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怎样防治克雷伯菌病?

怎样防治克雷伯菌病?

全部回答

2017-01-11

65 0
    克雷伯菌病是由条件性致病菌(克雷伯菌)引起的人、家畜、家禽、经济动物等多种动物的慢性传染病。脓肿、蜂窝组织炎、麻痹和脓性败血症是本病的主要特征。常呈地方性暴发流行,也有散发,死亡率极高,可达1 0 0 %,造成较大的损失。
  本菌属革兰阳性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水及人和动物的呼吸道 、消化道中,没有运动性,能形成假膜,在动物体内形成菌血 症 。  克雷伯菌主要通过饲料(肉类下脚料)、污染的饮水、患病动物的粪便等途径传播,但具体的传染方式不十分清楚。
  有人曾从病貂分离出的克雷伯菌肉汤培养物喂给水貂,或涂抹在水貂口腔黏膜刺破面上,均未感染成功。可见毛皮动物感染本病的条件是比较复杂的。症状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4 个类型。  脓疱疖型周身出现小脓疱,特别是颈部、肩部出现许多小脓疱,破溃后流出白色腥臭的黏稠脓汁,多数形成瘘管,局部淋巴结脓肿。
  ② 蜂窝组织类型多在喉部出现蜂窝组织炎,并向颈下蔓延,可达肩部,化脓、肿大。③ 麻痹型食欲减退或废绝,后肢麻痹,步态不稳,多数在出现病症后2〜3 天内死亡,如局部出现脓疖的,病程则更短。  ④ 急性败血型突然发病,食欲急剧下降,或废绝,精神沉郁,呼吸困难。
  在出现症状后很快死亡。诊断根据临床症状、病理表现和分离得到的细菌情况,可确诊此病,但应与链球菌病、结核菌引起的脓肿加以区别。治疗由于本菌分布广泛,目前还没有菌苗和免疫血清的特异预防和治疗的方法,所以除采取加强卫生防疫、严格防止饲料感染、注意灭鼠、隔离患病兽等综合防治措施以外,还应对症治疗。
    对局部脓肿,可采取切开排脓,并以双氧水及依沙吖啶(雷佛奴尔)溶液彻底清洗,然后涂以3 % 碘酊或撒布消炎粉,每天排脓1 次。并用氯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
  肌注庆大霉素效果也较好。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教育/科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