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借力我省经济社会大发展和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消防工作的重大历史机遇,聚焦三项建设,着力加快部队建设
一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紧紧围绕改革工作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聚焦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障碍、影响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频频发力、密集出招,不断纵深推进改革工作,一场深刻的变革在牧野大地孕育迸发。 时至岁末,《深化改革进行时》专栏特推出系列文章,盘点今年我市改革亮点、看点,邀您共同关注改革新篇章。 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2015年,我市高度重视改革、全力推进改革,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会议相继召开,改革部署力度加大、改革文件密集出台,全面深化改革呈加快推进之势。...全部
一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紧紧围绕改革工作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聚焦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障碍、影响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频频发力、密集出招,不断纵深推进改革工作,一场深刻的变革在牧野大地孕育迸发。
时至岁末,《深化改革进行时》专栏特推出系列文章,盘点今年我市改革亮点、看点,邀您共同关注改革新篇章。 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2015年,我市高度重视改革、全力推进改革,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会议相继召开,改革部署力度加大、改革文件密集出台,全面深化改革呈加快推进之势。
在今年我市的发展图册中,“深化改革”这个关键词,跃然纸上、夺人眼目。在“三期叠加”的当下,稳增长、保态势是事关全局的首要任务。为实现经济回升向好的目标,必须要穿透思想雾霾、摆脱路径依赖,以改革的方式破除发展藩篱,牢牢把握住新常态下“新风口”的机遇,点燃全面深化改革这个强劲的“新引擎”,确保我市经济发展换挡不减速。
推动行政队伍健康“瘦身”:优化政府机构设置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机构改革势在必行,这项“深水区”改革任务,已经触及重大利益调整。面对考验,新乡敢于做政府机关的“自我革命”,不断优化行政机构设置、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加速建立健全权责统一、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全面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推进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我市基本完成本年度市县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位列第三。实施市级政府机构改革,按照省委、省政府批复市级政府设置32个工作部门的要求,重点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职能相近的部门进行整合,实行综合设置,市级政府工作部门调整、整合机构8个。
同时,梳理、分类3年~5年内的改革任务,对涉及市政府职能转变的52项重大任务进行细化,明确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大力推进县级政府机构改革,县(市)、区新组建政府机构的职能划转、领导配备、机构整合等工作全部到位,政府工作部门“三定”规定制定及修订、食品药品等部门体制改革、金融监管和党委巡察机构设置等工作已基本完成。
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构建高效运行格局。对市扶贫办等3家承担行政职能的单位进行理顺调整,避免机构“政事不分”。10月底全面完成交通运输执法体制改革任务,将分散在交通运输管理、公路管理、农村公路管理、道路运输管理、路政管理等部门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监督检查等职能予以整合,整合后的职能统一交由市、县(市)新组建的交通运输执法机构承担,从体制机制上解决职能交叉、多头执法等问题。
畅通市场壮大“经脉”:深入推进简政放权 简政放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件“开门大事”,能否真正为市场松绑、为企业添力,要看政府是否能真正“割肉”,放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对此,新乡交出了一份全新的答卷。 继续清理市级行政审批事项。近年来,市级审批项目已由412项减少到142项。今年在此基础上,我市结合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工作,对市级保留项目再次进行集中清理,全面取消、调整市级保留的14项非行政许可审批,梳理后保留市级行政审批项目135项。
规范审批前置条件和中介服务。积极开展审批前置条件清理,对审批项目所需材料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并逐项列明。对市级保留行政审批项目中涉及的各类报告、评审、证明等中介服务事项和收费进行规范,审核清理属于政府定价或指导价的中介服务收费,降低标准4项,规范2项,取消1项。
大力推动商事制度改革。落实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企业信息公示制度、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允许“一址多证”和“一证多址”,稳步推进“先照后证”,全面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这些商事制度改革“组合拳”效果明显,让创业主体从“小众”走向“大众”,民间投资创业热情爆发,新注册市场主体数量迅速增加。
今年,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3万余户,同比增长21。02%,平均每个工作日新登记138户,全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突破15万户,市场主体实有注册资本总额1926。8亿元。 政府职能不断转变,项目审批少了,办理手续简便了,不但服务质量没有减少,反而进一步加强。
推行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建设,力促行政审批事项进驻市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办公,项目进驻率达95。8%。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限,推行“一审一核”制、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制度,行政审批项目办理时限比法定时限平均压缩14个工作日。
年检制改年报告制,一改以往繁琐程序,只需登录网络平台上报信息,大量减少企业运营成本。 加大经济“血液”给养:做好财税投融资体制改革 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充分借力资金“杠杆”,地方经济发展可以事半功倍。
新乡把握这一关键,用好政府财政资源、引导社会资本合作,不断加快深化财税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步伐,助力经济发展。 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率先在全省开展中期财政规划编制工作,合理有效配置政府资源、增强财政风险的可控能力;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打通原有的四本预算“屏障”,建立全口径预算,进一步加大政府统筹调控能力;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积极推进专项资金清理整合,稳步推进建立政府部门专项资金管理目录清单;坚持“无预算不支出”“先预算后支出”,严控一般性支出和项目申报,财政优先保障涉及发展的重点项目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盘活闲置、沉淀财政资金,共清理存量资金和结余结转资金10多亿元,助力稳增长、调结构。
推广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项目。纳入省财政厅PPP意向库项目43个总投资401亿元,涉及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供水、供暖、污水处理、环境综合整治等领域,进一步拓宽我市政府资金来源渠道,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经济社会发展。
推进市级涉企资金基金化改革。逐步打破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的旧模式,进行市场化操作,发挥政府资金的放大效应,有效推动我市经济转型升级、持续健康发展。目前,首期规模1亿元的深创投创业投资基金(新乡红土创新资本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已挂牌,首期10亿元的城镇化基金已完成注册并开始谋划包装项目,“新三板”股权投资基金正在对基金设立方案进行评估、论证,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基金(863种子基金)正在洽谈合作协议,先进装备制造业基金正在公开选择基金管理人…… 强力推动“新三板”挂牌。
与全国中小企业股转系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我市企业登陆“新三板”奠定坚实基础;以政策支持方式加大“新三板”挂牌推进力度,制定“新三板”挂牌工作3年行动计划,计划用3年时间挂牌60家;加大财政奖励力度,市财政对成功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给予财政资金奖励100万元;积极召开重点企业挂牌协调会,协调解决企业在申请挂牌过程中需要政府协助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开展巡回培训活动14场,参加培训的规模以上企业1291家,在我市掀起了一股热议“新三板”的浪潮。
截至目前,我市“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12家,融资3。08亿元,挂牌后备企业达到94家,“新三板”挂牌工作梯次格局已经形成。 打出乡村发展“重拳”:探索农村改革新路 农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而这一轮的农村改革涉及的利益关系更加复杂、目标更加多元、影响因素更加多样、任务也更加艰巨。
新乡作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承担着先行先试重任,绝不能缺位落后、没有作为。 积极开展试点试验。推进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建设,今年5月,在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中心加挂市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牌子,建立了“一委一办一中心”的组织框架,同时争取2016年建立县、乡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
开展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切实破解改革碎片化问题,确定了1个县(获嘉县)、7个乡、13个社区作为综合改革试点,统筹推进各项农村改革。 稳步推进土地确权工作。我市作为整市推进试点市,今年要完成608万亩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任务,涉及113个乡(镇、办事处、3002个村、93万户)农户。
目前,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属调查工作已基本结束,工作进展顺利。8月底,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进会议在新乡召开,我市作了典型发言,经验做法也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土地流转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有序规范推动土地流转,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02。9万亩,新增12。99万亩,其中流转入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71。9万亩。我市已建立示范家庭农场名录,今年有8家家庭农场被评为省级示范农场,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9家。
积极开展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认定,新认定市级示范社105家,累计达到486家。有一大批农业品牌项目亮相全国农洽会、农交会,10余个特色产品荣获大会金奖、优质奖等称号。 开启转型升级“智慧”:鼎力支撑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驱动已成发展战略,谁能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科技优势是我市发展的三大优势之一,科技兴市是我市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新乡立足于构建中原城市群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国家区域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新高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等“1 4”文件,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让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支撑作用进一步发挥。
强化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我市结合实际,打破条块分割、统筹科技资源,研究构建总体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的科技计划(专项)体系,切实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注重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着力解决项目安排分散重复、管理不够科学透明、资金使用效益亟待提高等突出问题,收到良好实效。
2015年,划拨市级财政项目资金3000万元,“粳稻新科稻21”品种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奖;7个项目被认定为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占全省总数的10。45%,排名全省第二;华兰生物等4家企业被认定为瞪羚企业,数量位居全省第二;16个项目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年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4000件…… 建立协同创新工作机制。
借鉴深圳南山等地先进经验,积极谋划开展科技协同创新创业工作,努力探索一条具有新乡本地特色的科技协同创新创业发展道路。市科技协同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汇聚河南师大等6所驻新高校,中国电科第二十二所、中科院农灌所等4个重点科研院所,华兰、科隆等9家我市主要行业龙头企业,组建“新乡市科技协同创新创业联盟”,集聚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资源要素,推进多主体联合科技协同创新创业活动。
启动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充分整合科技资源,有效构建科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我市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更好地服务企业,推行首席科技服务官制度,强化领导主动服务意识,经常性地深入基层开展调研,促进服务方式根本转变。
改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经济发展呼唤着全面深化改革。通过一份份文件、一个个数字,一次次探索,我们聆听时代发展脉动,感受我市改革的坚定步伐。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期待,新乡经济在改革的助力下,行稳致远。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