上物体的远近和大小;另一方面,观众也知道自己在看电影,那么以往那种根据画面上物体间大小的对比来判断物体体积的意识仍然会习惯性地产生作用。
观众会人为地将这两种感觉进行叠加,而在叠加过程中个人的判断和取舍的不同使得观众对于画面中物体形象和大小的判断会有显著的差异,而有时个人在这个对比中也会发生一定的视觉混乱。也就是说,他们得到的视觉印象有时不一定是自然的。
在现有的立体电影中,这种情形也确实存在,这是立体电影对传统电影继承过程中的必然趋势。
3。1立体感对景深对比的强化
传统电影作为一种二维的影像,它平面的描述现实世界的方式和人们日常的视觉经验其实有着相当大的差异。
因此,传统电影在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电影语言体系,利用这种语言模式来重塑人们对于立体和纵深感等视觉经验的印象,人们也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逐渐认同了这种用二维影像去表现三维空间的方式。
但在立体电影中,这种表现方式却不一定能完全平移到同样的场景中,一方面,这种追求逼真的立体感使得画面的景深对比加强了,这不仅是视觉体验的改变,更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力,使之可以被赋予更多的语义内容;但另一方面,那些在传统电影中沿袭下来的表现方式的使用环境也发生了改变,有些部分不一定再能产生效果。
由于要表现逼真的立体感,立体电影的拍摄视点往往比传统电影更为人性化,多利用广角镜头以一个比较近的距离拍摄,这样的视点似乎是为观众量身定做的。如果这时画面中有纵深的前景、背景对比时,广角拍摄方式会使这种深度的对比便显得更夸张一些。
处于一个完全立体的视觉环境中,本身来讲空间就是被强化的,而这一效果又更加推进了这种感觉,使得画面中物体的前后空间感更加突出。这种景深对比是在立体仿真环境下被强化和夸张的,为立体电影的叙事提供了一个更有真实感和立体感的场景,也让观众更能够投入到故事中。
由于立体电影中的形象和景物本身都具有高度的逼真性,这样的景深使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环境中,与故事主角共同经历跌宕的情节,大大拉近了观众与电影情节之间的联系。这种表现上的优势虽然是立体电影引以为豪的,但如何对其进行更准确和有依据的应用,则还需经过时间的积累来进行摸索和实验。
3。2空间感对画面构图的影响
立体镜头的成功性在于表现物体真实的立体感,而这种特性不是表现在某一个场景中的,而是贯穿整个电影,那么,有时我们在传统电影中看到的很多本不需要用立体感去表现的单纯叙事场景也被赋予了立体视觉。
这样,很多镜头在画面构图上就需要对既定的空间特征重新定义区别于一些原本在传统电影中的特殊镜头表现方式。
我们在看立体电影时会发现,当立体镜头的景别越大或越小时,观众与银幕之间的空间感就越被强化。
当观众距离镜头中要表现的景物很远时,银幕到观众的距离会使观众感觉更远;当观众距离镜头中要表现的景物很近时,这个距离又会夸张地拉近观众与银幕主体的位置关系。由于现在流行的多厅电影院银幕通常都比较小,因此观众在观看立体电影时更会感觉到一种“魔镜效应”。
即原本真实感很强理应没有边界的画面被限制在一个固定不动的区域之内,这在当表现较大的场面时,给观众的感觉就被误读了,观众并非投身到广阔的天地之间,而更像是在俯视一个魔镜里出现的微缩景观,或是像隔着一段距离观看万花筒里的活动影像。
人眼的视角是十分广阔的,从视线正前方区域过渡到视线边缘的“余光”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并不存在这样一个明显的边界。在立体镜头中,这个原本高度“真实”的世界却被它的载体--银幕硬生生框了起来。
还有一点表现比较突出的是,传统电影在表现人物对话时,经常使用越肩镜头,它的拍摄方法就是利用正反拍、外反拍等方式,结合空间中的轴线去交待人物的位置关系。
这几种拍摄方法结合起来,并根据谈话内容和剧情的推进适当地在在场人物之间切换构图方式,这样就可以明确地交待出人物谈话的场景和气氛。人们在日常观影过程中,也适应了这种表现手法。而在立体电影中,同样的画面构图给观众的感觉却像是凑在作为前景处的人物的耳边去偷听对方讲话。
虽然,这只是没有任何改动地沿袭着传统电影中的正、反打镜头,但由于整合了高度逼真的立体感,它呈现在观众眼中的效果却开始变得不自然,甚至偏离了制作者的意图。传统电影中,我们用画框来对画面内与画面外的空间进行划分。
在这种预定前提下,当我们用反打镜头去表现人物关系时,作为前景的人物留在画面中的部分是没有重点的,他本身并不携带作者想要表现的信息,观众会自然地将其作为辅助构图的因素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处于对面中心位置并在构图中被主要考虑的人物身上。
而由于立体电影的视角具有高度仿真的特点,人在观看时很容易就会调动日常生活中自然的立体视觉,可人的自然视觉却又是没有边界的,这样这个强行限定的画框的出现就会与观众原本自然的视觉经验相冲突。在过肩镜头中,这种情形带给观众的感觉就会像他们日常生活的视觉记忆一样,像是以非常近的距离偷听演员们的谈话。
同时,这种切去他半个身子的构图更像是在提醒人们画框的存在,人们会感觉到一个原本真实可触的场景突然被遮挡,人原本自然的辽阔视角被一个小范围所局限,这种不舒服的对比显然是由传统镜头语言的无改动的沿用造成的。
3。3仿真性对焦点控制的限制
在传统镜头中,转换焦点也是表达制作者意图、转移观众注意力并牵引剧情的一种常见的方式,当画面中的众多景物处于前后交错的不同位置时,前景物体和纵深处物体可以选择使用一部分模糊而一部分清晰的手段将作者想要传达给观众的东西强调出来,忽略其他内容而将主要信息高效率地表达。
而当这个焦点从一个部分转向另一个部分时,观众的注意力也会随之发生转移。由于在数字电影摄影中,它的镜头对光学设计要求有很优质的材料与精密的制造工艺,所以它在各段焦距范围变化和各种光孔下的成像的表现上都非常优秀,对焦时镜头系统可能产生的“缩涨效应”变小,镜头的参数标度精确,调变焦也非常细腻。
这样就能够满足数字电影在摄影时的高质量要求,并且更能适应摄影师的操作习惯和电影艺术高度的要求,从而精确地传达导演的意图,同时带动观众观影的注意力与剧情的进行。所以当我们使用长焦镜头时,焦点间的变化会被夸张地表现出来。
观众会随着观影经验的增加将其认同为一种风格化的电影语言,在漫长的电影发展历史中这种艺术手法得到了承认。
立体镜头也对这种技巧进行了沿用,但它的焦点的控制和传统电影相比,却与其他空间变换手段一样开始显得不自然。
传统电影中的焦点转移原本就不是客观存在的一种人眼的视觉体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会将自己视野内的场景进行有目的的虚化与校准。更何况,人眼在健康和正常的情况下在观看物体时,若非贴近物体去看,是不会像电影镜头那样看到有虚有实的物像的,而是所有视野内的物体都有同等的清晰度。
当两个物体距离较远时,人眼的焦点是随着人关注的物体来调整成像主体的,这时处于副位置的物体仅仅是存在于余光扫射到的范围内,辅助主位置物体共同完成人眼的构图,而不是形成一个清晰、一个模糊的人脑视觉模型的情形。
尽管在传统电影中,我们完全可以用长焦镜头和大光圈来获得画面主体清晰而背景高度模糊的影像,这样不仅对主体进行了突出强调,更形成一种艺术上的视觉美感,而在立体电影中,这种拍摄方式则会很明显地被观众看出镜头传达中的夸张成份,这种刻意的表述方式就像电影中的植入性广告,可谓过犹不及。
况且,长焦镜头在立体电影中的应用也不如传统电影中那样灵活,因为长焦镜头的作用是将处于一个范围内的画面物体的纵深感进行压缩,在立体电影中追求这种视觉效果,反而会将整个篇幅中塑造的立体感大打折扣,失去了立体电影的原有之义。
如果我们还想用选择性聚焦来达到某种艺术效果的话,首先应斟酌它对电影的整体效果起到的作用是增分还是减分,是故意追求艺术高度还是仅仅对传统镜头中主体清晰而背景模糊的表现手法的模仿;其次,则需要摄影师仔细考虑镜头焦距和光圈大小的协调关系,去控制一个合理的背景虚化程度。
四、立体电影相对于传统电影镜头语言的时间表现
在传统电影镜头中,一提到时间观念,我们就会想到蒙太奇手法的运用。确实,它完美地整合了影像表达和受众心理之间的关系,用最简洁的笔墨展现了最丰富的可能。
不仅如此,在一些特技蒙太奇的使用中,很多声音及画面的表现手法都与时间相关,更为观众的审美接受留足了想象的空间,让观众自己去构想自己心目中“哈姆雷特”,为艺术接受的过程增添了无限魅力。当立体镜头的研究逐渐深入传统领域中最有意味的环节,承担起过去这种空间带给我们的期待的时候,它的责任与它高度的真实性被放在同一个范围被同时考虑,这种空间表现的优势则需结合审美接受和观众心理来重新定位它的时间观。
4。1 立体电影的时间特征与观众心理
立体镜头要对主体进行细腻和逼真的深度刻画,就要注意留给观众适当的视觉适应时间。我们在传统镜头中常见的快切形成的视觉效果,在立体镜头中是用另一种表达方式完成的,既立体镜头本身的视觉渲染与心理沉浸作用,这使它本身较之传统镜头就更加吸引人的眼球。
因此,观众在对立体镜头的审美接受过程中得到的信息是蒙太奇效果与立体画面效果的叠加,这不仅增大了影片本身的信息量,更对观众心理的接受程度提出了挑战。渲染和沉浸和作用的融合可能会让观众感觉完全理解镜头的含义很费力,因为复杂的镜头技巧与繁冗的信息量的组合会使观众感到不适。
由于立体电影追求的观影效果是高质量的,所以人们对一个镜头中内容的消化程度也是必需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们直接影响着观众在心理上对电影的接受程度。这样,立体电影的时间特征就需要在追求空间真实感的角度上重新考虑和定义与之相对应的审美接受机制。
尤其表现在面对立体镜头的镜头切换时,要开发出与传统镜头所不同的蒙太奇策略,由不同的镜头内容去决定不同的镜头时长,达到高效地作用于观众心理,使之与剧情产生共鸣。
4。2 立体电影的时间特征与审美接受
立体镜头高度真实的影像使观众在观影时被注入的信息量更多,那么观众的审美接受过程也会变得相对复杂。
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视觉经验来说,我们似乎在以第一人称视角对自己摄入的影像进行构图,由于人的眼睛不能在空间之间进行跳跃,所以我们的视觉印象都是连续和完整的。而蒙太奇的基本理念就是对空间的分解与再融合,所以在高度模仿人的视觉的立体电影中,蒙太奇手法的使用则不能信手拈来,不然有时会让人的审美接受过程出现不自然。
比如,若非刻意的要追求一种视觉冲击的效果,立体镜头画面跳动不能太大,镜头的切换不能太频繁,景别的切换也不可以太突兀。因为观众在进入立体镜头的语义时会比传统镜头的这个过程增加一个缓冲时间,否则这样逼真的场景和高信息量的内容就难于被观众完整地接受到。
这就决定了立体电影中每一个镜头都会有一个基本的时长作为保证,如果少于这个时间,那么审美接受的过程可能会出现差异。
在这里,人的视觉在某种意义上可能会与长镜头的理念有些类似。在传统电影中,虽然蒙太奇和长镜头并不完全对立,可以以同样的角度去理解,但是单就电影空间的完整性的角度来说,则是一对反义词。
蒙太奇对于空间的基本理念是分解、重组和再造,用电影语言去将空间间接地展现在观众头脑中;而长镜头则会争取在一个连续的空间内展现一连串的事件,对空间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要求比较高。立体电影为了模仿人类的视觉,很多时候也需要保持空间的连续和稳定,才能给观众像在沉浸在真实世界里一样的印象。
我们在电影历史上可以看到,传统电影中,一些完全忽略蒙太奇表现手法的影片可能是一种美学追求和创作理念,而到了立体电影中,对于蒙太奇使用上的谨慎则是因为立体电影本身的特性和其不同的价值观所导向的。
五、结 论
在立体电影的发展历程中,对于传统镜头语言的应用一直是一个需要适度把握的问题。当媒介的传播方式产生了变化的时候,媒介本身的特性必然也会受到影响,传统镜头语言在传统电影的领域是无懈可击的,但这不等于它会带给立体电影同样的力量。
既然如此,立体电影就需要探索自己的发展之路,在一些新的领域有别于传统镜头语言而发现自己的美丽,既让它的传播内容也随之改变,又给受众的审美接受带来新的变化。立体电影在历经了发生、发展和复兴的一系列进程后,如今正处于破茧成蝶的时刻,无论是在题材和选择、故事内容的编排上,还是艺术表现手法上,均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发掘出了一套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
虽然在未来,立体电影美学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理论体系尚未充分展开,但立体镜头在表现手法和镜头语言上与传统电影区别已经被重视并深入探讨,并已自发地形成了一些特点和规律,这些规律的发展与观众适应立体电影的过程一样,两者在逐渐磨合中寻求一条创作者与观众的审美取向相融合的道路。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