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特别是滥用,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和后果。主要表现在:①抗菌药物尤其广谱抗菌药物在抑制病原微生物的同时也抑杀了人体内生理性微生物,扰乱了微生物生态系中种群或群落间相互的格局,破坏了微生态平衡,危害人的生理机能和健康。
② 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使病原微生物产生抗药性,如世界卫生组织1998年初的一次调查,有2/3的结核病患者处于耐药病例的危险中,这也是近年全球结核病有所回升的重要原因之一,青霉素、红霉素过去对肺炎链球菌很敏感,据研究,现在肺炎链球菌有45%耐青霉素,70% 耐红霉素,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使某些严重感染无药可治。
③抗菌药物大量应用不良反应增加。2003年12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的第5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了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林可霉素、环丙沙星、克林霉素四种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截止2003年第一季度,以上四个品种的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为98例、144 例、780例和659例。
在该中心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中,抗菌药物占了近一半。有不良反应报告并不是说该药不合格或不能使用,但提醒要尽量避免不良反应重复发生,特别不要滥用。④抗菌药物滥用也是医药费用高的原因之一。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内科及儿科预防用药
1。
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如目的在于防止任何细菌入侵,则往往无效。
2。 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长期预防用药,常不能达到目的。
3。 患者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可能有效。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缓解者(如免疫缺陷者),预防用药应尽量不用或少用。 对免疫缺陷患者,宜严密观察其病情,一旦出现感染征兆时,在送检有关标本作培养同时,首先给予经验治疗。
4。 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
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
(一)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1。 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 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
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 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4。 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及给药方法:抗菌药物的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
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选用药物。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如结肠或直肠手术前应选用对大肠埃希菌和脆弱拟杆菌有效的抗菌药物。
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给药方法: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 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 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 对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
Mr。emily。[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