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简称是什么?
众所周知,“筑”是贵阳市的简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筑”是一种曲五弦古乐器的名称。“筑”用竹子制成,手持演奏,读音为“竹”。《战国策·燕策》记荆轲刺秦王,燕太子丹率士送荆轲至易水边上,“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击筑”又进一步说明了“筑”是一种击弦乐器。据有关专家研究,“筑”是我国最早的一种击弦乐器,春秋时期已经在民间出现。战国至隋唐,不仅广泛流行於民间,而且登上大雅之堂演奏。先秦至两汉,我国出现“相和歌时代”,边奏边歌,歌起乐奏。 到宋代,“筑”就失传了。 1993年,我国重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长沙(望坡)西汉王室墓出土了三件“漆筑”,是第一次发现“筑”乐器的实物。三件“...全部
众所周知,“筑”是贵阳市的简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筑”是一种曲五弦古乐器的名称。“筑”用竹子制成,手持演奏,读音为“竹”。《战国策·燕策》记荆轲刺秦王,燕太子丹率士送荆轲至易水边上,“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击筑”又进一步说明了“筑”是一种击弦乐器。据有关专家研究,“筑”是我国最早的一种击弦乐器,春秋时期已经在民间出现。战国至隋唐,不仅广泛流行於民间,而且登上大雅之堂演奏。先秦至两汉,我国出现“相和歌时代”,边奏边歌,歌起乐奏。
到宋代,“筑”就失传了。 1993年,我国重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长沙(望坡)西汉王室墓出土了三件“漆筑”,是第一次发现“筑”乐器的实物。三件“筑”中较完整的只有一件,长约一米,琴弦大概是丝织或牛筋类似之物 贵阳市简称的“筑”字,无繁、简之分,过去和现在都是这样写,也这样读。
贵阳市为什么简称“筑”呢?这与贵阳古代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演变有很大关系。它是这座城市历史特徵的浓缩,是历史文化的演化物。 其一,多种地方志资料表明,古代贵阳是竹子丛生的地方。早在五代至北宋初年,贵阳被称为“黑羊箐”。
“箐”是山间竹林的意思(方言)。贵州现存最早的地方志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记载,贵阳土产以刺竹、筋竹最为着名。明(嘉靖)《贵州通志》记载,贵阳出产的竹子有斑竹、紫竹、筋竹等11种。明(万历)《贵州通志》记载,贵阳出产的竹子有紫竹、绵竹、丛竹等15种。
“筑”和“竹”同音,“筑”乐器在贵州民间亦有演奏。贵阳市简称“筑”反映了历代此地自然环境的延续特徵。 背景连结: 五代(907年—960年)中,黎族首领乌蛮率部族群攻打矩州,得胜改“矩州”为“黑羊箐”。
按地方语,“箐”意指山间竹林。有古诗云“数家苗舍埋箐里”是对贵阳竹林景致的生动描述。 其二,从贵阳历史名称的演变来看,贵阳在宋、元朝时称贵州。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王朝将元朝的贵州等处军民长官司改名为贵竹长官司,後推行“土流并治,军政分管”政策,逐步弱化地方土司势力。
隆庆三年(1569年)贵阳府成立。万历十四年(1586年)以贵竹、平伐两个长官司辖地合设为新贵县,同时将贵竹长官司地改名贵竹乡,平伐长官司也改为乡,标志贵阳废除了土司制度。清初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撤卫、所,以贵州卫、贵州前卫地设贵筑县,这是“筑”字第一次在贵阳历史上县名中出现。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撤新贵县将其地并入贵筑县。贵阳府和贵筑县同设官署于贵阳城内。民国2年(1913年)贵筑县移治紮佐,後又移治息烽,就改名为息烽县,此後数十年贵筑县不存在。民国3年(1914年)1月,废贵阳府设贵阳县。
民国30年(1941年)7月贵阳市成立,废除贵阳县,另设贵筑县治於花溪,这是“筑”字第二次在贵阳历史上县名中出现。1957年11月,撤销贵筑县,将该县大部分辖区划入贵阳市。此後,“筑”字在贵阳历史上县名中消失。
“筑”字在贵阳历史县名中两度使用,时间长达300多年,其联系紧密、影响深远是不言而喻的。 明、清时期,还有贵阳是“竹王城”的传说。主要依据是出自明、清时期文人、官吏的诗赋和楹联。如: 明正德三年(1508年),理学创始人王阳明谪贬贵州龙场驿任驿丞时着《居夷诗·兴隆卫书壁》中有一句曰“贵竹路从峰顶人,夜郎人自日边来。
” 明万历时贵阳人周文化有《贵竹清风》诗曰:“看竹黔山自面阳,怀风不染是三湘。”描绘的就是明万历(1573--1619)年间,贵阳十景之一的“贵竹清风”景观。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所建,贵阳城南着名的甲秀楼旧联:“丞相祠前一川静;竹王城外此楼高”。
丞相祠在贵阳南明河畔,“一川”指南明河。“此楼”是甲秀楼,“竹王城”指贵阳,甲秀楼在城南门(今贵阳大南门)外。 清朝贵州巡抚刘藻诗《柳梢青·甲秀楼远眺》:岸草汀沙,竹王城外日西斜。潭净涵秋峰多障,目眼低无崖。
怜他将相勳华,都付与沧波落霞。随意生机,消闲福分,怎及渔家。 背景连结: 甲秀楼坐落在贵阳城南南明河中央万鳌矾石上,明万历年间(1573—1620)巡抚江东之在此筑堤联结南北两岸,於提上建此楼以培风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
天启元年(1621年)焚毁,总督朱燮元重建,更名“来凤阁”。後又再毁。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巡抚田雯重建,复用“甲秀”。建浮玉桥衔接两岸。甲秀楼经历六次大规模修缮。挺立近四百年添秀贵阳,是以人文之精神翘观贵阳近代史变迁的代表性"人物"。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