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1篇半命题作文.
我眼中的___________.
600字以上即可.
文体:非记叙文.
谢谢鸟..
我眼中《三国演义》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 像汉室刘蝉,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笑逐言开)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全部
我眼中《三国演义》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
像汉室刘蝉,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笑逐言开)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
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
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
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时年尽二十六岁。
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
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当我们羡慕地看着别人成功时,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艰辛。
就像冰心说的: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
说起武侠小说,我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金庸,金老先生的著作。
不知道为什么自己那么迷恋他的小说,可以说为了他的小说我可以是废寝忘食。突然似乎又回到了高考完的那个夏天。很早就想看金庸的小说了,但是苦于一直上学(高中毕业以前)所以都没有机会和时间看。
印象当中我接触的第一部他的小说恐怕是他的封笔之作-------《鹿鼎记》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我有一个好朋友,她是是金庸迷(那个时候我正在迷恋《水手月亮》。
。。)每天下学我们都会一起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就听她滔滔不绝给我讲金庸的小说怎么好看,于是乎在我的再三要求之下她开始给我讲起《鹿鼎记》。正所谓我朋友讲的是眉飞色舞,而我听的是津津有味。现在想想恐怕是我这位朋友才使我和金庸的小说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沉淀了5年之久的期待,我在高考完的第一天早晨起了一个大早(真得很早的,我妈妈说平时我学习也没有见过这么早起的), 匆匆忙忙中准备好了一切,跑到图书城扛了一箱金庸的著作全集回家。接着就是连续1个多月的“挑灯苦读“。
在那以后一个多月当中, 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余的时间都是抱着书在看。给我妈妈气的直咬牙想掐我,还说我平时学习要是这么用功她就不为我发愁了。那个暑假,我读完了所有金老先生的著作。
后来断断续续又看了一些其他作家的武侠小说,例如:古龙和黄易的,还有的我不记得作者名字了。
但是看来看去还是喜欢金庸的作品。
金庸的作品越看越厚,每个小说都有一个厚实的历史背景,而且故事并不是仅仅限于一味的烘托爱情故事,和纯粹的武打。现在的小说我觉得基本上都实在烘托爱情上大下功夫,而金老先生,我个人认为他的作品在烘托亲情、友情、爱情都颇下功夫。
而且语言故事情节和结构设计的跌荡起伏、引人入胜。不得不佩服起他的文学功底。 居然能在他写的武打场景中感觉到诗情画意般的优美。
从他的字里行间当中可以感觉到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钻研。我想很多人对《射雕英雄传》当中的洪七公的降龙十八掌再熟悉不过了,可是你知道吗,这十八掌的名称大都出于《易经》。
金庸说在他一生当中影响最大的一本名著就是《基督山伯爵》。为了他这句话,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巨厚一本 《基督山伯爵》啃了两遍。突然发现,似乎所有的金老先生的故事情节安排的主轴都是缘于这本书。
而唯一大有不同的就是《鹿鼎记》了。我想金老先生的封笔之作恐怕是他的一个重大突破吧。
对于《鹿鼎记》文学界是褒贬不一。在这个问题上我不想多说什么,因为我根本没有资格说。其实我似乎觉得这部小说的主人公韦小宝似乎是另外一面阿Q精神的代表。
其实想想金钱和地位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开开心心的生活就够了。我想韦小宝是做到了。。。比起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我更喜欢金老先生笔下的韦小宝精神。至少开心啊!!! 你说对吗?
>
李存光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端坐在我对面的高背木椅上,双腿间架放着一根手杖,身着略显臃肿的栗色茄克式棉衣。
老人举步维艰,但脸色红润,神态安详。这位老人便是巴金。
坐在老人对面,我真真实实地感到一种宁静,一种镇定,一种充实,一种信任。
这一天是1991年2月4日,农历庚午年腊月二十,节令正当立春。
没有多少热力的阳光,穿过婆娑的树叶,再透过门窗的玻璃,斑斑驳驳地洒进由阳台改成的狭长形房间。房内没有取暖设备。阳光虽未增加多少暖意,却平添了几分明亮。我同巴老便在这样的氛围中谈话。同去的朋友在远处和巴老的九妹琼如老人很有兴致地拉家常。
三天前,我同思和一道去巴老家时,请巴老为我选编的《巴金谈人生》写几句话。巴老应允了,要我再给他一份纲目看看。这天,我专为送纲目而来。老人说:一定写,只是身体不好,可能短一些。我说:哪怕只写一句话也好。
说完“正事”,我又同老人谈了些别的事情。老人拿出两件材料给我看。一件是浙江嘉兴县志办公室据1923年手稿打印的《嘉兴杂忆》残稿,另一件是65年前写有《春梦》片断的练习簿。三天前,我同思和在巴老家谈了近3小时,这次,我不愿多占老人的时间,因此,进屋后一直没有取下围巾,脱去大衣。
翻看那极其珍贵的稿本时,我显得笨手笨脚。巴老慈祥地看着我,不时轻声说几句话。看着老人双腿间的手杖,身上的棉衣,我突然涌出一个念头:老人那衰老的身躯也需要支持,老人那燃烧的心也需要温暖。我有点走神了。
……
2月5日,我离沪返京。19日,农历辛未年正月初五,巴老来信。我急切地拆开老人亲笔写的信封,内中是老人一笔一划写成的两页《前言》。文末署“91年2月14日”,这一天是农历的除夕日。
《前言》是这样写的:
1928年在巴黎,我对一位朋友说:“我只想活到四十。”过了62年,我在回答家乡小学生的信中又说:“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87岁的老人回顾过去,没有成功,也没有失败。
我老老实实地走过了这一生,时而向前,时而后退,有时走得快,有时走得慢,无论是在生活中,或者在写作上,我都认真地对待自己。我欺骗过自己,也因此受到了惩罚。我不曾玩弄人生,也不曾美化人生。我思考,我探索,我追求。
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享受。人活着正是为了给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添一点光彩,这我们办得到,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用来维持我们个人的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为别人花费了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结果,否则,我们将憔悴地死去。
我仍在思考,仍在探索,仍在追求。我不断地自问:我的生命什么时候开花?那么就让我再活一次吧,再活一次,再活一次!
读罢在人生途程中跋涉87个春秋的老人的自白,面对工整而苍劲厚重的手迹,蓦地,我眼前化出一幅景象:在人们忙碌地准备迎接新岁的时候,巴老静静地坐在临窗的小桌前,手中那管显得万分沉重的笔,在纸上艰难地缓缓移动,移动……。
我的双眼模糊了。幻象消失了,眼前是实实在在的写着400多字的两页稿纸。放下稿纸,我感奋,我崇敬,只是不知怎地,感奋中含着些许酸楚,崇敬中掺着几分感喟。我默默地对自己说:这就是巴金老人!这就是巴金的精神!
《巴金谈人生》是我为青年朋友选编的一本薄薄的小书。
我力图通过书中精选的巴老有关人生的方方面面的言论,展现他数十年来所倡导和实践的一贯思想:人应该追求真诚的、充实的、有理想的、有奉献的生活。巴老新写的《前言》所回顾的、所展示的、所渴望的,不也是这样吗?将巴老的手稿复印交出版社以后,我在小书的《后记》中,写了这样一段有感而发的话:“最有资格谈人生的人应该是严肃地对待人生的人。
巴金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怎样说就怎样做,至少是努力这样去做。正因为这样,在80岁的时候,他才能这样说:‘我绝不写文章劝人“公字当头”,而自己“一心为私”。自己不愿做的事我也决不宣传。我的座右铭就是“绝不舞文弄墨、盗名欺世”。
我们的确见过那种‘论’人生时头头是道,‘过’人生时则背道而驰的人。言行一致、身体力行与言善行恶、口是心非,其美与丑、高与低,真是泾渭分明。”我向青年读者们建议:“读巴金谈人生的书,还应了解巴金这个人。
只有把书和人联系起来‘读’,才能真正认识巴金并理解他对人生所说的话语,受到更大的启迪和教益。对于其他谈人生的书和人,也应如此。”
我同巴老的文字往来始于1963年秋。当时,我刚刚步入大学四年级,准备以巴老的创作道路为题,撰写学年论文和一年后的毕业论文。
9月23日,我写信给巴老,一封2000字的信写了一个星期,才交给指导教师林如稷教授,请他转寄给巴老。信写得很稚拙。我说:“为什么我会对您和您的创作感到兴趣呢?凭我有限的知识,我感到,中国新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中,对您的论述和研究还不够充分、全面,有的问题解放前后都在争论,至今还没有一致的看法;有的虽然接近一致,但中间也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有的呢,似乎还没有怎么触及呢,特别对您的创作道路和经验的研究,显得更加不够。
因此,对您的文学活动和创作道路的轮廓,作一个较全面的勾画;对您的作品,作一个合乎事实、较为正确的评价;对您的创作经验和意义,作一个公正的总结,是十分必要、十分迫切的事情。自然,我深知,知识贫乏、能力低下、年仅21岁的我,远远不能胜任这样艰巨的工作,它的完成,有待于致力于这方面研究的人们共同的探索和努力。
我愿意在这项工作中,努力尽自己的一点力量。”
我又表示,“读您的作品,我很喜欢您的性格和语言。当然我不是喜欢那些旧时代留下的消极的方面,我指的是由您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作家全人的品格。我爱热情、诚挚的人,爱明朗、酣畅的语言,我相信,这会有助于我对您的作品的感受和研究。
”
我以十分严肃的态度说:“鉴于以上种种原因,我才立志研究您的作品及创作道路。我认为,这决不是个人的喜好和事情,对您的研究和评价,实际上关系到正确批判继承五四以来新文学的进步传统,关系到如何掌握评价新文学史上一大批进步作家的标准,涉及到怎样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去对客观事实作实事求是的分析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我希望通过对您的研究,使自己对这些问题有更深刻、具体的认识。”
10月29日,林如稷教授转给我巴老的复信和一本我求借的《巴金的生活和著作》。巴老的信是用毛笔写的,字迹流畅飞动,文句却颇多委婉。
这封信是这样写的:
存光同志:
信收到。我最近比较忙,过几天便要离开上海到南方去看看,我抽不出时间写较长的信,请原谅。说实话,我希望您最好不要研究我的作品。我过去写得多,但写得不好,现在社会活动较多,文章写得少,还是写得不好——自己看看,也不满意,何况别人!倘使我将来能写出好作品,我当然不反对人们谈论它。
目前我害怕您会白白浪费了您的时间。
您要看的明兴礼的著作,已托林先生转给您了。这本书我这里还有,您不必寄还了。作者是个天主教徒,在他这篇“博士论文”中他也在宣传天主教义。不过他懂中文,我的作品他差不多全看过,引用的地方较多。
我1923年离开成都后曾在上海、南京两处进中学读书。没有参加什么社会活动。去法国前,翻译过一本克鲁泡特金的《面包略取》(后改名《面包与自由》)。
匆覆。此致
敬礼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