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地理

第一章是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重点

全部回答

2017-12-23

43 0
    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课标要求: l 了解区域的含义。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
  4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 区域的主要特征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式、范围或界线,其内部的特定性质或功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邻区。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二 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一般,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面和网络四种形式组成。 类型:乡村地域(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和城镇地域(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1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原因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这些因素的变化就会引起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这些产业和事物的变化也是引起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重要原因。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2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三 区域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1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2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是广义上的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2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 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区域方面要从: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人口、文化水平)、历史的基础等。来说明。第二节 区域的发展阶段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1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一 我国东、中、西部差异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 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2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
    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2③ 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从时间上看,开放起步于1980年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以后开放步伐不断加大,1992年基本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
    从空间上看,开放首先从沿海开始,从沿海的点(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的片(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带、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再向中西部推进;但目前中西部的开放城镇仍是点状分布(长江沿海开放城市、边境开放城市、省会开放城市),在开放程度上不及东部沿海地区。
    范围:10 2 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
  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系31、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欧盟、东盟、APEC等)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①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②南水北调: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还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  该工程的建设,有利于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④西电东送: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水电和煤电),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  分北、中、南三条线路。
  意义:保证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拉动相关产业。⑤资源跨区域调配对环境的影响。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对调入和调出区及沿线地区都会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3、产业转移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
    ②开拓市场③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影响: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异。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地理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器乐/声乐
舞蹈
地理
地理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