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公子称呼的来历?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雩,讲于梁氏,女公子观之,圉人荦自墙外与之戏。”《史记·鲁周公世家》:“说梁氏女,往观,圉人荦墙外与梁氏女戏。”
按:杜预注:“雩,祭天也。讲,肄也。梁氏,鲁大夫。 女公子,子般妹。”《春秋经传集解》和李学勤主编的《春秋左传正义》都依据杜预的注释而在“梁氏”和“女”之间断开。但实际上,如果圉人荦所戏者为“子般妹”则有点不太合情理。“子般妹”作为一国公主,出行至少应该带有一些侍人,何况子般当时也在其身边,圉人荦作为一个“掌养马者”敢当众调戏公主,他的胆子也太大了。 如果说圉人荦并不认识子般和子般妹的话,圉人荦“有力,能投盖于稷门”,既然敢惹“子般妹”,子般“使...全部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雩,讲于梁氏,女公子观之,圉人荦自墙外与之戏。”《史记·鲁周公世家》:“说梁氏女,往观,圉人荦墙外与梁氏女戏。”
按:杜预注:“雩,祭天也。讲,肄也。梁氏,鲁大夫。
女公子,子般妹。”《春秋经传集解》和李学勤主编的《春秋左传正义》都依据杜预的注释而在“梁氏”和“女”之间断开。但实际上,如果圉人荦所戏者为“子般妹”则有点不太合情理。“子般妹”作为一国公主,出行至少应该带有一些侍人,何况子般当时也在其身边,圉人荦作为一个“掌养马者”敢当众调戏公主,他的胆子也太大了。
如果说圉人荦并不认识子般和子般妹的话,圉人荦“有力,能投盖于稷门”,既然敢惹“子般妹”,子般“使鞭之”,他为什么没有反抗呢?另外,“女公子”这种称呼也颇令人怀疑,因为它在古书中极为罕见,在经书中更是仅此一见。
既然杜预的解释不合情理,那有没有其他更合理的解释呢?我们先看一下《史记·鲁周公世家》对这件事的记载:“说梁氏女,往观,圉人荦自墙外与之戏。”通过对两句话的比较,我们可以推知司马迁是把《左传》“讲于梁氏女”读为一句的。
关于这个问题,章太炎在《春秋左传读》中作过详细论述。章先生不但指出“讲于梁氏女”应该读为一句,还进一步论证了“讲”与“说”之间的同义关系:“《说文》:‘讲,和解也。’《诗·风·氓》:‘犹可说也。
’笺:‘说,解也。’《越语》:‘勾践说于国人。’韦解:‘说,解也。’是讲、说同义,而喜悦即解说引申之义也。《诗·唐风·绸缪》:‘见此解觏。’传:‘解觏,解说之貌。’觏、讲,并从声,并训为说。而于说女,尤为切证。
”章先生认为“讲”“说”这里都表示喜悦的意思,按此义理解《左传》这句话则上下贯通。查了有关资料得知:
女士 源于《诗经》“厘尔女士”一词,即“女而有士行者”之意,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也是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尊称。
女郎 源于古乐府《木兰辞》:“同行十三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女流 源自《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这是旧时对女人的泛称。
女公子 先秦时以“公子”称诸侯之子,其女儿则称“女公子”,后以此称门第高者家女儿,渐渐士庶之家女儿也以此称呼。巾帼 是古代妇女头上的一种装饰物,也是女性的代称。源于《晋书》。当时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司不应战,诸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他还不如一个女性。
后凡是女中杰出人物,均誉称为“巾帼英雄”。公主 汉朝称皇帝之女谓“公主”,也是战国时期对帝王女儿的通称;皇帝姊妹称“长公主”,皇帝姑辈称“大长公主”,以后历朝延习,后用以尊称他人女儿。小姐 旧时对未婚女子的称谓。
源于《西厢纪》句“只生得小组,小字莺莺”。近代,成为年轻女子的尊称,已婚者亦用此称呼。千金 本谓“黄金千两”,是一种珍重之意,源于宋时,后用以尊称别人女儿。令嫒 令,善美之意,嫒,美貌之意;源于唐时,后惯用于对同事、朋。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