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民俗传统

给孩子庆贺满月有什么习俗?

孩子庆贺满月有什么习俗?

全部回答

2016-08-31

216 0
     婴儿降生一个月,称为“满月”。一般家庭这天要给婴儿“过满月”,或 者叫“做满月”,祝贺婴儿母子平安,此谓“弥月之喜”。满月这天亲友们要 前往送贺礼,主家则设宴款待宾客。
   满月之后,产妇不用再“坐月子”,可以正常地行动,许多禁忌也可以解 除了。但在满月当天,产妇往往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做法。  比如苏南一带,这 天产妇要吃七顿饭,不做事,认为这样才可消除坐月子的病痛。
  有的还把扁 担放在门檻上,产妇往上躺一会儿。正所谓:“满月七顿饭,到老腰不酸;满 月睡扁担,到老腰不弯。”不过,满月当天的活动主要还是围绕着婴儿展 开的。 早在我国唐朝,庆贺儿生满月的满月礼就已经非常盛行。
    《太平广记》中 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唐高宗显庆年间(公元656 -661年),长安城西路侧 有一店家生下一男,“月满日,亲族庆会,欲杀羊,羊数向屠人跪拜”,但大 家都不以为意,就将它杀了,把肉放在锅里煮。
  “余人贪料理葱蒜饼食,令产 妇抱儿看煮肉。抱儿火前,釜忽然自破,汤冲灰火,直射母子,母子倶亡。  ” 这则故事的本义或许在于对人们进行宗教宣传,却反映出当时民间庆祝满月 的活动是相当隆重的。
   宋代民间多有满月“洗儿”的做法。据《东京梦华录》和《梦粱录》, 婴儿满月这一天,家境富裕的人家要“大展洗儿会”。此前,产妇娘家要备好 彩画钱或金银钱和各种果品,以及彩缎、珠翠、自角儿食物等,送往婿家。
     洗儿时,亲朋聚集,将煎好的香汤倒入盆中,并放进洗儿金银、枣子、葱、 蒜等物,盆四周用数丈彩色缎匹缠绕,称作“围盆红”。家中尊长用金银钗搅 拌盆里之物,叫“搅盆钗”,在场的亲友则将金钱银钗撒于盆中,名曰“添 盆”。
  随着汤水的搅动,盆内的枣子等物也随着一起旋转。  这时,就有新婚不 久的少妇或久不生育的妇人争着捡取直立起来的枣子,认为是生男的征兆。 接着给婴儿沐浴剃发。将剃落的胎发盛于金银小盒中,并用彩线缠绕。
  再由 家人抱着婴儿向前来祝贺的亲友参拜致谢。礼毕,将婴儿抱入他人房中,叫 做“移窠”。 前代婴儿满月亲朋送礼贺喜,主家设宴款待,为婴儿沐浴、剃发、移窠 等一系列礼俗,一直延续到后世,直到今天仍不鲜见。
    而且不同地区有不同 的庆贺方式。比如在苏南地区,要请亲友到家里来喝“满月酒”,吃“满月 面”,还给邻居挨家送一碗煮好的面条。有钱人家还会请艺人来家弹唱。亲友 前来庆贺,要向婴儿赠送礼物,有锁片、手镯、脚镯、项圈、项链、小算盘 等。
  礼品上多刻有“长命富贵”等字样,亦有送衣料、食品的。  亲友辞行时, 主要会发送红鸡蛋,一般是五只,取“五子登科”之意。在山东威海荣成一 带,婴儿满月时,主家常郑重地以喜帖形式邀请客人。
  其格式为:“某月某日 为小儿(女)弥月之喜,略备薄酌,敬请屈驾光临。某某某拜。”俗话说 “请客不去,两家无趣”,所以凡接到请帖则必须赴宴。  清晨起来,主家给婴 儿穿戴一新,并剪去胎发。
  这天早饭大多吃面,取“福寿绵长”之意;中午 蒸饽镑,多蒸成“锔子”、“桃子”、“石榴”等形状,俗话说“给孩子蒸蒸”; 晚上则吃饺子。 在我国许多地方,婴儿姥娘家的人是满月礼上的重要客人。他们的礼物 也多有讲究。
  比如在浙江,婴儿满月时,姥娘家要送鞋等礼品,宁波一带叫 送“满月担”。  礼品通常有肉、鱼、鸡等食物和虎头帽、虎头鞋、披风等衣 物。其中虎头鞋是必不可少的。虎头鞋式样繁多,多以黄布为鞋面,鞋头刺 虎头,虎头上常绣一“王”字。
  取虎的阳刚和威武之气,用来驱邪、延寿和 祈福。在陕西潼关等地,姥娘家等至亲要送“产旗”。产旗以细竹为杆,以金 纸做成箭头,下挂竹弓,红丝为弦,弓或弓弦上悬挂绸缎被面、毛笔、墨锭 等物。  产旗不送进屋里,而是依次靠在大门外的墙上,供人参观。
  山西万荣、 闻喜一带,姥娘要带去一束谷草,分为数小把,用黄泥交叉粘在门楣墙上, 中间再钉上一柄木勺、一双筷子、一个碗,称为“撇草”。舅舅家则送三尺红 绸或红布,若婴儿是男,上写“后生可畏”、“栋梁之材”,若是女,则写 “巾帼英雄”、“祖国花朵”等,钉到大门上,称为“挂旗”。
     在我国不少地方,满月当天要给婴儿剃胎发c/在温州,满月剃头叫“打 光光”,0门必须留足一寸见方的头发,叫做“孝顺发”。剃下胎发,迅速用 红布包裹,送悬保重娘娘宫神座旁边。
  剃头后,还要请理发师吃酒,并送鸡 蛋、红包酬谢。山东潍坊一带,婴儿满月时第一次理发,俗称“铰头”,也叫 “剃满月头”。  满月这天早晨,姥娘和亲戚们带着食物、衣服以及长命锁、关 羽刀、镜子等前来。
  届时,在堂屋的正中间放上八仙桌,摆上贺礼,焚香点 蜡。首先在孩子头上涂抹嚼碎的茶叶,这有消炎、防脓肿、滋生浓黑头发的 作用。剃发时一般保留头顶和颈窝处的头发,前叫聪明发,后叫撑根发,其 余连同眉毛要全部剃掉。
    胎发剃下后,装进红布袋中,缝缀在孩子的枕头上, 人们认为胎毛聚拢着孩子的魂魄,把它缝在枕头上可以防止孩子失魂。在山 东莒县店子集镇,满月铰头由舅舅执行。舅舅带来剪刀和梳子,届时在婴儿 的头上比划几下,并不真正剪,比划完就算“铰完头”了。
  在湖北,剃满月 头,一般要剃光,也有的在囟门处留一撮“瓦当毛”,以避灾消殃。  剃过发 后,理发师要把煮熟去壳的鸡蛋放在小儿头上滚过,认为可吸去胎毒,不生 疔疱,滚过的蛋要给狗吃掉,称为“得元宝”。
  用鸡蛋滚头时,理发师要“呼 彩”:“一滚天长地久,二滚地久天长,三滚桃园结义,四滚四季发财,五滚 五子登科,六滚六合同春,七滚七夕相配,八滚八抬大轿,九滚久久长寿, 十滚前额到堂。  我今滚完了,伢儿嘻嘻笑,光阴似箭快快长,日月如梭生得 强,日后非是等闲郎,发富发贵永无疆。
  ” 此外,有些地方还有满月出行的做法。以湖北土家族为例,这天,由祖 母把婴儿背到亲友家去。在回家的路上,要把亲友送的粑粑、糖食等东西分 送一些给过路人,预示今后孩子长大了很大方,不吝啬。  山西中部和东南部 地区,也有出行的习俗,俗谓“撞喜”。
  家人请一位儿女双全的长辈抱着孩子 出门,如果见到的第一个人是上有父母下有子女本人有配偶的“全人”,就交 由他将孩子抱回家送给婴儿的母亲,主人会以红包相谢。 满月过后,婴儿与母亲通常要到姥娘家住几天,叫“挪尿窝”、“躲臊 窝”、“让尿窝”等。
    在我国许多地方,盛行“请满月”,也叫“搬满月”,就 是婴儿姥娘家的人到婴儿家,亲自把他和他的母亲接回去。忌讳不请自去。 在山东枣庄付庄乡红山峪村,过去“叫满月”女孩是二十八天(还缺两天不 到满月,“缺”的意思是缺少男孩),男孩是三十天,由舅舅担着箩筐去接满 月,箩筐里铺上干草,褥子和被子,将婴儿放进去,要用红色涂抹婴儿鼻梁 直通两腮,像个“人”字,盖严,外面蒙上母亲结婚时用的红盖头,上边放 上桃木枝,再用红头绳两头拴上染红的花生系上红布。
    到姥姥庄头,要先进 场里,场谐音“长”,取“长久”之意。由妗子接过来抱着,怕姥姥接“赖 姥姥”,即到姥姥家好生病。到姥姥家要先用一点猪食抹在婴儿嘴上,说是这 样婴儿饭量大,好喂养。
  若是男婴,姥姥还要给做鸳鸯裤,称为“蜕毛衫”。 婴儿随母亲在姥姥家住六天,取六六大顺之意,然后再由舅舅送回家。  离开 时,要用白粉将婴儿涂抹得像个小丑,与来时的红“人”字相对应,所谓 “去时是个红蛋虾,回来吃得白煞煞”。
  在山西东南一些地方,婴儿随母亲到 姥姥家后,姥姥要给外孙戴银锁,此外,还要捏制小兔、小猫、小狗、蝴蝶、 菊花等形状的面馍,蒸熟后让女儿带回。亦有些地方把这些面馍用红线穿成 一圈,再加上一个面制的长命锁,挂在孩子脖子上,叫做“扎牙馍”,祝愿婴 儿早早长出牙齿。
    在江苏东海等地农村地区,有“发盛”之举。小儿满月去 姥娘家,姥娘要手拿烧火棍或铁火叉拦在门外,往小外孙屁股上作态打两下, 才让进门,所谓:“小外孙,小外孙,别把鬼风带进门。
  火棍打干净,家孙外 孙都发盛。” “请满月”习俗类似于宋代的“移窠”,但比移窠有着更为丰富的文化含 义。  据记载,婴儿移窠只不过是在本家族内近距离地换换床位(到姆婶或者 别人家中),而“请满月”则是去了姥姥家,在那里,他那黝黑、转动尚不灵 活的眼睛会看到更多陌生的面孔,更为重要的是,又会有许许多多的人看到 他那稚嫩的小脸——于是,他的出生得到了更多的社会认同。
   。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民俗传统
民俗传统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