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2016-09-20 16:14:16
许多研究资料证明,环境和心理社会因素都是原发性高血压症的发病因素。
首先,紧张焦虑会促使血压升高。19世纪的医学文献中,就有关于原发性高血压的心理社会因素的个别病例报道。 美国赖泽(Reiser,1951)等搜集了两组的病例进行观察,他们对病人随访数年,经整理分析后,可以看到,情感因素和生活紧张,对某些病例的心血管功能不全的影...[展开]
许多研究资料证明,环境和心理社会因素都是原发性高血压症的发病因素。
首先,紧张焦虑会促使血压升高。19世纪的医学文献中,就有关于原发性高血压的心理社会因素的个别病例报道。
美国赖泽(Reiser,1951)等搜集了两组的病例进行观察,他们对病人随访数年,经整理分析后,可以看到,情感因素和生活紧张,对某些病例的心血管功能不全的影响很明显,许多病人当疲劳和焦虑时,血压急剧升高,而在心情平静时,血压则相对降低。
国外还有学者报告了对192名医学院的学生在休息时、考试前30分钟和考试
后30分钟进行血压检查的结果。发现在休息时12人有轻度的血压升高;在考试前30分钟,51人有着非常显著的血压升高,其中23人收缩压一般高20〜40mmHg,最高者竟达60mmHg,其中31人舒张压升高20mmHg;在考试后30分钟,51人中有19人有轻度的升高,其余的人都恢复了正常。
其次,愤怒情绪如果被压抑,造成心理冲突,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有很大的影响。汉克逊(Hokanson,1971)对于在怎样的愤怒状态下发生高血压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所有的被试者都给予同等强度的激怒,一组允许他们发泄自己的愤怒,另一组不准他们发泄自己的愤怒。 结果,那些被强力压抑而具有敌意的人发生高血压。另外有一个类似的实验,将两个被试者安置在一个房间内,里面有开关,只要按一下开关,就能给对方一次电击,当被试者允许给对方以报复性电击时,血压不升高;而不准许他给对方以电击时,血压升高。
持续这样的实验,被试者升高的血压不再下降。 看来,被压抑的敌意所造成的心理冲突,是心理因素影响高血压的因素之一。
第三,关于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人格特征现在尚没有完全统一的见解。
但早在1943年弗里德曼(Friedman)和卡塞宁(Kasannin)在一对同性孪生兄弟的研究中,就观察到了个性特征可能与高血压有关。 这一对孪生人,其中一个是安静时血压为180/110mmHg高血压患者,另一个是血压为135/80mmHg的健康人。
高血压患者是一个精干的、易激动的和外向型的人,他很善于交际,对工作非常认真负责,专心致志。那位血压正常的孪生兄弟比较稳健,较为逍遥自在,过着一种比较平静的生活,不怎么紧张。 1964年,鲁宾孙从高血压门诊、心理门诊就医的病人,以及参加血压筛选研究的被试者当中分析个性心理因素的作用。
结果神经过敏症的得分,在已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中比抽样人群为高,如此等等。概括地说,到目前为止的大多数的研究认为,容易激动,好竞争,常感时间不够而有压力感,。 以及过分耿直的人,患高血运的机会多。
多疑敏感,胆小怕事,也易患高血压。
目前抗高血压的药物有上百种。一般认为采用降压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症状,使血压降低。但一项很有意义的研究是泰勒等(Tayler,1979)进行的。他们观察到,松弛后血压下降的幅度,比标准的药物治疗或非特异性的支持性心理治疗效果好。
此后,布赖尔(Braller,1979)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一组患者进行10次松
弛训练,另一组只劝告减少感受有关生活的应激,以及改善对付应激的方法。治疗结束时,两组效果的对比未见差异。
但是,由治疗医师指导的松弛组,在6个月的随访期间疗效持续存在,平均血压下降17。 8/9。
70mmHg。而无治疗医师辅导的患者的血压,又恢复到原来的基线$以上结果表明,对所有各组患者,积极治疗及非特异性治疗都有暂时性的效果。
但只有那些在医师指导下能够掌握放松术并能坚持的患者,才能保持降压的效果。[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