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好搞活中等职业教育,如何规范中等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要求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央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能够就业,成为有用之才;发展职业教育,使人们能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顺利实现就业,摆脱贫困,从而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是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 会议要求,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在规模、专业设置上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要完善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全部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要求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央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能够就业,成为有用之才;发展职业教育,使人们能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顺利实现就业,摆脱贫困,从而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是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
会议要求,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在规模、专业设置上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要完善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动员全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中央领导同志明确要求,要制定具体措施,确立目标,分步实施,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和改革措施,使职业教育质量、规模、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发挥更大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政治、经济、市场和技术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世界经济结构孕育深刻转型,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全球经济将进入一个结构性调整的历史过程,新一轮的国家能力竞争已见端倪,为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加大教育科技投入,以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构筑新的竞争优势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本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优先发展教育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出重要部署。
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工业化进程一刻也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和技能型人才的有力支撑。中国正处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造传统产业,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特别是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同样迫切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输送国家产业建设大军新生力量的基础工程;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不断改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2009年又启动实施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中等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教育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进一步体现了中央的新期望。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一、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指导原则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正确领导和大力推动下,中等职业教育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服务中深化改革、在贡献中加快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但是,面临的挑战依然十分严峻,中等职业教育仍是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整体水平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质量、规模、结构、效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突出表现为:中等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还没有得到很好落实;事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体制和机制支撑,决策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公共财政投入不足,保障机制欠缺,许多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较差;教师队伍特别是“双师型”教师数量短缺,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亟待提升;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不够紧密,人才培养的市场针对性不强;职业学校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不畅,社会吸引力不足;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和农村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等。
因此,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突出重点、整体规划,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在新时期实现科学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而紧迫。(一)总体思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巩固发展成果,推动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建设,解决突出问题,着力提高质量。
切实把握时代特征,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以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中长期目标,落实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总体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坚持育人为本,以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为改革方向,以提升服务国家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各项能力为根本要求,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全面推动中等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不断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快培养数以亿计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技能支撑和人才贡献。
(二)主要目标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12年,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国计民生的能力显著增强,保障事业发展的政策、制度和重大机制基本健全,改革创新实现整体跨越,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吸引力大幅提升,就业贡献率、经济贡献率明显提高。
1.事业发展目标——保证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与普通高中教育大体相当;校均在校生规模达到1800人左右,办学效益明显提高;3年累计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升级和企业经营培养2000万中级以上技能型人才。
——大力发展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和农村农业职业教育,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职业教育支撑国家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多种形式开展面向全社会的职业培训,年均规模超过1。
2亿人次,3年累计完成4亿人次的培训任务,使城乡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和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逐年增加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数量,力争使全国专任教师平均生师比达到20︰1,“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35%;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量比例达到25%;校长和教师的全员培训得以实施,师德素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普遍提高。
——稳步提高办学质量,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数学校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国家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供给基地。2.服务产业目标——服务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物流等国家产业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整合、重组和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培养数量充足、能支撑产业振兴规划实施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适应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和生物育种等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再制造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创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环境、课程和教材,培养一批基础性技能型人才。——对接以现代农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扶持农业职业学校发展,建设县级职教中心,办好涉农专业点,多种形式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培养250万扎根农村、服务农业的技能型人才,造就数以亿计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对接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按照企业生产的技术、设备和设施标准,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实践教学条件,提高虚拟仿真、模拟现实和多媒体教学等信息化教学实训水平,培养800万技能型人才。——跟踪现代服务业调整、升级与发展趋势,应对第三产业职业岗位特别是新职业岗位变化,及时调整课程设置,高标准安排课程内容,有效开展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多种形式的顶岗实习,培养950万具有现代服务理念和综合素养的人才。
3.改革创新目标——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以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为基础,落实政府责任,强化部门协调,加强行业指导,基本形成政府统筹、部门配合、行业企业与社会各方深度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局面。
——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方式,以促进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为重点,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强化内涵、提高质量,基本形成质量、规模、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格局。——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产业为引领、就业为导向、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基本形成多途径多形式实现工学结合的局面,“校企一体”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动态更新专业、课程和教材,专业建设管理规范化和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水平明显提高;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和在职继续学习制度进一步完善。
——创新职业教育评价考核制度,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以教学效果评价教师、以贡献水平评价学校,基本形成教育与产业、校内与校外结合的质量评价机制。4.基础能力目标——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总体达到国家办学标准,生均校舍面积、图书和仪器设备总值逐年提高,规范化、现代化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重点支持建设1000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一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学校,2000所中等职业学校达到现行省级重点学校建设标准;2/3的学生接受优质中等职业教育。——重点支持建设1000个设备对接企业生产、技术对接职业岗位、装备先进一流、人员配套齐全、管理水平较高,具备教学、培训、鉴定和生产等多种功能,支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国家重点产业升级的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基本形成以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学生人均经费拨款标准为基础,相关政策制度、执行机制和管理办法相配套,保障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基本形成以《职业教育法》为依据,以行政规章和技术规范等为主体,以经费投入、队伍建设和办学条件等制度为基础保障,支撑中等职业教育依法治教、依法办学和规范管理的基本制度体系框架。
(三)指导原则1.坚持问题入手,突出改革重点以改革为动力,着力解决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不对接,职业教育针对性不强和吸引力不足等各界共识的突出问题。2.坚持近期突破,着眼长远发展着眼三年发展,立足一年开局,每年突破若干关键环节,三年上一个大台阶,为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中长期目标和整个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坚持整体规划,抓住关键环节以提高支撑产业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战略构想,在保证规模的基础上,以全面提高质量为任务目标,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健全基本管理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和模式。4.坚持分类指导,促进协调发展着力建设优质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支持试验区、示范校和特色品牌建设,推动其资源开放共享;以加大扶持、多方投入、合作办学、对口支援等方式,重点扶持农村、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扶持涉农、民族工艺等专业和薄弱学校发展。
随着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正逐渐成为独立的教育文体,参与市场竞争。因此,只有面向市场、进入市场、加大市场运作力度,才能赢得广阔的生存空间。 一、中等职业教育走向市场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所谓中等职业教育走向市场,就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机制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直接或间接地调节和影响职业教育的现有模式、布局、结构和人才的质量、数量,使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需要紧密衔接。
这就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必须确立“主动适应并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的战略思想。 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应当服务于经济基础。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其与经济的联系更为直接,更应体现这一原则。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经济建设和经济结构的变化,确定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变更课程模式,培养适应“广泛就业需要”的多功能复合应用型人才。
这已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中令培养目标共同趋势。 “主动适应”的战略思想,要求把“适应”和“服务”的基本立足点放在区域经济的范围内,主动适应和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这一点是由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层次、学生来源等因素决定的。
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一是要使专业设置与当地经济结构相吻合。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把握当地经济发展规划、产业布局特点和产业调整趋势,使专业设置立足当今,具有“现实性”;着眼未来,具有“前瞻性”。二是要使培养目标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决定了对从业人员的不同要求。因此,对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只能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想方设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要紧扣本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规格,力求培养目标多元化。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的那样:“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
” 二、中等职业教育走向市场应遵循两个基本规律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建设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遵循教育规律,遵循经济规律,把市场经济规律与教育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是职业教育走向市场的内在要求。 1.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 深化教育改革,首先要尊重教育规律。
新形势下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其他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组织形式、内容等带来强大冲击,教育规律呈现出新的趋势。中等职业教育,要尽可能地把有限的学校教育与无限的科学技术发展统一起来,加强中专教育的超前性、科学性,防止中专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分裂,排除急功近利的违反现代教育规律的行为。
深化教育改革,同样要遵循经济规律。经济体制的改革,牵动着教育体制的“神经”,市场运行的规律影响着职业教育运行的节拍。过去,我们的中专教育是在高度集中的社会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从学校规模、专业设置到教学计划、课程、教材以及招生分配均统一于上级固定的计划。
今天,我们的教育正日益打上市场的烙印,职业中午教育应顺理成章投入巾场大潮。这就促使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引入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实现自身的转变,建立起崭新的教育机制。
2.做好“两个规律”的有机结合 教育和市场,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两者既不能划等号,又不能完全割裂。中专教育走向市场,必须做好“两个规律”的有机结合。 首先要从改变教育理念入手,强化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教育观念。
主要包括:(1)以质量为第—的观念。树立教学质量第一的观念,就是要围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市场经济要求的中专教育的教学质量,并非单纯以知识为本,而是以“知识、技能、创新”为内涵,要求劳动者拥有健全的人格、竞争意识和辩证思维能力;就是要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放在首位,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
(2)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因为只有那些充满个性、具有高度主体意识的劳动者,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创造性地参与劳动,在个人与社会的朴素适应中推动社会进步。
这就要求中专教育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观念,通过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3)以市场为导向的观念。市场对教育的导向要求中等职业教育要不断深入调查了解市场变化,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调整教学计划,改革敦台内容,提高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社会需求的吻合程度,以满足市场的需要,从而推动自身的发展。
其次,要充分运用市场经济规律,优化配置教师资源。市场规律客观上要求职业中专学校对教师资源优化配置。(1)坚持科学、公正的用人标准,建立科学的民主的用人机制,并引进竞争机制,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
(2)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不断提高教学效率,解决教师数量上的供求矛盾。(3)建立校外聘任制,聘请校外的优秀教师,形成专兼职相结合的开放式的教师结构队伍,以实现对社会教师资源的利用,又在校内形成竞争机制,增强教师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三、中等职业教育走向市场应抓好三个环节 “招得进,教得好,送得出”是中职业学校教育的“三部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等职业学校应抓住“招生、质量。就业”这三个环节 1.招生是关键 招生对学校而言,就如同企业的原材料供应,直接影响着教育成果和教育效益,影响着教育主体的生存和发展。
招生是关键,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没有学生,教师就失去了生存的价值,学校就丧失了存在的基础;二是在缴费入学的形势下招不进学生就意味着学校经费渠道的堵塞,办不好学,办不成学。作为学校,要内强实力,外树形象,主动出击,迎接挑战。
作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应审时度势,继续放宽招生条件,改进和简化升学手续,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创造更为宽松的外部环境。 2.就业是重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作为—个特殊的产业,也必须受市场法则的支配。
就像企业的产品要找到销路,学校的教育产品——毕业生,如果找不到就业门路,学校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招生难”。所以,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成为学校不可回避的“重中之重”。职业中专学校一定要高度重视就业指导工作,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增强学生的择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采取有效措施,打通毕业生走向人才市场的通道。作为政府,要加大“先培训,后就业”的执法力度,创造更加公平合理的就业环境。 3.质量是根本。学校的教育质量决定着学校的持续发展。毋庸置疑,招生和就业的有效途径是全面提高敦台质量。
因为人才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毕业;卜素质的竞争;学校生源的竞争,落脚点也是办学的质量高低。哪个学校的教育质量高,哪个学校的毕业生就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睬。反过来,职业学校就业门路广,就业渠道通,就业比例高,就似有形的磁盘和无形的语言,吸引更多的学子归其门下。
因此,质量意识应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灌注其里,贯彻始终的生命线。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