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2016-10-26 23:42:26
肺抱子虫病(pneumocystosis)是由卡氏肺孢子虫(pneumocystiscarinii)引起的间质性浆 细胞性肺炎。本病为艾滋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卡氏肺孢子虫为真核单细胞生物,它在生物分类学上的地位尚未确定;一般认为属原虫,但亦有人认为与真菌更为接近。 它的生活史还不十分清楚,基本形态有滋养体、包囊前 期、包囊与...[展开]
肺抱子虫病(pneumocystosis)是由卡氏肺孢子虫(pneumocystiscarinii)引起的间质性浆 细胞性肺炎。本病为艾滋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卡氏肺孢子虫为真核单细胞生物,它在生物分类学上的地位尚未确定;一般认为属原虫,但亦有人认为与真菌更为接近。
它的生活史还不十分清楚,基本形态有滋养体、包囊前 期、包囊与囊内小体等4种。包囊生活力很强,在室温条件下可存活7〜12周。本病呈世界性分布,传染源是本病患者和带虫者,感染动物能否作为传染源尚未被确定。
健康人受染常呈隐性感染经过。有先天性免疫缺陷或后天免疫功能受损者,如患艾滋 病、恶性淋巴瘤、淋巴细胞白血病,或长期大剂量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环孢素A、硫唑嘌呤、甲氨蝶呤及长春花碱等免疫抑制剂,使人体免疫功能低下,虫体便乘机在肺组织内大量 繁殖,并形成大量粘稠泡沫状炎性渗出物。
炎性渗出液内含成团的肺孢子虫滋养体与包囊及其崩溃物,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少量巨噬细胞和肺泡内蛋白质渗出物、脱落的变性肺泡细 胞,以及纤维素等。卡氏肺孢子虫通常仅见于肺,偶可经血液、淋巴液播散至肺、脾、淋巴结、骨髓、皮肤及视网膜。
本病临床表现有散发型和流行型两型。散发型多见于有免疫缺陷的儿童或成人。 潜伏期视免疫缺陷程度及原病病情轻重而异,本病常在器官移植后3〜4个月发病。流行型病人多 见于未成熟儿、体质虚弱或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婴幼儿。
其潜伏期多在1〜3个月之间。散发型病人多在原发病的基础上急骤起病,病初可有食欲不振、腹泻或乏力、头痛、四肢酸痛等前驱症状。本病以突然发热、持续性干咳,继而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及紫绀等症状 为主要临床表现。
由于病情严重,病程短促,可于4〜8日内因发生呼吸衰竭而死亡。流行型婴幼儿患者常隐袭起病,周身不适及呼吸频率增快为最早期症状。体温正常或有低热。病初有干咳;1〜4周后出现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及严重紫绀,患儿病情虽相当严重,但肺部很少有阳性体征。
病程10〜60日不等,患儿多死于呼吸衰竭。 本病可取患者的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采取肺活检标本检查卡氏肺孢子虫滋养体与包囊进行确诊。肺活检标本阳性率高,但手术操作时易发生出血或气胸等并发症,故临床上 慎用。
用补体结合试验等方法检测血清中抗肺孢子虫抗体对确定诊断亦有一定帮助。本病在早期进行病原治疗可明显降低病死率。 目前国内外均以磺胺甲基异嗯唑(SMZ)与甲氧苄氨嘧啶(TMP)复合片剂(商品名复方新诺明)或戊烷咪(pentamidine)治疗本病。
近年,我国学者用治疗疟疾的国产的蒿甲醚治疗实验大鼠肺孢子虫肺炎获得一定效果,但尚未用于人体试验。复方新诺明(co-trimoxazole):可能有抑制卡氏肺孢子虫滋养体繁殖的作用,是目前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
用法是SMZ按100mg/ (kg。d),TMP按20mg/ (kg。d),分4次口服,首 剂用量宜加倍,疗程14〜21日;亦可选用复方新诺明注射液,肌肉注射治疗。对磺胺药过敏者禁用。
戊烷脒(pentamidine):主要用于经复方新诺明治疗无效或对磺胺类药物过敏的患者。 用法是按4mg/ (kg。d),肌肉注射或缓慢静脉滴注。疗程12〜14日,总剂量不宜超过56mg/ kg。
将戊烷脒经气雾途径给药治疗,也可获较好疗效。本药副作用较多,可引起肝肾、功能损害、骨髓抑制及低血糖症等不良反应。此外,还可选用氨苯砜(dapsone)、乙胺嘧啶或伯氨喹/氯林可霉素等药治疗或预防复发。
预防本病应积极治疗引致免疫功能低下的原发病,对患者应呼吸道隔离。对高危人群,可选用复方新诺明、乙胺嘧啶/周效磺胺或氨苯砜等药物预防。[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